汛期颱風來襲時,可透過系統監控堰塞湖最新狀況,只要使用電子地圖中的颱風事件輪播,即可觀看颱風軌跡及套疊衛星雲圖,若堰塞湖所觀測的警戒參考雨量站及水位站超出警戒值,則觀測站即以紅色閃爍燈號提醒需要做通報準備。
 |
圖四:利用颱風軌跡預測可能發生警報的區域 |
將不同類型的影像:福衛二號的衛星照片、航空攝影、無人駕駛直昇機,透過航拍比對功能尋找是否有新生堰塞湖的現象。於由堰塞湖為暫時性產生的湖泊,無既有資料可估算儲水量,可以利用空拍照片,對堰塞湖儲水量做一定的估計,並可利用比對功能,同時比較堰塞湖前後時期的影像,以瞭解差異。
 |
圖五:利用不同時期空照影像來比對堰塞湖整體狀況 |
從前述的功能中,系統提供災前整備、災中應變及災後復原的統一管理平台,即時監控堰塞湖最新狀況,發生需要警戒的狀況時,就需要一通報管理平台,所以系統設計有三種通報管理機制,「傳真通報管理」、「電子郵件通報管理」、「簡訊通報管理」。上游雨量、水位達到警戒值時,可利用簡訊通報權責機關,進行監控。如果QPESUMS預報仍在警戒值之上,則會以傳真通報方式,發送警報通知單方式通報縣市政府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進行人員疏散。而影像比較或水位、雨量報表則可利用電子郵件通報權責機關,作為分析研判之依據。
肆、解決後的成果及效益
目前農委會林務局已開始利用此一管理平台,將原本於災害防救法沒有規範的主管權責,透過系統方式,將這些必要資訊展示給需要的單位。透過系統方式將「堰塞湖警戒、監測與演練方案」實際落實成為標準作業流程。
 |
圖六:農委會林務局堰塞湖應變標準作業程序 |
伍、後續推廣發展及應用趨勢
誠如前述目前對於堰塞湖的防救治理權責單位,有農委會林務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水利署河川局、縣市政府,而目前採用類似系統的單位已有林務局、水保局、水利署河川局,未來將逐漸推廣到縣市政府。或可建議由中央主導,透過雲端運算方式將上述單位使用之個別系統,以統一管理平台方式,做交換資料或以建立"防災雲"整併。
面對極端事件造成之複合型災害,未來相關災害防救無法單靠由某一機關即可獨立解決,治理新思維必須系統化整合上中下游水、土、林等一併治理,結合國土規劃、綜合防救治理作整體規劃,並限制不當開發,落實流域管理,才能確保治理成效。治理方式則需工程與非工程並重,災害防救必須體認辦理工程需要時間且有其保護極限,應加強非工程防災措施,如精確預警及制訂疏散、撤離之標準作業程序,並落實演練;且需建立全民防災觀念,明確將風險告知民眾,建立疏散機制,提升民眾自我防災意識共同參與防救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