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主委蘇嘉全照片  農業是維持社會運轉的發動機,也是結合樸實、富麗及活力於一身的綠色產業,不但忠實地供給各行各業最基礎的能量來源,也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傳承、豐富的人文意涵及深刻的環境關懷,為劇變的現代社會保留一方優雅恬適的淨土。

  臺灣農業在光復初期曾擔當國家主要經濟支柱,並在「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政策背景下,以雄厚的實力將臺灣經濟發展推向工業化階段,讓臺灣有機會躋身開發國家之林。在此過程中,昔日光環雖逐漸褪去,但臺灣農業並未因而淪為夕陽產業,反而積極因應整體環境的變化及農村產業型態的改變,逐漸轉型與升級,一方面透過生產技術的改進及經營模式的多元發展,以優質的農產品與樸實的農業生產環境,全方位滿足消費者精神與感官的需求,外銷產品更在國際市場上躍居精品的地位,成為國人的共同驕傲;另一方面則發揮其在自然保存、景觀維護、水土保持及森林保育的多功能角色,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提供綠色能源,成為支持國家經濟永續發展最重要的綠色資產。

  然而面臨當前全球化、自由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臺灣農業和全球許多小農國家一樣面臨新挑戰。經檢討過去的農業施政,農委會95年6月以延續、修正、創新的精神,調整發展策略,整合提出「新農業運動」,重新定位臺灣農業的重要性及永續價值,重建農民的自尊與消費者的信心,並強化國際競爭力,所提出的新措施如產銷履歷、環境補貼、漂鳥計畫、綠色廊道等,在短短半年的推動下,均已獲致初步成果。未來將持續推動,期能透過前瞻的視野,導入新觀念、訂定新目標、吸引新農民,並加強創新與行銷,為臺灣農業注入新活力、開創新未來。

  嘉全成長於農村,深刻瞭解農民甘苦、農村需求及農業的困境,常深思如何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升農民尊嚴,以及如何讓農業永續經營。除了政策以外,人應是最重要的基本因素,所以包括農民、農業決策者以及消費者的觀念都應該改變。相信以臺灣農業既有的堅實基礎,只要能改變傳統觀念,支持農業新的施政,就能將臺灣農業升級,建構出「創力農業」、「活力農民」、「魅力農村」的臺灣農業新境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蘇嘉全 
中華民國96年4月

  • 回上一頁
  • 96-05-21:1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