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ECFA週年我國全球農產品出口值增加17% 銷陸農產品出口值大幅成長24%
- 發布日期:101-01-02
- 發布機關:農委會(國際處)
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揚是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的主因
農委會表示,我國農業經營因屬小農型態,自 60 年代起呈常態性逆差,經查 90 至 99 年農產品進口數量均維持在 1,662 萬公噸至 1,914 萬公噸之間,因此, 99 年進口量 1,857 萬公噸及 100 年 1 至 11 月進口量 1,604 萬公噸,均未異常增加。至 99 年農產品進口值 127.6 億美元,較先前年度確有明顯增加,主要原因係近年來大宗穀物價格大幅飆漲所致,與 ECFA 執行無關。 又為避免進口農產品混充,影響農民收益,政府已加強進口農產品的原產地標示管理。除衛生署於 100 年 3 月 1 日修正「有容器或包裝之食品,應於個別產品之外包裝標示原產地」規定,要求單一容器或包裝之食品須標示其原產地,混裝食品以各食品混裝重量由多至少依序標示原產地外,農委會亦於近年來積極輔導推動 CAS 、吉園圃、產銷履歷及產地證明標章,透過嚴格生產與衛生管控,建立農產品市場區隔。
ECFA 調降關稅,提升台灣農產品外銷大陸競爭力
中國大陸近來經濟發展快速,消費力旺盛,世界各國均積極開拓農產品外銷大陸市場。我國因受惠兩岸開放直航及簽署 ECFA 等政策利多, 99 年出口值為 5.3 億美元,較 96 年之 4.3 億美元成長 23% 。 100 年 1 至 11 月外銷大陸金額為 5.92 億美元,亦較 99 年同期成長 24% 。同時, ECFA 的 18 項早收農產品自去年 1 月 1 日起開始降稅,截至去年 11 月止, 外銷大陸金額為 10,707 萬美元,較 99 年同期之 4,557 萬美元大幅成長 135% ;此外,包括石斑魚等 16 品項並自本( 101 )年起降為零關稅,預料將大幅提升我外銷農產品競爭力。
農委會強調,針對中國大陸市場之發展潛力,該會以打造「台灣農業精品」形象為行銷策略,期以差異化、品牌化來凸顯台灣農產品特色。該會輔導 CAS 台灣優良農產品於大陸取得標章註冊證,以與中國大陸農產品區隔;同時辦理「台灣蔬果節」宣傳促銷活動,並於上海設立台灣農特精品展售據點 - 「灣饗」,以建構長期穩定之行銷通路,穩固大陸市場,創造農民收益。
推動農產品全球佈局行銷,外銷日本、美國及大陸同步成長
農委會說明,該會以「立足台灣,佈局全球」為目標,積極推動農產品國際行銷計畫,近年除積極開拓大陸市場外,亦同步開拓美、日、東南亞及其他市場,全面提升農產品出口量值。 100 年 1 至 11 月農產品總出口值為 42.76 億美元,較 99 年同期成長 17% ,亦較 96 年同期成長 39% 。主要外銷市場出口值以 100 年 1 至 11 月與 99 年同期比較均有成長,包括日本成長 12% 、中國大陸成長 24% 及美國成長 14% 。該會表示將持續透過參加目標市場之國際展覽、與連鎖通路辦理促銷活動、設置長期性宣傳展售據點,以及邀請國外買主來台進行貿易洽談等,提昇台灣農產品於國際市場之知名度及外銷量值。
台灣農民所得為大陸農民所得 9 倍,所稱台灣農民所得被中國拉平明顯謬誤
農委會說明,該篇報導指稱台灣農民所得被中國拉平,顯屬謬誤,依據我國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 99 年我國農家所得 88.5 萬元,農家平均每人所得 24.9 萬元;另依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 99 年大陸農民人均純收入為人民幣 5,919 元 ( 折合新台幣約 2.8 萬元 ) ,台灣農民所得是大陸農民所得 9 倍。
農委會最後強調,該會近年積極改善經營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推動精緻農業方案, 99 年創造產值 1,074 億元,較 98 年成長 10.2% ,亦較 97 年成長 15% 。此外,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參與該項計畫的大佃農平均經營規模達 8.45 公頃,並且實施農業補助,照顧廣大小農, 100 年更提高稻穀保證價格 3 元,並實施 37 年來首次濕穀收購,預估稻作農家 1 公頃收益可增加約 3 至 4 萬元,實質提高農民所得,確保農民收益;值此貿易自由化、國際競爭日熾情勢,善加運用我國有利條件,產官學偕手合作,朝三生一體之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樂活為主軸之方向,極待全民共同努力,而非一昧從負面打擊國人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