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文號4592

農田水利建設生態化

  • 發布日期:94-02-16
  • 發布機關:農委會
  農田灌溉埤池、灌排水路與水田因經常保有水的存在,所形成之農業水域生態系,對生物多樣性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在國際積極倡導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維護水土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使命下,農委會已訂定辦理農田水利建設及更新改善時,須兼顧生態環境維護之目標,並訂頒「農田水利建設應用生態工法規劃設計及監督系統作業要點」作為推動之依據

  農委會表示,農田水利建設之灌溉埤池及灌排水路縱橫阡陌於重要農業地區間,供應農地生產必需之水,排除農地多餘水分,以促進農業生產。在自然界中,灌溉埤池及灌溉水田是重要的人工溼地,而灌排水路則為河川與農地間之生物廊道,其維繫河川水域、灌溉埤池及灌溉水田,構成農業水域生態環境系之重要一環。

  農委會說,該會推動農田水利建設生態化之策略,為積極研究灌溉水路相關工法,使其在水資源輸送效率與生態保護間取得平衡;排水路則儘量順應地形,以全面減少設置混凝土內面工,並採不封底為原則,以保護生物棲息環境與涵養地下水。

  農委會說明,自 91年度起鼓勵並補助各農田水利會試辦生態工法,雖然生態工法引進國內為時尚短,農民對於工法本身之結構強度及維護性尚有疑慮,且灌排水路水質受到產業及鄰近住戶污染之威脅下,推動實屬不易,不過在各農田水利會努力經營下已陸續展現成效。就各農田水利會提報之推動成果為例,宜蘭農田水利會主辦的丸山二中排、花蓮農田水利會主辦的迪佳圳三支排、台東農田水利會主辦的鹿野大圳武陵社區親水公園、卑南圳水利公園、台中農田水利會主辦的白冷圳渠道復建工程、石門農田水利會主辦的繞54B池綠美化工程、桃園農田水利會主辦的桃園大圳8-1-4號池改善工程等,這些工程或結合社區文化形塑親水景觀,或涵養地下水資源,或改善水體生態機能等,均能達成部分之生態工法需求,並融入民眾生活,成為生態教育之重要地點。

  農委會說, 94年度預定補助各農田水利會試辦生態工法改善農田水利設施計18件工程,經費約1億7百餘萬元,提昇生態工法技術水準,以落實推廣農業生產、生活、生態之三生功能。

聯絡人:農田水利處工程科科長 張正修
電 話: (02)2312-6323

  • 回上一頁
  • 94-02-16: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