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我國加入WTO後農業發展情勢與因應措施

(一)農業發展情勢

  我國於2002年加入WTO以來,農業產值小幅增加,農業人口雖然減少,但農業勞動生產力明顯提升。2007年農業生產總值為新臺幣3,820億元,較2006年略增1.33%,與加入WTO前之2001年相較則增加8.31%。2007年農業每就業人口平均產值70.35萬元,較2001年增加40.70%。整體而言,市場開放影響未如預期大,但農產貿易逆差增加之趨勢則待持續關注。

  在總體農業產銷情勢方面,2007年農業生產指數初估為90.38(以2001年為100),較2006年下降4.71%,係因2007年颱風豪雨接連來襲,整體農作物產量減少,致分類指數下降5.31%;林產類因漂流木減少、薪竹材及副產物等減產,分類指數下降25.40%;漁產類因國際油價上漲、實施減船措施,近海及沿岸漁獲量減少,雖遠洋漁業魷魚資源豐沛漁獲增加,惟分類指數仍下降6.81%;畜產類因飼料價格上漲,豬、雞、鴨等畜禽減產,分類指數下降1.97%。

  農產貿易方面,2007年農產品進口值104.56億美元,較2006年增加10.9%,主要進口產品為穀類及其製品、木材及其製品等;農產品出口值34.33億美元,較2006年增加4.07%,外銷大幅成長之項目包括花卉種苗及芒果等。

  農產價格變動方面,2007年平均農林漁牧產品的躉售物價指數較2006年上漲8.70%,主要因2007年進口原物料大漲加上國內生產受到天然災害影響減產所致。其中農產品價格上漲13.98%,林產品上漲16.09%,畜禽產品上漲5.36%,水產品微幅上漲0.65%。

  農業勞動力方面,2007年平均農業就業人口54萬3千人,較2006年減少2%,較2001年我國未加入WTO前之70萬6千人減少約16萬3千人,平均每年約減少2萬7千人。農業就業人口之減少除因人口老化自然移出外,面對自由化、數位化之產業新世代,以及入會後我國農業積極轉型升級等,均為影響因素。

(二)國際農業談判情形

  WTO杜哈回合談判自2002年全面展開以來,農業一直是各國最為關切的重點,由於進口與出口國家間對於農業談判各項重要議題之立場,仍有很大的差距,也是談判無法順利依照原訂時程於2004年底完成的主要原因。

  我國於2003年坎昆部長會議期間,與瑞士、日本、挪威、韓國、冰島、挪威、模里西斯、以色列、保加利亞及列支敦斯登等糧食淨進口與小農國家組成十國集團(G-10),在農業談判採取共同立場,俾增強談判力量,維護共同關切的重要利益。此外,我國並於2007年9月接任新入會國集團之協調國,以爭取新入會國應有的彈性待遇。

  由於各國對於農業補貼削減、農產品與工業產品市場開放等議題立場差異過大,WTO曾於2006年7月暫停談判,隨後在2007年1月復談;而在秘書長LAMY的主導下,農業談判主席與非農產品市場進入談判主席已於2007年7月分別提出減讓模式草案,隨即進行密集技術諮商,以利於2008年2月提出減讓模式修正內容,期能於2008年底前完成談判工作。

(三)農業因應情形

  為降低我國加入WTO後對農業及農民之衝擊,進而減緩遭受進口損害,政府於入會前即已未雨綢繆實施各項先期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加入WTO後,仍持續改善農業產業體質及提升競爭力,並於2006年7月起實施「新農業運動」,將農業施政予以整合、創新及改革。各項因應措施如下:

  1. 實施農產品進口監視、預警及特別防衛措施

    我國除對於稻米、花生、大蒜、液態乳等原屬管制或限制進口之農產品,採取關稅配額措施逐步開放市場外,並針對15種敏感農產品採行特別防衛措施,以適度保護國內重要產業。此外,本會並建立「農產品進口監視預警系統」,掌握價格變動情形,必要時辦理各項價格穩定措施,確保國內農民收益。

  2. 辦理農產品價格穩定、生產申報控管機制及受進口損害救助措施

    本會自2004年起,依「農產品九五機制」針對國產農產品價格低於直接生產成本95%之情況,啟動價格穩定措施;2007年起更推動重要農產品生產申報制度,以穩定農產品產銷。此外,並依據「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運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及各項受進口損害救助措施。

  3. 加強國內農產品競爭力

    本會近年來加強輔導臺灣農業經營走向知識化、企業化及國際化,並拓展多元化行銷通路、改良產品包裝、建立自有品牌,例如實施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強化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食用安全之信心,建立具競爭力之農業產銷體系,以有效面對進口農產品在國內市場之競爭。

  4. 加速農業轉型及升級

    為因應加入WTO之衝擊,農政部門亦加速輔導各相關農漁畜產業朝向「科技」、「休閒」、「文化」方向轉型與升級,具體措施包括加速建設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引導企業投入農業經營、輔導農業轉型經營休閒與觀光旅遊事業,以及鼓勵種植能源作物、景觀作物等,以期加強營造農村新風貌,帶動農村休閒人潮與消費,提振地區經濟。

  5. 強化農產品國際行銷

    為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本會自2007年起推動「加強農產品全球佈局行銷計畫」,主要措施包括加強農產品國外促銷活動、排除農產品外銷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建立以外銷為導向之產品供應鏈、更新與維護農產品外銷網站、培育與訓練農產貿易人才、積極進行海外目標市場研究、強化農產品整體形象宣傳等,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提昇農民收益。

  • 回上一頁
  • 97-11-14:7,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