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重要施政措施與成果
推動農民觀念革新,強化農民生活照護
農村長期以來面臨年輕人力外流、人口老化的情形,94年農牧業指揮者平均年齡為61歲,從就業人口年齡觀察,55歲以上者自79年30.6%迄94年之42.9%,有漸增趨勢。有鑑於農業勞動力素質影響新技術、新觀念的採用及施行的效果,本會在新農業運動中特別規劃系列農業人力活化計畫,期望能為傳統農業注入活水,以因應農業新科技與產業的多元與創新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
-
漂鳥計畫
漂鳥運動源於19世紀末之德國,以鼓勵青年走入自然,學習生活真理與歷練生活能力為目的。本會參考漂鳥精神規劃引進青年農業人力之漂鳥計畫,透過階層性體驗與訓練活動,提供18歲至35歲之青年到農村體驗、學習,並實際參與農業工作,讓青年從親近農業、認識農業,進而產生認同感,成為農業領域的「留鳥」。
第一階段「漂鳥體驗營」, 95年度計辦理42梯次、836人,由本會所屬7個地區農業改良場執行,活動內容包括農業解說、農場實習與鄉村體驗,為期3天,有91%的學員對活動感到滿意;日後有興趣投入農業經營者有88%,其中非常有興趣者有53%,已有82位學員投入農業工作。第二階段「漂鳥築巢營」為進階訓練,由本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執行,以設施蔬菜、盆花、蘭花及菇類為重點,辦理4梯次,計137人。第三階段為「漂鳥圓夢專案輔導」,對投入農業經營之青年,分別從專業知能提升、貸款協助與建立諮詢窗口三方面配套給予協助。另設置專屬網站,提供活動資訊及線上報名之平臺;辦理「漂鳥計畫校園巡迴座談」,於臺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海洋大學及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辦理6場,計5千餘位師生參加;同時辦理漂鳥文化論壇2場,以加強計畫活動之宣導。
-
園丁計畫
「園丁計畫」自95年8月起推動,報名人數達3,343人,95年度辦理18梯次訓練,分由農試所及畜試所各辦理5梯次;藥毒所及茶改場各辦理4梯次,結訓人數687人。
為使參加園丁計畫訓練學員瞭解產業發展機會及潛力,課程內容包括農業政策、農業經營輔導法令介紹、產業發展與技術介紹、產銷班運作、農場觀摩及成功農民經驗分享等,共計42小時。結訓學員對本會所提供之訓練表示相當滿意,整體滿意度表示極佳及佳者占97%,對課程安排極滿意及滿意者亦達91%,受訓後有意願投入農業經營者占44%。結訓學員由本會所屬各區農改場辦理後續諮詢及輔導工作,並於農糧署設置「園丁信箱」提供結訓學員疑難及從農相關問題之諮詢。對於有意從農之漂鳥或園丁學員,本會已修正「擴大家庭農場經營規模協助農民購買耕地貸款辦法」之規定,另可依「農民經營改善貸款要點」,辦理營農資金協助。
-
深耕計畫
「深耕計畫」是針對現行農業經營者,期能以系統化的經營管理教育,建構長期培育優質人力資源的機制,提升農業經營效率,加速農業轉型,促進農業經營企業化,達成「經營深耕,農業紮根」的目標。已陸續依產業別開辦農漁牧經營管理教育訓練42場次,除授以品質管理與消費安全、企業化經營管理等觀念外,另輔以農漁牧成功經營案例經驗分享,共1,564名農漁民參與。未來將依產業性質、營運階段與發展需求,以及不同職能別所應具備的經營管理知識等,持續規劃系統性、標準化的課程,協助農業經營者循序漸進的累積經營管理的知識與能力。
(二)建構農民生活支援體系
農村婦女化、高齡化比例高,因此輔導農家婦女提升其生活知能,協助高齡者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強化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並普及農村預防保健教育工作,是改善農村生活的重要施政。從農村婦女、高齡者與失能者照護等面向提供農民生活支援,以增加其生活知能,降低生活負擔。
-
農村婦女終身學習
以「營養保健、健康老化、在地老化與尊嚴老化、關心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侍親、照顧經驗及開源節流」為中心議題,輔導及強化家政班組織功能,提供農村婦女學習網絡,增進生活經營知能,計輔導2,476班、班員計59,133人;並培育家政班幹部9,304人為種子教師。另辦理308人次家庭照顧者訓練,增加照顧老病家人能力;推動照顧服務員訓練6班,培育農家成員取得照顧服務訓練結業證書者計172人,其中就業者55人。
-
農村高齡者與失能者照護
以預防醫學理念及作法,增進高齡者自我健康管理及生活調適能力,辦理農村高齡者生活改善班239班,服務高齡者計12,655人。持續輔導長期照顧資源缺乏地區之基層農會經營農村社區生活支援中心計31處,並遴選、培育與組織志工610人,訪視759戶農村失能者家庭,提供資訊、諮詢、轉介服務及關懷獨居高齡者,服務農村家庭。
(三)輔導農漁民團體轉型
農漁會與農田水利會是最深入基層、與農民最直接接觸的農民團體,隨著大環境的變遷,農漁會與農田水利會亦須調整創新、積極轉型,提升經營效率與服務效能,並朝向開發多元服務產業及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而努力。
-
強化農漁民團體組織管理、人力素質及業務
(1)完成農會財務處理辦法與農會考核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農會人事管理辦法解釋彙編,以及農會理監事連帶責任問題探討研究。補助各級農會員工互助會3.34億元,使農會員工於互助會清算結束後,能領回自繳會費及農會配合繳交會費。為提升人力素質,督導臺灣省農會辦理各級農會第17次新進及升等人員統一考試,錄取新進人員429人;實施職員七等升六等訓練,合格人數206人。分區舉開16場次農會總幹事座談會,宣導新農業運動政策;辦理農會會計人員講習8梯次,計800人參加;辦理各級主管機關輔導人員財務訓練與聯繫會議共4場次;另舉辦CIS說明會2梯次,計150人,輔導20家農會導入CIS。
(2)輔導臺灣省漁會辦理各級漁會第5 次儲備新進人員資格考試,計有411人取得資格。辦理漁業經營管理與技術教育訓練,計40人參加;另聘請漁業推廣教授20人,辦理南北2區漁業諮詢巡迴講習36場次,計1,080人參加,協助解決漁業生產技術困難問題,促進漁業經營現代化。
(3)補助農民繳交水利會會費22 億2,860萬元,有效降低農民生產成本5,864元/公頃,並針對6個財務困難水利會,給予5億元特別補助,維持其正常營運,確保126萬餘會員農民灌溉排水之權益。另補助農田水利會聯合會辦理各項業務之講習、研討及教育訓練,並委託專家學者進行農田水利會組織再造評估研究,探討水利會組織發展困境、未來發展方向與定位,並研擬組織改革推動方案。
-
強化農業金融體系
為協助農業金融機構健全經營,持續推動各項金融監理與輔導措施。截至95年底,全國農業金庫存款3,171億元、放款135億元,分別較94年底增加2,215億元及104億元。全體農漁會信用部存款1兆3,739億元、放款6,619億元、淨值841億元,分別增加49億元、670億元及18億元;逾期放款538億元、逾放比率8.13%,減少111億元及2.78個百分點; 95年度盈餘36.75億元,增加8.12億元。顯見農業金融機構業務持續穩健成長,風險承擔能力、獲利能力及資產品質逐步提升。
農業信用保證基金自95年起改隸本會管理,農業金融體系架構已更為完備。為使政策性專案農貸資源更合理分配,將原有35項貸款項目整併為12項,95年貸放410億元,較94年增加37億元,96年貸放額度提高至450億元,以充分支應農漁民需求。
為協助信用部提升防護措施,95年3月24日發布「強化農漁會信用部營業櫃檯安全設施專案計畫」。截至95年10月底,全體278家信用部1,134個營業據點,均辦理完成;另防範犯罪環境評估檢測合格率亦較銀行及信用合作社提早達成100%目標。
另為發揮市場制約功能,本會農業金融局網站按月揭露農業金融機構經營資訊。又為健全農業金融法制,修正「農會漁會信用部對贊助會員及非會員授信及其限額標準」、「農會漁會信用部各項風險控制比率管理辦法」、「農會漁會信用部業務管理辦法」,俾利各項業務之推動。
(四)強化農漁民福利措施
農漁民福利向為政府所重視,為照顧農漁民生活,增進農漁民福祉,依據相關法令規定,辦理包括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漁民海難救助及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等福利措施。
-
農漁業福利及救助
(1)為加強照顧老年農漁民生活,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本會自93年起將原每月3,000元提高為4,000元,94年12月28日修法自95年起再調高為5,000元。95年度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計412億3,428萬餘元。自84年至95年,累計核發2,731億9,828萬餘元,受益農漁民人數累計98萬2,544人。
(2)依據行政院照顧弱勢族群學生政策,本會為落實照顧弱勢農、漁民,使其不致因經濟不利因素造成子女喪失就讀高中職或大專校院之機會,自92年9月起開辦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95年計發放18億7,700餘萬元,受益農、漁民27萬4,000餘人次。
(3)重大災害發生時,為減輕農漁民災損負擔,協助農漁民儘速恢復生產,立即公告救助地區、農產品項目及救助額度,辦理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包括:現金救助、補助或低利貸款。核發現金救助及補助金額計3億3,688萬餘元,有1萬3,222名農漁戶受益;低利貸款計貸放5,281萬元,辦理利息差額補貼7,455萬元。
(4)將漁民海難救助併入「臺灣地區漁民海上作業保險辦法」辦理,其中死亡失蹤之保險金額由65萬元提高為100萬元,殘廢理賠金額範圍為25至50萬元。95年度計理賠50人,理賠金額455萬元。
-
受進口損害救助
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已編列1 千億元。為積極改善農業產業體質及提升競爭力,運用本基金於95年度辦理「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及「調整產業或防範措施實施計畫」。
(1)「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主要調整稻米、保價雜糧及契作原料甘蔗等作物之生產規模,輔導輪作地區性作物,以維持國內稻米供需平衡,同時兼顧農田生態地力及適度維護農民所得。
(2)「調整產業或防範措施實施計畫」則包括辦理稻米、養豬、家禽、養牛、水果、茶葉及漁業之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業勞動力之調整與訓練、動植物疫病防治與管理、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等措施,有效減緩加入WTO對我國農業之衝擊。
(3)另為穩定國產農產品價格,本會已建立農產品產銷預測及進口預警通報系統,同依農產品九五機制,採取收購、加工、冷藏、製作有機肥或飼料,以及銷毀等措施。此外,當預期農產品生產過剩時,本會即採行先期預防措施,如宣導減種減產、展售促銷、產期調節、轉作綠肥、加強栽培管理等,以避免產品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95%以下。95年肇因於國內短期產銷失衡之農產價格下跌,如香蕉、柳丁等產品,本會已依「農產品產銷失衡緊急處理機制」加以因應,並有效回穩產地價格;至於因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所導致國內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之情事,本年並未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