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九年一貫教科書中的動物迷思

畜牧處 陳美玲

一、前言

  我國動物保護法自民國87年發布實施以來,本會對於動物福利觀念之推動極為重視,重要措施之一即為期望透過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將合乎國際潮流之正確動物保護觀念,傳播給年輕的一代。但由於近年來教科書已由原先教育部的統一版本,開放由民間出版社編寫,使此目標較不易達成。所幸經由本會動物保護委員會委員之引薦,本會自93年度開始,委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參照對環保教育之研究經驗,就教科書中動物保護相關內容進行檢視及探討。

  針對較廣泛被學校採用的93年度教科書,即翰林、南一、康軒三家出版社各領域、各年級課本309冊課本,由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王順美及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梁明煌兩位教授帶領12位研究生進行檢視分析。具體方式為將2至數位同學編為一組,蒐尋教科書中與動物相關之課文或圖片,各自閱讀審視分析後,交叉比對彼此觀點;若觀點不同,則帶到工作小組會議中進行討論。

二、有關動保議題之建議

  經檢視結果發現,教科書中共有573處提到動物,幾乎每家出版社的各個領域都有直接介紹動物,或使用動物為例凸顯人與動物的熟悉與親近,且有部分內容蘊含動物保護意識,相當令人欣喜,然亦發現一些疏忽之處。茲將這些習以為常的、對動物之盲點、歧視或刻板印象,分為以下數類陳述。

(一)對動物之刻板印象

  課文中經常出現流浪狗處於髒亂角落或垃圾堆中的畫面;又如課本中有一單元:「說說看,是誰在製造噪音?」所搭配的圖片中有一幅狗群鳴叫的照片,暗示牠們是噪音來源之一。長久以來,大家對於流浪犬的刻板印象就是牠們會帶來噪音、環境髒亂、危險等負面印象,然而對於流浪狗被遺棄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對於寵物的態度,卻極少成為反省及討論的重點。究竟流浪狗問題的根源為何?是狗兒本身愛流浪?還是有更多複雜的社會因素?是狗的問題還是人的責任?應修正對流浪動物的負面印象,並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解決及幫助現有的流浪動物問題。

  又如動物在教科書中的角色,多半難逃長久以來人們的刻板印象。例如課文的選路活動中,如碰到蝙蝠、鱷魚就代表選錯路,通常這些動物都被賦予邪惡、可怕的意義,無形中影響學童對動物的印象。又如豬就是肥、髒、懶惰又笨,猴子就是沒有耐心的代表……等等。建議選錯路活動中的障礙物,以非生物替代,避免強化對動物的負面刻板印象,並增加對動物更符合科學觀察的描述。

  另課文中敘述「戶外有攻擊性昆蟲與動物,該如何注意安全?」插圖為蜜蜂與蛇,有污名化現象。因為除非其生命或領域受到侵犯,昆蟲與動物不會主動攻擊人,「攻擊性」字眼可能會引起學生的誤解。建議將句子改為「戶外的昆蟲與動物」或「避免侵擾具攻擊性昆蟲與動物」,並與學生討論為何昆蟲或動物會攻擊人、應如何避免等。

(二)買寵物與飼養寵物

  寵物又稱同伴動物,特別是其中的狗、貓,長期被人類飼養,卻因為人類觀念的不正確或照顧不當而遭棄養,為社會產生極大的流浪動物問題。以動物保護的立場,雖不禁止飼養同伴動物,但也不鼓勵購買同伴動物,較鼓勵的作法是收養流浪貓狗。有的教科書中會不經意地提到「買貓咪」、「買金魚」等,課文實不應出現大人因為小孩要求就「買」寵物的行為;另飼養寵物是很慎重的一件事,應引導學生避免因一時興起或炫燿而飼養。

  教科書課程活動中常會飼養寵物,這是因為通常小朋友喜愛養寵物,觀察寵物生長有助於對生命的了解。但飼養動物的課程中,通常只討論如何布置環境,卻沒有提到照顧動物的倫理。建議課文中加強教育飼主對於飼養動物的責任,協助孩子照顧與關懷其他生命,視其為寶貝甚至家人,為牠的一生負責,絕不可養膩了就隨意野放,並討論棄養或直接送到動物收容所收容認養,二者對動物本身的傷害與社會成本的負擔孰輕孰重問題。此外,也要提醒小朋友不要飼養保育類、外來種或有危險性的動物。

  此外,為增加課本的活潑性,插圖中出現青蛙身上綁紅絲帶、狗尾巴綁氣球及狗狗穿衣服等畫面。現今動物保護思潮將貓狗視為同伴動物,應避免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強調尊重其本性及應有的福利,此等插圖可能會誤導學生在對待同伴動物方面的不當行為。另課本中有「寵物展覽會」活動,讓學生將自己所飼養的寵物帶至學校,此活動的優點為呈現各式各樣的動物及交換照顧寵物的知識和經驗,但也可能間接刺激每個小朋友去飼養寵物,甚至有些炫耀意味;而觸摸彼此的寵物,也可能會對寵物的心理和身體產生不良影響,教科書中應增加對學生之引導與解說。

(三)觀察動物之行為

  自然科單元中,飼養動物常成為學生學習自然奧妙的題材,蠶寶寶是觀察生命週期的典型例子,其他如飼養小鴨子、設置水族箱等也很熱門。然而在課程結束後,這些動物卻往往成為家長、學生和老師無法處理的燙手山芋。建議採用更好的教學方式與活動,既能飼養觀察動物,又能讓小朋友學習到生命的奧妙。例如飼養蝴蝶的幼蟲,因為蝴蝶羽化後可以自由飛翔,回到大自然中;或者,應鼓勵教師將學童帶到野外,在真正的自然環境中進行觀察。

  又如動物園的設置有其歷史背景,但近十數年來,基於野生動物族群及動物福利的考量,有許多反對設立的聲音,大多是因為圈養環境單調,動物會出現刻板行為。然而也有正面的主張,係因動物園能夠提供民眾,尤其是小孩的觀賞,具有教育功能。教科書中有一處描繪父母帶小孩去動物園,動物都被圈養在獸籠裡,呈現較傳統、不被接受的形象,建議改成參觀較符合動物福利的開放式、接近自然棲地的動物園。

  另一較受爭議的議題是娛樂動物。教科書中並未察覺此等行為不妥,認為觀賞馬戲團是一段快樂時光,也提到維吾爾族的馴鷹文化,並以夜市撈金魚來舉例說明折射現象等。這些爭議重點在於馬戲團動物及馴鷹的鷹鳥必須脫離自然環境到人為環境中接受訓練,有違牠們的習性,也使動物受到干擾或疼痛,而其利用目的只是為了人類的娛樂,並非基本需求。此外,生態旅遊如賞鯨及潛水賞魚活動日益普遍,但需要有相當的規範,否則會對海中生物產生干擾。

  此外,數學領域教科書中,經常出現以所蒐集的貝殼來數數;藝文領域中,常利用撿拾的貝殼製作玩具或美勞,這些都是不自覺中發生的錯誤;因為由於人類的過度撿拾收藏,近年寄居蟹以瓶罐為殼的窘境時有所聞。又如教科書中出現抓蝴蝶、抓螃蟹和抓泥鰍的歌曲或圖片,無形中傳遞干擾野生動物生長的行為,也與動物保護法中「任何人不得騷擾動物」之規定有所牴觸,建議予以調整。

(四)傳統風俗與經濟動物飼養

  在社會、藝術與人文及生活領域的教科書中,動物出現的頻率頗高,例如民俗大拜拜活動中的「神豬」。神豬在飼主眼中,增重是其生存之唯一目標,以致胖到無法站立和活動,無法如正常動物一般生活。當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保護觀念衝突時,教科書應引導師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澄清問題,例如:「動物在這些慶典中是否有被人道對待」,或鼓勵以創意神豬替代等。

  又如課文中有原住民傳統狩獵山豬的活動。狩獵若是為了食用所需,沒有商業行為,又係傳統文化,是被尊重和容許的,惟應引導學生蒐集該文化形成的緣由,進而討論應如何兼顧動物倫理。此外,課文中提到西班牙鬥牛時,只談到鬥牛士的英勇及文化觀光可帶來收益等,卻沒有提及對生命造成的傷害,建議課文中加入從文化必要性、尊重生命及保護動物角度提出之問題與討論。

  另如放生或野放行為,通常會對動物本身或生態環境有不利影響,放生經常形同放死,如何將慈悲的放生行為加入足夠的知識和智慧,有必要提醒師生特別注意。

  經濟動物之飼養應符合一定的動物福利,課文中出現的雞隻飼養場照片過於擁擠,建議更換為較寬敞、自然的飼養方式。另少數家畜禽插圖不盡正確,建議應參照真實照片描繪。

(五)文學與童話中之動物迷思

  經典文學佳作「浮生六記」中之一篇,作者對癩蛤蟆吃蟲子感到不滿,以致將癩蛤蟆「鞭數十,趨之別院」。若缺少教師之引導討論,易使學生忽略癩蛤蟆捕食昆蟲,其實是自然生態的正常現象,而「鞭數十」的動作,則與當代尊重自然及動物保護的觀念衝突。現代詩「小蜘蛛」中,提到「要黏住小蚊子討厭的尖嘴巴、要填住小蒼蠅亂飛的翅膀」;其他如成語「豬頭豬腦」、兒童文學名著「小紅帽與大野狼」及「三隻小豬與虎視眈眈不懷好意、壞心大野狼」等,呈現出對特定動物的刻板印象與污名化現象。建議編輯人員可就這些爭議點,列於文章之後提出問題與討論,讓學生既可欣賞到作者的文學技巧,也能澄清對於動物的歧視與迷思,以兼顧文學欣賞與動物保護理念。

  又如白居易的詩「慈烏夜啼」,內容有「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以慈烏失母夜啼及其反哺行為,勸人及時行孝。但現代生物學家從未觀察到鳥類有此現象,推測很可能是杜鵑科的鳥類,在其他弱小鳥種的巢中下蛋,誘使牠們代為育兒,造成小型成鳥餵養大型雛鳥現象,而雛鳥被詩人誤認為老邁的父母。建議教師在課堂中除了傳達道德教育概念外,可針對真實的動物生態做澄清。

  在「愛玩的蟋蟀」一文中,描寫蟋蟀因為愛玩,春天沒有儲糧,所以冬天只好敲門乞食。課文中並引導學生想一想:「人如果不努力會有什麼後果?是否會像故事中的主角一樣,在寒風刺骨的夜晚敲門乞食?」真實自然界中,昆蟲有避寒現象,應該不會有寒冬乞食的景象。又如「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這樣的描述對於動物雖然沒有鄙視的態度,但是與生態事實不符。對於習慣將動物擬人化並帶有道德教訓的教材,建議再予謹慎對待及討論,以免讓人失去對於生物及其真實生態的認識與了解。

三、結語

  人與動物之互動機會益為頻繁,人類較以往更為倚賴同伴動物、經濟動物與實驗動物,牠們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一份子。然而由於過去人類對待這些動物時,缺少相關知識或太過自我中心,以致這些動物之福利或權利在不自覺中被剝奪,反映在當前教科書中,產生相關規範遺漏,或忽略背後人為因素之種種現象。

  由於教科書是學生學習之重要媒介,也是每位老師傳授的知識材料,藉由教科書傳遞動物保護的理念,是一項相當重要的策略。在世界性動物保護意識方興未艾之現階段,動物保護議題應是教科書編寫者或審查者必須注意與學習的,才不致傳播牴觸動物保護精神之知識與觀念。

  不論是出版社、教師、父母和社會大眾,在編寫、教導或陪同孩子閱讀教科書時,宜對動物權或動物福利相關內容有所覺察,並省思自己在生活中對待動物之言行舉止,轉變過去以人為尊、忽略動物權益與自然法則的態度,以培養合乎國際思潮與人道精神之未來公民。

  (本文改寫自江慧儀女士「教科書中的動物—命運大不同」及王順美教授「從動物保護、野生動物保育看九年一貫教科書」,特此註明。)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9-18:17,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