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文號5738
請全民檢視監督 農產品開放機制
- 發布日期:99-02-01
- 發布機關:農委會(國際處)
有關報載「學者估:ECFA開放農產品 29萬農民失業」,農委會本(1)日強調,該研究假設是以開放中國農產品為前提,其假設毫無根據,與政府堅決管制830項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的事實不符,馬總統已明白宣示我國將繼續管制中國大陸830項農產品,這是我國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的最基本立場,我國不會讓步。
針對近來部分媒體報導中國商務部研究報告要求我國開放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兩岸在簽署經濟協議後,也必須當對台灣農民有利時,我國才會談農業議題,由民意決定是否進一步開放農產品,請全民檢視、監督,誰開放農產品進口。
馬總統在前(民國97)年5月20日就職後,政府依據馬蕭競選政見主張,繼續管制中國大陸830項農產品進口。至於已開放的1,415項中,有479項是77年至89年5月期間,政府為考量國內農工原料需求所開放,主要項目包括中藥材、黑豆、高粱、腰果、玉米澱粉等,多為國內少生產、依賴進口的農產品。89年5月至97年5月期間,因應我國加入WTO另增加936開放項目至開放總項數為1,415項。而馬政府上任後,未再開放任何一項,充分照顧農漁民權益。
該會說明,包括我國及中國大陸進行的個別研究,都是委託學術單位運用經濟模型試算,並非正式協商立場,外界不宜擴大解讀。中國商務部在去 (98) 年 10 月發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對台灣出口之穀物、動物及動物製品等農產品將增加,係單方面將農產品開放納入學術評估,與我國堅持農產品項目不擴大開放立場不符。
農委會指出,為使陸方瞭解我方立場,政府已在年前與對岸非正式意見交換,說明我方既定立場,使其清楚瞭解台灣農民的關切。至於未來兩岸是否會談農業議題,該會表示,近年來我國已積極進行產業調整,提昇我國農產品競爭力,未來必須在台灣農民有利時,兩岸才會談農業議題。對於連日來部分媒體及有心人士一連串昧於事實的錯誤報導,盼望農民不要被不實的資訊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