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響應世界糧食日,農委會致力提升我國糧食安全
- 發布日期:101-10-16
- 發布機關:農糧署
1979 年第 20 屆聯合國大會決定 10 月 16 日 為世界糧食日( World Food Day ),自 1981 年開始,每年均選定主題致力於提高全世界對糧食發展和農業生產的重視,並一起面對全球糧食短缺的問題。今 (16) 日為聯合國第三十二屆「世界糧食日」全球有 150 個國家,以「強化農業合作- 保障糧食安全」為主軸提高各項農業生產資源效率,以增加糧食供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表示,為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 該會正積極推動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 鼓勵農地復耕,種植進口替代作物;並推廣米食,增加國產稻米消費量,以提 高糧食自給率,降低糧食之碳足跡 ;並輔導擴大有機作物生產規模,兼顧環境維護;以及推動 「雲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發展節水省能源農業等多項措施,重視資源之利用,以行動支持臺灣農業。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創造產值,提升糧食自給率
農委會進一步說明,目前世界各地正面臨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影響,糧食生產及供應產生不穩定。全球糧價不斷飆高,我國已將糧食安全提升為國家安全層級,支持「地產地消」可避免過度依賴長途運輸的進口食品,並提高國產農產品的消費量,亦符合節能減碳的國際潮流。我國已設定糧食自給率由目前的 32% 提至 2020 年的 40% 之目標,每年有 20 萬公頃的休耕地,政府支付 100 億元,既沒有生產力,也沒有增加就業機會,嚴重破壞耕作環境。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為提昇我國糧食自給率之重要關鍵, 鼓勵同一田區每年至少 1 個期作恢復生產,種植進口替代作物如非基改飼料玉米、大豆、短期經濟林等、或毛豆、結球萵苣、胡蘿蔔等具外銷潛力作物,或可維護農田生態之有機作物,以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及維護農業生產環境;持續推動「小地主大佃農」,吸引年青人從農,結合企業投入農業生產,讓經營效率可以提升,推動地產地銷;同時亦 結合「雲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 設立省水農業生產專區,活化農業資源利用,並強化節水農業科技與資訊應 用, 投入發展種植進口替代作物之節水農耕技術、育種及高科技農產業聚落,可達成目標並兼顧綠色農業永續經營之示範作用,並進一步帶動國內農產業相關之經濟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