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文號5452
搶救失業農委會不缺席
- 發布日期:98-02-07
- 發布機關:農委會(企劃處)
有關學者投書媒體批評政府「大陸靠農救經濟 … 我連靠農救失業都不懂?」乙文,內容對政府施政多所誤解,與事實不符。行政院農委會於此波搶救失業及經濟並未缺席,且採取積極因應措施。
農委會表示,農村吸收都市失業回流人口固為一般人習知的農業功能,其在封閉經濟的時代及工業化初期,工商部門之就業人口係來自農村,若偶遇經濟不景氣,其原有農業技術及農地等生產因素猶存,再回流農村較易,如台灣的 60 年代及中國大陸目前之情況。但臺灣工業化經濟發展已超過 40 年,目前都市失業人口已非農村外移的勞動力,不一定擁有農地及農業經營技術,故農村吸納失業人口之功能大不如前,或有部分擁有農地及傳統農業生產技術之失業人口返回農村投入農業生產,恐易造成生產過剩產銷失衡之虞,雷教授希望藉此途徑提高「農業隱藏性失業」達成修飾失業率的效果,將極為有限。
農委會為配合行政院推動振興經濟措施,已規劃擴大農業公共建設,辦理農水路改善、治山防災、林道復建、海岸新生、漁業建設等公共建設投資,預估今年可直接增加 12,000 個就業機會。另為增加短期就業機會,將善用休耕農地及辦理農田灌排水路浚渫、造林撫育、林地巡護、產銷資訊收集、污染防治、補貼行政作業、肥料品質查核、農漁村再生基礎資料收集、農場見習、農業科技研發、生態旅遊解說、自然保育等工作,估計可望釋出將近 8,000 個工作機會。
有關雷教授提到利用全球與中國資源及提升台灣農業附加價值等,係屬長期結構轉型政策,農委會已擬訂以「健康、效率與永續經營」為方針之短、中、長期策略與措施,積極推動農業企業化經營、發展新外銷主力產業、推動「 CAS 吉園圃」等標章制度、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計畫、推動農村再生、建設台灣為世界級花卉島、亞熱帶水果中心及亞太種畜種苗中心,發展高價值產業等,改善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競爭力及附加價值,以全球化布局,引領台灣農業邁向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