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我查核團主動、客觀執行美牛安全查核任務
- 發布日期:101-05-27
- 發布機關: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針對今( 27 )日媒體報導, 赴美執行牛肉安全查核團所訪查的 9 家屠宰場,為我方主動提出,再由美方積極協助安排,我方秉公正客觀方式執行查核、訪視,對查核過程有缺失者,採取斷然措施,綜合:查核結果認為美國輸台牛肉安全無虞,並對外界質疑本次查核團為美牛背書團,農委會表示嚴正駁斥,並對查核人員辛苦表示慰勞。
美方高度重視本次查核
本次美牛 查核團 長達 23 天的任務比原訂 14 天為長,行程橫跨 7 個州,涵蓋屠宰場、肥育場、酪農場、化製廠、及行政試驗單位與消費團體,共訪問及查核 15 個地點,工作辛苦, 今日清晨返國,並於桃園機場舉行記者會,說明本次查核情形。
本次查訪共計 9 家屠宰場, 包括了名列美國輸台量第 1 、第 2 及第 3 大的屠宰場 。針對媒體關切本次 全面查核的 4 家,以及重點訪視狂牛症防範措施的 5 家美國牛隻屠宰場,農委會表示,全面查核的 4 家屠宰場,其中 3 家(編號 245C 、 969 及 262 )係我方主動要求查核。另外,因為本次查核重點為狂牛症防範措施,為了在有限時間內,儘量增加訪查的屠宰場家數,另外 5 家牛隻屠宰場則專注在其狂牛症防範措施的重點訪視,包括 30 月齡 ( 含 ) 以上牛齡鑑定及牛隻屠體分齡區隔、特定風險物質 (SRM) 去除、工廠執行美國相關衛生法規品管計畫及美國農業部 (USDA) 品質系統評估計畫 (QSA program) 之情形等。
查核團秉持公正客觀執行任務
農委會指出,查核團秉持公正客觀執行本次任務,查核過程中發現編號 278 屠宰場去除牛舌扁桃腺的方式有缺失,立即向美方反映,美方迅速予以正面回應,並自本月 25 日起暫停該屠宰場生產的牛肉輸銷我國。但事實上,美國牛舌從未有輸入我國的紀錄,我國進口肉品安全完全不受影響。
美國消費者聯盟表示無證據顯示美國牛肉不安全
查核團本次拜會了美國肉類協會( American Meat Institute )外, 農委會說明,為兼顧各方意見,我查核團出發前即與消基會推薦之蘇偉碩醫師聯繫,並依其建議拜會美國消費者聯盟 (Consumers Union) ,探詢美國消保團體對狂牛症的看法。據該聯盟表示,部分消費者對狂牛症之潛在風險雖有疑慮而暫時不吃牛肉,但在缺乏明確科學證據指出美國牛肉不安全之情況下,聯盟並未建議消費者不食用美國牛肉。另為保護消費者,該聯盟建議美國政府增加人力及經費,以增加狂牛症檢驗之頻度與數量,並加強研究和調查,以釐清非典型狂牛症可能經由飼料引起牛隻狂牛症及它可否感染人類等之關連性。
美國禁止哺乳類動物蛋白質(含血粉)作為反芻動物飼料
至於消基會質疑 美牛都用血糞餵養一節,農委會經查證指出,美國自 1997 年開始即禁止哺乳類動物蛋白質作為反芻動物(如牛羊等)之飼料(包括血粉),另自 2008 年起更禁止 30 月齡以上牛腦及脊髓等高風險物質製造肉骨粉以餵飼其他動物。為確認美國執行飼料禁令落實程度,查核團也在各個查核點就此部份進行了確認。
OIE 說明 非典型狂牛症之衛生標準與典型狂牛症相同
另外,針對僅發生於高齡牛隻之非典型狂牛症的科學性爭議,以及「 L 型非典型狂牛症更易感染人類」的說法,農委會表示,經洽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OIE )總部負責科學技術部門的副執行長 Dr. Kazuaki Miyagishima 表示, OIE 正針對非典型狂牛症進行資料蒐集與研究,在未有結論前,非典型狂牛症之衛生標準適用於現行典型狂牛症之相關規範。目前有媒體引用以基因轉殖小鼠(非反芻動物)做為實驗對象,並以人工在腦內接種的方式,以其所得結果推論為非典型狂牛症更易感染人類乙節,不論其實驗對象以及實驗操作方式是不正確的。
查核報告預計 6 月上旬出爐
農委會強調,依國際慣例,輸入國赴輸出國進行生產設施查核,相關行程均須經雙方協商後達成共識。本次查核時間上較為急迫,但因獲美方高度重視,經雙方協調後,查核團實際全面查核屠宰場合計輸台量占 34.67 %,再加上重點訪視的 5 家屠宰場,總計涵蓋輸台牛肉總量的 63.31 %,高於歷年查核比率。至於美國牛肉產業的其餘生產環節,美方也配合我方要求,安排了查核團訪視化製廠、飼料廠及養牛場等,以瞭解美國針對狂牛症之各項防疫作為與措施。整體而言,查核結果認為美國輸台牛肉安全無虞,相關詳細報告,預計 6 月上旬對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