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文號5508

推動稻田轉作休耕維持產銷平衡及糧價穩定

  • 發布日期:98-05-10
  • 發布機關:農糧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針對報載休耕措施鼓勵農民廢耕,導致農地流失,恐有缺糧危機乙節,該會特別提出澄清,說明推動稻田轉作休耕政策,具有維持國內稻米供需平衡、穩定市場糧價與維持農民收益,且於必要時可復耕供應糧食等多項效益。又國內之安全存糧數量超過世界糧農組織推薦目標,且98年第一期作南部新穀已登場,國內市場稻米供應無虞。

  農委會指出,自民國73年以來,鑑於稻米生產過剩造成餘糧處理困難、倉容不足及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等問題,乃推動稻田休耕轉作措施。復為因應9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稻米進口144,720公噸糙米,為避免生產過剩,影響糧價及農民權益,自90年起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引導低產及品質不佳之地區,辦理轉作地區性特產及休耕種植綠肥,力求稻米產銷平衡。休耕田必須種植綠肥或辦理其他田間管理,以備隨時恢復生產之需,並無所謂廢耕情形。依據統計最近五年國內年生產約120萬公噸糙米,再加上進口約14萬餘公噸糙米,與國內需求量接近,已達到「供需平衡」之政策目標。

  農委會表示,鑑於去(97)年上半年國際糧食價格大漲,外界呼籲政府應提高休耕田之利用,確保國內糧食安全,該會乃推動活化休耕農地鼓勵復耕措施,獎勵輪作、契作產銷無虞作物或有機等作物,並結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辦理連續休耕農地租賃措施,鼓勵地主出租及專業農民承租連續休耕地,以擴大經營規模,提升經營效率。本98年租約已於3月底完成簽約者1,734公頃,以水稻為大宗,佔75%。

  至於糧食安全方面,該會指出目前國內稻米安全存糧高於世界糧農組織(FAO)建議之儲備率17%-18%。且目前國內新穀已上市,無缺糧之虞,請國人放心。

  農委會再次強調,結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推動活化休耕農地措施,將有助鼓勵青年回鄉從農及推動有機農業倍增,有效落實「健康、效率、永續經營」及創造地主、經營者及政府三贏新局面。

  • 回上一頁
  • 98-05-10: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