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文號4612

維護水田生態環境,避免全球暖化災難

  • 發布日期:94-03-14
  • 發布機關:農委會
  農委會表示,為了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預期水準,在國際上史無前例地通過了一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文法案「京都議定書」,目前我國雖然不是締約國,但依據 2002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之統計,台灣的排放量佔全世界總量之1%,預期下一階段我國將成為該公約管制之對象,為避免未來對經濟發展及社會造成衝擊,如何採取有效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基於水田具有生產、生態、生活之三生功能,尤其是對於溫度緩和、二氧化碳減量及地下水涵養等具有正面功效,在此關鍵時刻,農委會積極採取相關措施,並建置水田生態入口網站,提供水田生態相關資訊供大眾瀏覽,以喚起國人重視水田對於生態環境之重大貢獻。

  農委會指出,台灣水田文化是因應特有之地理、水文、氣候及土地等資源之和諧利用,不斷演進所發展而成之農業最佳經營模式,與台灣文化發展極為密切;水田除具備糧食生產功能外,在耕作的過程中,還可涵養補注地下水源、防止地層下陷、調蓄暴雨洪水、調節微氣候、防止土壤沖蝕、提供水鳥庇護、繁殖、覓食場所等生態功能,亦有提升良好居住品質及美麗景觀等生活功能;近年來因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台灣受乾旱與洪水交互侵襲次數頻繁,造成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更彰顯水田存在之重要性。

  農委會同時表示,水稻田對於調節氣候與節約能源其實有相當大的功效,水稻田休耕蓄水具有冷氣機的冷房效果,且根據衛星影像分析之地表溫度結果顯示,水稻田較區域平均溫度低 3℃,與都會區差異更高達7℃,每公頃水稻田相當於2,600部家用冷氣機冷房效果,因此,水田對於區域溫度之調節效益極為顯著。此外,由於水田耕作時田區長時間湛水,成為涵養地下水之最佳途徑,估算全省地下水補注量每年可達20億立方公尺,相當於6座翡翠水庫之有效蓄水容量(註:翡翠水庫有效蓄水容量為3.4億立方公尺),降低沿海地區地下水超抽問題,有助於緩和地層持續下陷惡化。

  農委會進一步指出, 18世紀末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已增加了35%,有鑑於全球生態環境快速惡化,今年2月16日經過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批准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它規定在2008年至2012年間,工業國家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將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由於水稻田對於二氧化碳減量目標具有實質貢獻,該會曾於去年度補助台灣大學,在台北縣關渡平原及雲林地區之水稻田,進行環境微氣候因子與二氧化碳濃度量測評估,結果顯示,關渡地區每公頃水稻田每日平均可吸收二氧化碳700公斤,相當於3,200輛2000 CC中型房車在市區行駛一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足見水稻田吸收二氧化碳極具效果。

  農委會強調,為彰顯水稻田對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同時便利民眾取得水田生態環境相關資訊,已於去年完成建置水田生態入口網站( coa.water.tku.edu.tw/plan),達到推廣服務的預期目標;本年度除持續強化水田生態入口網站與資料庫的服務內涵外,並將增闢兒童版網站,擴大服務層面,未來水田生態環境保護觀念將進一步往下紮根,建立民眾對水田在環境與生態維護角色之正確認知。

聯絡人:農田水利處灌溉管理科技正林國華
電 話: (02)23126331

  • 回上一頁
  • 94-03-12: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