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第二次跨部會糧食安全會議,研商當前糧食安全對策
- 發布日期:100-03-08
- 發布機關:農糧署
為穩定我國糧食供應及價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 3 月 7 日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專案小組」第二次會議,主要討論內容包括:目前糧食掌握情形及國內糧食供應是否安全、未來國內生產最大化規劃及生產結構如何調整、以及研議拓展海外生產基地確保國外糧源等三大議題。農委會強調,會議中確認目前國產稻米庫存掌握充裕,一年內供應無虞;另進口之小麥、黃豆等至年中可穩定供應,惟為考量長久之計,未來將推動成立海外農業投資與合作之跨部會協調平台,並模擬國際糧源無法供應之緊急情況,研擬因應對策。
公糧稻米庫存高於國際標準,小麥、黃豆等穀物也穩定掌握
農委會表示, 2 月底公糧稻米庫存 48 萬公噸,比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 30 萬公噸,高出 60% ;預估至 5 月底本( 100 )年第 1 期稻作收穫前公糧庫存量約 42 萬公噸,估計至本年年底庫存約 52 萬公噸,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及日本、韓國之標準,庫存豐富足以供應一年以上之需求。另小麥、黃豆等穀物 目前 廠商庫存維持 1 至 1.5 個月需求量,加上在途及已採購數量,合計掌握達 3 至 4 個月需求量。
另為掌握國內稻米存糧,以安定民心,值糧價高漲之際,將在 每年 5 月底國內稻米安全存量不低於 40 萬公噸之目標下,同時 活化 休耕田地種植稻作,及積極推動提振米食消費,減少其他穀物消費需求。並 請經濟部研議小麥、玉米、黃豆及砂糖價格穩定措施,確保供需平穩。
規劃國內生產最大化對策,掌握潛在糧食自給率
農委會指出,倘因應緊急狀況無法進口糧食時,為確保國內糧食安全,該會參照日本,按國內可生產作物規劃國內生產最大化對策,以維持基本營養所需熱量 2,000 大卡設算,需要糧食生產期作面積 132 萬餘公頃 ( 土地面積 71 萬公頃 ) ,用來種植水稻、飼料玉米、牧草、青割玉米、薯類、甘蔗及油脂類作物等。國內現在耕地面積約 82 萬公頃,為因應緊急情況可自力生產所需基本熱能,農委會將會同內政部於年底前完成全國農地總盤點工作。
另逐步活化休耕農地及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科技研發等,提高糧食供應量:並請經濟部、台糖公司積極規劃恢復製糖甘蔗生產,共同努力活化休耕農地,以提高糧食自給率,降低進口倚賴度。
拓展海外生產基地確保國外糧源
農委會強調,我國為糧食淨進口國,為確保國內糧食安全,有效掌握國外糧源及拓展國外生產基地,確有其必要性。本次會議請相關部會蒐集糧食淨進口國及鄰近日、韓等國推動境外大宗穀物投資合作等相關資訊,以續評估可行性及供政策擬訂參考,並積極爭取在 APEC 下共同成立緊急糧食儲備機制,於緊急缺糧時互相支援。未來相關部會將合作提出重點作物之適合海外投資地區,積極拓展國外生產基地,有效掌握國外糧源,共同努力確保國內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