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公糧食米人道援外 回饋國際社會
- 發布日期:92-01-21
- 發布機關:農委會
為展現人道關懷精神,善盡回饋國際社會責任,農委會於九十一年底訂定「糧食人道援外作業要點」,每年預定提供十萬公噸稻米,救助國外發生饑荒地區的災民。
農委會表示,「糧食人道援外作業要點」實施後,該會將視國內稻米供需及公糧庫存情形,原則上每年提供十萬公噸稻米援外;由政府機關或民間慈善團體提出申請計畫,經跨部會審查小組審查通過後,該會將食米運至港口,交由申請單位洽船運往受援助地區配發。
農委會說,糧食援外的主要考量是當地是否發生飢荒,以及有無缺糧,至於與我國有無邦交,則非主要考量。目前非洲衣索匹亞、史瓦濟蘭、尚比亞、賴索托、莫三比克、馬拉威、辛巴威及鄰近北韓、柬埔寨、印尼等國家數千萬人正飽受飢荒肆虐,世界糧食計畫組織(WFP)正緊急呼籲各國提供糧食,對這些國家伸出援手。農委會日前已提供外交部一萬公噸食米,援助非洲友邦,將陸續視駐外單位及民間團體規劃情況,適時提供食米,協助解決當地糧荒。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算,二00三年全球仍有八億六千萬人將過著營養不足的日子;農委會說,目前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係透過「糧食援助公約」及聯合國的「世界糧食計畫」對這些缺糧的地區進行援助。我國因非該等組織的會員,故只能透過民間慈善團體進行,政府正積極爭取加入「糧食援助公約」,希望未來糧食援外能成為常態性的措施。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面臨稻米進口壓力,九十一及九十二年皆進口十四餘萬噸的稻米,雖然政府已經積極勸導農民休耕轉作,但是整體庫存量還是有過賸的壓力,使得米價疲軟不振,故每年以一定數量稻米援外,除突顯我國人道關懷精神及提供民間慈善團體與國際接軌之機會外,同時也可以使國內米價維持在比較合理的水準,對國家形象、民間慈善團體之成長及農民收益都有很大的助益,可說是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