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國內外專家齊聚 為都市農地尋找新定位及發展方向
- 發布日期:99-11-03
- 發布機關:農委會(企劃處)
都市農地多元功能 都市發展使用農地應審慎
農委會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各界對於農地的定位已有所調整,除了非都市重要農業生產區外,都市的快速擴張將許多周邊農地納入都會區的開發預備地,形成都市及周邊地區農地的破碎,不但影響當地農地環境儲水能力,亦降低周邊農地的品質。同時,依據研究結果,台灣許多都市計畫地區的現況人口數遠低於計畫人口數,代表多數都市計畫發展用地已完全能滿足都市人口目前的空間需求。因此,都市及周邊農地的功能應不僅從預備發展用地思考,應進一步從生態、文化、綠色舒活空間及防澇防旱等多元功能思考,而未來都市的擴展亦應考量實際需求愈加審慎為之。
規劃都市綠帶 避免都市蔓延
農委會強調,臺灣由於都市化及經濟社會快速變遷,農業與非農業部門競用農地現象益加激烈,都市及周邊農地變更及轉用情形尤其嚴重,農地資源保護近年來受到嚴重挑戰。另依據1971年至2006年農地變遷分析,鄰近都會區周邊農地大量變更為非農業使用,農地資源呈現細碎與分散情形,未來農業區的定位,不應只定位為都市發展儲備用地,而應思考扮演環境服務的角色。
為因應都市及周邊農地快速釋出之問題,探討都市及周邊農地資源之角色與定位,本次研討會,由臺北大學黃書禮副校長協助邀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Ian Douglas榮譽教授及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illiam Budd教授蒞臨演講兩國都市周邊地區農地多功能及生態系統服務之議題。Douglas教授強調都市周邊農地除具農地生產功能外,更具生態維護、防洪蓄水、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英國大倫敦地區土地規劃,除透過綠帶(Greenbelt)避免都市蔓延外,亦積極以綠色核心區域中心(Greenheart Regional Park area)概念,將農地視為重要空間予以維護或保留;另透過綠色基盤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整合點狀及線狀生態網絡,提升都市生活環境及景觀多樣性。而美國Budd教授則提出欽郡(King County)提供土地容積移轉(TDR)措施,維護優良農地範圍之執行經驗供各界參考。
都市農地融合為都市綠色紋理之一部分 提升都會區居民生活品質
透過本次研討會,獲取各界對於都市及周邊農地功能,除具生產功能外,更具都市調節功能(包括微氣候與洪水調節功能)與文化支援功能(包括農業文化、景觀美質、生態遊憩等),該地區農地不應以「產量」觀點界定農地價值。此外,都市及周邊農地可透過建構都市綠色基盤(Green Infrastructure)為出發點,將農業區融合為都市綠色紋理的一部分,串連都市現有大型綠地系統並組合成具生態性的都市生活空間,創造多樣性生態環境並提升都會地區生活品質,有效縮短自然環境與都市居民生活間的距離,使都市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農委會表示,未來對於都市及周邊農地規劃與利用,將透過農業及城鄉單位相互合作機制,維護農地資源,共同創造國土資源永續發展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