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重要施政措施與成果
我國加入WTO後農業發展情勢與因應措施
(一)農業發展情勢
我國於91年加入WTO以來,農業產值小幅增加,農業人口雖然減少,但農業勞動生產力明顯提升。95年農業生產總值初估為3,803億元,較94年略減0.6%,較加入WTO前之90年則增加7.8%。95年農業每就業人口平均產值68.5萬元,比90年增加37%,較94年增加6%。整體而言,市場開放影響未如預期大,但對部分產業之影響則待持續關注。
在總體農業產銷情勢方面,95年農業生產指數初估為95.85(以90年為100),較94年上升1.90%,農林漁牧各產業因95年氣候較94年為佳,整體農作物生產量增加及豬、雞蛋、牛乳等畜禽產品增產,致農、畜分類指數分別上漲8.35%及1.44%;林產品因副產物生產量減少,漁產品因國際油價上漲、實施減船措施及近海漁業資源減少、漁場競爭漁獲量減少,致林、漁分類指數分別下降1.10%及7.27%。
農產貿易方面,95年農產品進口值92.83億美元,較94年略減0.77%,主要進口產品為穀類及其製品、木材及其製品等;農產品出口值32.99億美元,較94年減少7.91%,主要因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大幅刪減我國鮪類漁獲配額,我國配合大幅減船,漁產品出口值減少3.3億美元所致。
農產價格變動方面,95年平均農林漁牧產品的躉售物價指數較94年下跌3.06%,主要因95年天然災害減少,豐年盛產所致。其中畜產品下跌8.39%,農產品下跌3.03%,林產品、漁產品價格則分別上漲7.82%、2.70%。
農業勞動力方面,95年平均農業就業人口55萬5千人,較上年減少6%,較90年我國未加入WTO前之70萬6千人減少約15萬人,平均每年約減少3萬人,農業就業人口之減少除因人口老化自然移出外,面對自由化、數位化之產業新世代,農業就業機會相對減少,以及入會後我國農業積極轉型升級均為影響因素。
(二)國際農業談判情形
WTO杜哈(Doha)回合談判自2002年全面展開以來,農業一直是各國最為關切的重點,也是談判無法順利依照原訂時程於2004年底完成的主要原因。事實上,農業談判早已自2000年3月起展開,由於進口與出口國家間對於農業談判各項重要議題之立場,仍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導致新回合整體談判時程之延宕。
我國於2003年坎昆部長會議期間,與瑞士、日本、挪威、韓國、冰島、挪威、模里西斯、以色列、保加利亞及列支敦斯登等糧食淨進口與小農國家組成十國集團(G-10),在農業談判採取共同立場,俾增強談判力量,維護共同關切利益。
WTO在2004年7月底通過「七月套案」(July Package),就農業談判架構(framework)達成共識,以進一步確立減讓模式(modality)。而2005年12月召開之第6屆香港部長會議,除就取消出口補貼期限、廢除棉花出口補貼與關稅、給予低度開發國家產品零關稅及無限配額之優惠待遇等重要議題達成共識外,並同意於2006年4月底前完成減讓模式;由於會員在農工產品市場進入及農業境內支持等議題方面立場差距過大,WTO乃於2006年7月24日暫停談判工作。
WTO杜哈回合談判暫停後,WTO秘書長、各議題談判主席、主要國家及集團紛紛積極進行協商,在各國展現高度政治意願下,WTO秘書長LAMY乃於2006年11月16日宣布恢復技術性談判(又稱軟性復談),並希望能於2007年完成談判工作。由於談判結果對我農業發展將有重大影響,我國除將繼續透過參與G-10,維謢共同關切之利益外,並將與新入會國加強聯繫合作,爭取新入會國應有的彈性待遇。
(三)農業因應情形
為減輕加入WTO後對我農業可能的影響,本會在我國加入WTO前,即已積極推動各項產業調整對策,在加入WTO後更加強實施各項因應措施:
-
實施受進口損害救助及產業結構調整措施:運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及各項救助措施,除針對水果、稻米、茶葉、養豬、家禽、乳牛及養殖漁業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外,並加強辦理沿近海網具類漁船轉型經營、農業勞動力調整與訓練、動植物防檢疫、走私進口農產品銷燬處理及農產品國際行銷等措施。
-
實施農產品九五計畫:針對稻米、大蒜、香蕉、椰子、紅豆、落花生、甘藍、毛豬、臺灣鯛等55種國產農產品價格低於直接生產成本95%之情況,研擬保價收購措施,以穩定市場價格,減少農民損失。
-
建立市場導向之優質農業產銷體系:促進農糧產業升級、營造優良漁業經營環境及提升畜牧產業競爭力。
-
健全農產品衛生管理機制:推動安全農業產銷體系、維護我國為重大疫病蟲害之非疫區及持續推動口蹄疫撲滅工作。
-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發:育成多項優良農業及園藝作物新品種、辦理各項產學合作計畫,並強化本會「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應用辦法」落實施行。此外,加強推動設置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帶動農業生物技術與產業之整合,加速形成農業科技產業聚落,擴大高附加價值產品外銷。
-
積極推動農產品國際行銷業務:透過加強農產品國外促銷活動、排除農產品外銷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建立以外銷為導向之產品供應鏈,以及提供外銷資訊、培育人才與相關配套措施等積極作為,奠定臺灣優質農產品持續外銷的基礎。
- 強化農漁民福利: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及農漁民子女獎助學金,以及調降農業專案貸款利率及擴大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