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我國推動魚食文化之成果與展望

漁業署 陳建佑

壹、前言

  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快速,台灣社會逐漸富裕後,在西方文化侵襲下,目前年青及孩童們飲食習慣於高油脂之美式速食為主,導致現代人在中年以後因職業繁忙、運動少,產生營養不均衡及心血管等疾病發生率高,使得醫療成本大幅增加,因此在面對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推廣多吃具 DHA、EPA等不飽合脂肪酸且易消化優質蛋白質的漁產品觀念,除可改善飲食結構、調整國人體質外,將可減少醫療資源之支出與減輕社會負擔。

  眾所皆知,日本與北歐國家人民普遍健康長壽,係與食魚愛好有相當大的關係,台灣民眾心理亦普遍存在「食魚有益健康」觀念,但實際對漁產品之消費量卻不如其他海島國家。因此本會漁業署近年來積極推動「全民漁業」理念,將漁業與全民生活結合紮根,並發展具有人文素質之食魚文化,將台灣食魚習慣建構成兼具歷史人文、生態保育性質之優質魚食文化為目標。

貳、台灣魚食文化推動現況與成果

  台灣四面環海、人文資源豐富且漁業發達,數百年來在海洋的環境之下,先民漁撈作業遍及全球三大洋,拓墾魚塭披荊斬棘,除孕育出豐富多樣的海洋與漁業文化外;豐饒多樣的海產亦形成不同於大陸體系之「食魚文化」。而為使台灣民眾明瞭及落實我國魚食文化,茲就本會漁業署近年來推廣台灣魚食文化工作說明如下:

一、推動全民漁業教室

  為了提供民眾接觸漁業產業之平臺,本會漁業署96年初在臺北設置「全民漁業教室」,並推出與漁業有關議題系列講座,如「推廣生態漁業攝影比賽」、「山與海和陽光的對白」的生態保育講座,及因應民眾春節購魚需求,邀著名主廚以「選好魚、吃好魚-年年有餘」為主題介紹買魚之秘訣,商請邵廣昭博士及丘臺生教授由生態保育角度,針對「捕對魚、買對魚,才能年年有魚」及「年年有餘,有魚好吃、有魚好選-為什麼漁業需要管理」等專題向民眾說明漁業必需全民共同關切之緣由,並規劃「台灣漁業對全民的承諾與責任」等活動,希望藉此吸引各界參與全民漁業教室及魚食文化展示活動,提昇全民對漁業的認識與關懷,以達全民參與及分享的漁業,與推廣優質魚食文化目標。

  另外在部分縣市亦有設置靜態漁業文化展示;包括彰化漁業陳列館、雲林馬啼蛤主題館、高雄市魷及鮪魚文化館、東港漁業文化展示館等,除開放參觀外,並定期搭配周遭當地漁產饗宴、漁村及漁港生活活動,推廣食魚文化體驗活動。

二、結合地方風俗民情及特有漁產季節,推廣食魚文化

  猶記得2002年陳總統及蘇院長及本會蘇主委三人在東港黑鮪文化觀光季穿著透明雨衣,由漁船吃力的扛著鮪魚上岸,流著汗生動的開幕畫面,讓國人體認到漁民的辛苦。因此近年來,推廣魚食文化活動最為成功的活動,即為屏東東港黑鮪文化季,該活動結合漁業生產、漁村生活及美食的節慶活動,除帶動東港漁村經濟發展及黑鮪知名度外,並已成為魚食文化推廣之經典指標。

  其他漁業產業節慶,諸如港口烏魚季、石斑魚文化節、曼波季、鯖魚節、虱目魚文化季、烏魚節(季)、旗魚季及健康海洋嘉年華等活動,多少有帶動及活化地方經濟及提升知名度之效果。95年配合新農業運動推出「夏補極品-虱目魚美食體驗」活動,將傳統平價的虱目魚,與仲夏時天氣炎熱及耗費大量體力連結,以食補方式介紹其營養價值及食用益處與產業文化等予國人認識,並宣布大暑日為「虱目魚夏令食補日」鼓勵國人多食正值產季味美的虱目魚,此類具文化傳承的活動推展方式,除獲得廣大的報導與民眾的迴響外,更喚起曾經或現居住當地的人們對產業及鄉土思念愛護之情。

  另值得一提「澎湖姑婆嶼(徒手)摘挽(野生)紫菜」,係由地方廟宇管理經營專用漁業權衍生引導之一種具歷史性之村民活動,另重視自然及具原住民傳統的蘭嶼的飛魚祭,此類兼顧資源保育及產業、文化活動,堪稱食魚文化漁業節慶典範。

三、鼓勵漁村婦女參與魚食料理活動

  為因應休閒產業發展,及面對漁業與漁村轉型升級之衝擊及挑戰。近年來本會漁業署積極推動融入科技及創意開發地方特色產業及魚食料理等工作,以提振地方產業及促進漁村發展與漁民收益。

  92年迄今已辦理區域地方料理競賽5場,開發魚食料理及出版挑戰2008南、北區經典美饌地方料理食譜2本、經典美饌地方料理書籍1本;舉辦漁產創意研發經驗發表會,透過觀摩學提升漁村婦女的技能及營養保健教育知能;辦理中餐丙級證照輔導訓練及膳食營養、餐飲衛生法規、食品中毒概論等衛生教育講習等。

  以上地方料理之開發及競賽,多使用當地所產養殖或漁撈水產品為食材,在漁村婦女及廚師巧手創意激盪下,一道道兼顧健康衛生安全、擺設賞心悅目的嘉餚,在搭配當地漁村體驗活動下,紛紛變成地方觀光特色之一。

四、從小建立食魚紮根計畫

  基於自幼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奠定一生健康的基礎理念。本會漁業署94年補助台灣魚食文化推廣協會,推動「魚寶寶教室」針對幼稚園小朋友以生動、活潑、有趣活動課程,引導及培養幼兒對食魚的興趣及正確食魚觀念,進而養成天天食魚的嗜好。兩年來共舉辦186場魚食推廣教學活動,計6,125名小朋友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天天吃魚,健康有活力』的飲食觀念,並獲得諸多幼兒園所與家長們肯定及支持,成效卓著。

  為使教學課程生動活潑提高學習效果,另製作「山珍國的秘密」及「海味國歷險記」兩部卡通動畫宣導影片,內容包括台灣鯛等養殖魚類、魚食營養知識及生態資源保育等相關知識,藉由主角公仔的贈送,遊戲式教學同儕的互動,及魚寶寶餐的分享,從觀念到體驗、從虛擬到親身感動,讓小朋友看到、玩到、吃到及感受到,進而對台灣漁業有進一步認識。

參、推動魚食文化未來展望與作法

  為增進國民健康及藉由體驗魚食文化,更深入及關懷漁業及親近海洋,促使產業永續發展。未來推廣魚食文化將朝「全民共同參與、生態保育及文化內涵為主軸,及以創新及美學作展現」辦理。

一、借鏡日本推動食育之作法

  日本為建立健康和食育文化,2005年制定「食育安全法」實施,明確規範中央及地方、團體等須制定推動計畫與措施,以及規範生產業者須提供產業體驗機會,及提升當地食材供應學校用餐等活動,俾建立生產及消費者間信賴關係及確保食品安全性;同時強化家庭、學校、幼稚園及社會人士教育,使其理解自然恩惠和飲食重要性,促進資源有效利用及於環境和諧下活化農漁村及產業;並培養教育團體及人員與食品相關業者必須利用場所及機會共同推行正確的飲食教育。

  另日本農林水產省在推動魚食文化或食育方面,以「食料、農業、農村基本計畫」為主軸,修正相關法規及實施「地產地消、驛之道、生產履歷、漁港漁村多元化機能活化」等重要對策推展食育文化。

  有鑒於此,推廣正確飲食或食魚文化,業已列為日本之重要推動工作之一,因此在台灣逐步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宜參照先進國家重視本項工作,以建立優質食魚文化。

二、擴大從小紮根及全民參與教育

  全民漁業教室及魚寶寶教室成效雖佳,但鑑於文化及生活習慣必須由人與人或其周遭事、地、物互動而形成,而維護健康責無旁貸,在均衡健康飲食原則下,由農委會、衛生署、教育部等部會及各級政府與公法人的導引推動,並教育及提供從幼稚園到老年人全民飲食教育及諮詢工作,推動過程中尤須思考台灣為海洋國家的本質。

三、加強內涵及創意,與增加保育永續概念

  檢視目前各地漁業節慶活動,文化內涵與品質尚待充實,大啖水產品形式因無法感動人心,推動效果有限。尤其兼顧生態保育下,海鮮文化並非推動主題,故未來活動應建構在漁村、社區及漁法、魚種所具有之歷史及人文等基礎上,以更具創意及精緻的手法,呈現產業、漁村豐富多元化、漁民辛勞及大海恩賜,以加深國人對漁業瞭解與培養正確經常吃魚習嗜好,讓食魚變成全民運動。

  另為迎接樂活(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LOHAS)的時代,因應綠色消費須加強海洋資源保育及環境保護,確保水產品安定供給與資源永續利用,須積極推動不用藥之生態養殖,以及食用具保育漁法之生態標籤水產品;同時宣導國人挑選具產銷履歷或優質農產品驗證標章的水產品,俾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

四、吸引青年新血注入及培育專業人材

  水產品貴在鮮活,簡單料理即可嚐出鮮美,但坊間料理卻常用大量調味料烹煮,致較難顯示水產品的品質與鮮活;而台灣漁產豐饒多樣,餐桌上水產品是如何捕撈而來、何時吃最好、如何料理、如何挑魚、料理技巧以及節慶活動文化內涵,除需加強食魚文化教育外,更須要吸引有志青年投入,企劃、行銷、營養、文化、美學等專業知識加以應用,而新農業運動積極推動中的「漂鳥、燕鷗」活動,正呼應青年新血的及各界菁英熱情加入,相信該批新血注入漁業能有效帶動產業轉型或升級。

肆、結語

  隨著時空環境的轉變,飲食風潮已不是溫飽、可口或新鮮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健康安全的要求,同時也要吃出藝術與美感。寶島台灣四面環海,俗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口的成長、蛋白質來源,依照地球環境條件應由海洋取之,如何藉由正確食魚文化之推展,確保國人營養健康及安全食魚,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有道是「百年樹人」,食魚文化之推動必須紮根從教育做起,只有不斷的用心投入及點滴累積成果,再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全民食魚運動,方可達成「兼具文化素質的優質食魚文化活動」的目的。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6-06-07:2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