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會期
貳、加入WTO五年來對農業影響之檢討與因應
我國於91年加入WTO,原先各界預期農業將遭受嚴重衝擊,所幸五年以來,經政府積極採取因應對策及農民朋友的努力,實際受到衝擊較預期為低,95年農業總產值初估為3,803億元,較加入WTO前之90年增加7.8%。儘管加入WTO市場開放對國內農業之影響未如預期大,但WTO新回合農業談判將進一步自由化,對未來農業之影響有待持續關注。
一、加入WTO以來對我國農業產銷情勢之影響
總體農業生產方面,95年農業生產指數初估為95.85(以90年為100),較94年上升1.90%,由於95年氣候較94年為佳,致農、畜分類指數分別上漲8.35%及1.44%;林、漁分類指數則因減產、減船,分別下降1.10%及7.27%。
農產價格變動方面,95年平均農林漁牧產品的躉售物價指數較94年下跌3.06%,主要因95年天然災害減少,豐年盛產所致。其中畜產品下跌8.39%,農產品下跌3.03%,林產品、漁產品價格則分別上漲7.82%、2.70%。
農產貿易方面,95年農產品進口值92.83億美元,較94年略減0.77%;農產品出口值32.99億美元,較94年減少7.91%,主要因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大幅刪減我國鮪類漁獲配額,我國配合大幅減船,漁產品出口值減少所致。
農業勞動力方面,95年平均農業就業人口55萬5千人,較90年未入會前之70萬6千人減少約15萬人,平均每年約減少3萬人,其減少除因人口老化自然移出外,面對自由化、數位化之產業新世代,農業就業機會相對減少,以及入會後我國農業積極轉型升級均為影響因素。
二、WTO新回合農業談判之進程與展望
94年12月WTO香港部長會議之後,農業談判主席雖於95年6月提出「減讓模式草案」,然而,該草案針對各項重要議題,僅將各主要集團之立場予以併列或留空待決。由於各國立場差距過大,更由於包括歐盟、美國、巴西、澳洲、日本及印度等主要會員國無法在農業補貼、農產品市場開放及工業產品市場開放等議題上取得共識,WTO於95年7月決定全面暫停談判工作。
談判暫停半年以來,經過WTO秘書長與美歐日印等主要國家及集團密集諮商,嗣於95年11月16日恢復技術性談判(又稱軟性復談),並在主要會員國展現推動正式復談的高度政治意願後,已於96年1月31日全面恢復杜哈回合談判。
我國透過與瑞士、日本等G-10其他成員國之結盟合作,積極參與歷次談判會議,促使各項農業談判重要共識,得以納入G-10重要關切事項;並與克羅埃西亞等新入會國加強合作,爭取共同關切之重要利益,以期減輕談判對我農業部門可能造成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