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訊息澄清專區(含食安)
原住民族常食用的假酸漿植物葉片是否具有毒性?
- 發布日期:104-04-30
- 點閱人數:56599
假酸漿為原住民族傳統食用植物,食用不致出現中毒狀況。由於目前尚未有經濟規模栽培,現階段利用皆以野外採集葉片為主。若非具野採經驗者或對此植物不瞭解,偶有發生誤採他種有毒植物食用之案例,如誤採曼陀羅而致中毒者,因此需特別注意。
※上圖為假酸漿植株
假酸漿別名碧果草,學名 Trichodesma khasianum Clarke,英名Khasya trichodesma,原住民卑南族名Lubii`lu,為紫草科(Boraginaceae) 植物。
假酸漿多年生灌木,高可達2~3公尺,全株密被短毛。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1~2公分;葉片長10~25公分,寬5~15公分,橢圓形,全緣,上表面粗糙。花序為圓錐花序,花軸長,頂生;苞片披針形,花萼5裂,卵狀披針形;花冠5裂,闊卵形,先端反捲;柱頭球形。果實為小堅果,球形,熟時淡紫色。花期3~5月。
假酸漿產於臺灣中低海拔平野及山區,惟山區生長者葉片較大而濃綠。此植物葉片為原住民常用食材,節慶時利用其葉片包裹於蒸粿糕食品(A Bai),其含大量植物纖維有助於消化,是較特別的用法。食用時連葉片一起食用,具有淡淡清香味,此等作法與利用月桃或香蕉葉當襯底者不同,另有一番風味。
-
本專區內容歡迎大家全文轉載。回應留言係提供各界人士發表及交換意見,原則上將不會逐一回應答覆,亦請勿發表無關言論。若您有需要尋求答覆的問題,建議選擇下列三種管道之一,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1.利用本頁右上角之「我要提問」功能,提出您寶貴意見。2.利用本部「首長信箱」投書。3.電話(或手機)撥打「農業諮詢專線」4499595(手機請加02)詢問。請各位網友注意網路禮儀,發言內容須就事論事,發表意見時,應尊重他人之權益及隱私,不得發表毀損他人名譽、不實言論、妨害風化、無理謾罵、廣告商業行為、與本專區不符之言論,本部有權不予顯示或刪除,發表人不得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