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文號6037

提高並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保育質量兼具的農地資源 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 發布日期:100-01-24
  • 發布機關:農委會(企劃處)
  農委會本 (24) 日表示, 受全球人口成長、新興國家經濟成長、糧食穀物轉向生質能源、氣候變遷及石油價格上漲等因素,導致世界糧食供需不平衡,糧食安全備受全球重視。該會已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並經半年多之籌備,於去年 (99) 年 6 月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獲致具體結論並研擬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願景之行動計畫;復於同年 10 月倡議建立亞太緊急糧食儲備機制;於今年 1 月 12 日 召開之「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中,亦將糧食安全議題列為首要重點。

  該會已積極推展在地消費, 將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觀念導入國人膳食習慣,鼓勵國人多 消費國產白米,平均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估計每年可增加 5,600 公頃 之稻作生產面積 ,提高糧食自給率,並可縮短食物里程,達到節能減碳效果;同時, 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升農業競爭力。未來並 將 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能力,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 教育消費者良好且健康之飲食觀念 。 針對近來主要糧食出口國家受洪災之衝撃,全球糧食供需可能遭受影響,該會將持續關注國際糧食價格之發展趨勢並妥為因應。

我國主要糧食 自給率均仍維持在84%以上, 將提高並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

  農委會指出,98 年我國以熱量為基礎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 32% ,主要糧食包括稻米 (97%) 、蔬 菜 (87%) 、水果 (86%) 、肉類 (84%) 、蛋類 (100%) 漁產 (156%) 等自給率均仍維持在 84% 以上。如以價格為權數計算,綜合糧食自給率則為 69.1% 。至於小麥、飼料玉米及大豆等穀物因國內不適合種植或生產成本偏高大多仰賴進口,此亦為我國糧食自給率相對偏低的主因。農委會強調, 確保糧食安全是該會最大的使命, 糧食自給率是重要農業施政指標,將提高並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確保糧食穩定供應能力 ,供應國人合理穩定且優質安全農產品 。

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舉辦「APEC糧食安全論壇」

  農委會表示, 為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之影響,確保糧食安全,該會已於 99 年 6 月 15 日 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願景及 7 項關鍵性因應策略,據以研擬行動計畫。於 99 年 8 月舉辦「 APEC 糧食安全論壇」,我國倡議建立「 APEC 緊急糧食儲備機制」等行動計畫,均獲共識並提送同年 10 月日本新潟第一屆「 APEC 糧食安全部長會議」納入宣言。

召開「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

  農委會進一步表示,該會已於今年 1 月 12 日 召開「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針對農業中長期發展方向及農地政策進行跨領域研討。面對氣候變遷與經貿自由化的衝擊,制定符合前瞻性的中長期農業政策方向,確保糧食安全生產的質與量,農地利用兼顧國家與農業發展需要,合理維護管理,以確保農業健康發展。該研討會獲致重要共識達 12 項,有關確保糧食安全方面:

( 一 ) 提高糧食自給率,確保糧食潛在供應能力。

( ) 務實規劃符合國際規範之直接給付,引導產業結構調整

( ) 擴大保育優良農地範圍,施政資源優先用於優良農地;強化農地管理機制,維護優質農業經營環境

以新市場、新農民、新農村為策略方向,打造高度競爭力的優質農業

  農委會進一步強調,未來 10 年臺灣農業,將以「打造高度競爭力的優質農業」為願景,以「新市場、新農民、新農村」為策略方向,宣示將提高糧食自給率,維護糧食潛在供應能力,務實規劃符合國際規範之直接給付,調整產業與人力結構,促進資源之整合運用,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及早因應國際經貿自由化發展的大趨勢,該會並將 持續擘劃建構未來政府中長期農業施政政綱,研訂農業基本法草案報請行政院核定後送立法院審議,作為農業中長期施政的重要準據 ,為農業的永續發展、農地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可長可久的堅實基礎。

  • 回上一頁
  • 100-01-24:9,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