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精緻農業已做三年,歡迎蔡主席認同與跟進,共同重視農業發展
- 發布日期:100-11-10
- 發布機關:農委會(企劃處)
針對民進黨蔡英文主席提精緻農業主張,將成立千億農業基金、辦理產地標章、推動地產地消及保護並開放農地等。農委會表示,政府自 98 年起推動「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並列為國家六大重要新興產業之ㄧ,可見政府對農業之重視,近三年來並陸續提出小地主大佃農、農村再生、糧食安全與在地消費、優良農地高強度保護與資源投入等重要施政,且均已進入執行推動階段。
對於蔡主席所提精緻農業主張多數與政府推動中之政策相同,表示對當前農業施政工作之認同,農委會歡迎蔡主席跟進並共同重視農業發展。但對於蔡主席就國際與兩岸農業發展、檢討農地限制與餘裕農地開放等主張,有欠缺整體施政考量,或有偏誤之處,農委會亦提出說明,避免有所誤導而影響農業長期發展。
10 年編列農業基金超過 2 千億元,打造農業多元價值與尊嚴農民
農委會說明, 99 年 8 月農村再生條例公布施行, 10 年內將編列 1,500 億元預算,打造 4,000 個新農村,展現生態、景觀、樂活、文化的農村新風貌。另加上編列農業發展基金、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等不同功能之農業基金,以輔導稻田多元化利用、產業結構調整,鼓勵在地農業發展等,總計未來 10 年農業相關基金編列將超過 2 千億元。
推動健康農業四神湯,發展區域性農特產品品牌形象
健康農業是農業施政的核心,也是精緻農業方案的首要工作,政府為擴大推展農產品安全認驗證制度,採取多元推動方式,以健康農業四神湯 — 吉園圃、有機、 CAS 、產銷履歷,來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衛生安全之需求,也讓生產者可以依其生產型態選擇適當制度並循序漸進提升安全水準。以 100 年 9 月與 96 年相較,有機農產品驗證面積倍增、吉園圃面積成長 3 倍、產銷履歷產值更成長 10 倍達近 40 億元。而 CAS 於 100 年 4 月於大陸完成註冊獲證,有助大陸市場拓展與區隔市場。
為發展臺灣優質農產品,建立市場區隔並保障消費者權益,農委會已輔導重要農產品產區申請取得產地證明標章,包括「鹿谷凍頂烏龍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山包種茶」、「日月潭紅茶」、「池上米」、「西螺米」等。為保障農民權益,亦已成立稻米、水果花卉、蔬菜、雜糧特作、林業、漁業及畜牧等 6 個農產品協助鑑定小組,協助海關加強對大蒜、香菇、花生與紅豆等敏感性農產品原產地證明之複查,並持續加強走私查緝工作。
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鼓勵興辦農夫市集
農委會於 99 年 6 月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政策調適會議、 100 年 5 月召開全國糧食安全會議,將糧食安全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並積極推動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訂定 2020 年糧食自給率目標為 40% ,將建構糧食安全分級管理體系及現代化倉儲管理系統,規劃藏糧於民之儲備管理機制。 增加國人對國產農產品之消費,避免過度依賴進口食品,今年 5 月已將國產農產品具新鮮時令之優勢及節能減碳觀念,導入國人膳食習慣,以「鮮享在地」、「寶島好食材,安心擱實在」、「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等推廣利用在地食材,開發多元、創新及便利之新型態農產品,促進國產糧食消費。
同時鼓勵農夫市集,除協助臺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新竹地區農夫市集、花蓮無毒農業市集等,以及由學界或業界推動的臺中興大有機農夫市集、里仁有機農夫市集、嘉義嘉大有機農夫市集、臺南假日農市、臺南有機農產品市集等計已達 30 餘家。另亦配合農村再生計畫推展,鼓勵農村社區設農夫市集, 100 年已有 37 處。
100 年已辦理農地資源總調查,優良農地予高強度保護
為確保糧食安全,以因應緊急狀況無法進口糧食情況下,必須維持國民基本營養所需之 2,000 大卡熱量及規劃國內生產最大化對策等,估計需要農地面積 71 萬公頃,以現有農地質量言,變更使用應審慎為之。農委會已輔導各直轄市及縣政府辦理農地資源空間規劃作業外,並於 100 年規劃辦理全國農地資源總調查,以利掌握農地利用現況。另於本 (100) 年再進一步試辦農地加值計畫,整合農業經營專區、小地主大佃農及農業中衛體系,加上農村再生計畫,達到兼具維護優良農地、發展優勢產業及活化優質農村與農民之加值效益。
蔡主席主張 ECFA 之談判、通報與執行,應依 WTO 架構及規範,將導致 830 項農產品開放自大陸進口
蔡主席在十年政綱中提出,「 ECFA 之談判、通報與執行,應依 WTO 架構及規範,善盡兩岸做為 WTO 會員的權利與義務。」這樣的主張,就是要無條件開放 830 項大陸農產品銷臺,將會對臺灣農業造成巨大的傷害,值得三思。我們持續管制 830 項大陸農產品進口,已進口的 1,415 項亦不調降關稅,兩岸簽署 ECFA 時,主張應考慮兩岸現實的經濟量體不同避談農業問題,確保 830 項不開放。
政府施政從政策、制度與執行規範,規劃建構完整體制,中長期政策並納入 100 年 6 月送立法院之農業基本法草案,特別彰顯農業多元功能及尊重農民對農業多元價值之貢獻。農業施政願景不僅要發展在地農業,亦須因應未來貿易自由化趨勢,結合一、二、三級產業,促使臺灣農業成為年輕專業、有活力、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