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農業結構改革,發展農業知識經濟

(一)改善農業生產結構
  1. 科技創新研發

      為確保我國農業之永續競爭力,持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發。新開發之重要技術與研發成果,包括:選育分散產期與高市場接受度之荔枝品種及開發非破壞性農產品糖度檢測技術,提升產品品質;建置跨國性生態與環境監測體系,提高國際林業資源研究地位;開發數種石斑魚種苗孵化與人工飼料技術,確保我國水產種苗技術之領先;成功選育生醫用小型豬,提高實驗用動物研究水準,促成畜牧產業轉型支援生物科技與醫學研究之發展;建構符合國際標準之基因改造生物安全性評估核心設施、開發動植物疾病快速檢測套組、水產病毒性病原疫苗及無用藥養殖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

      本會為配合知識經濟產業發展脈動,近年積極建立農業智慧財產管理運用制度,推動農業科技商品化及產業化機制。2007年賡續推動研發成果盤點加值與包裝、機關智財制度評鑑、跨領域人才培訓及農業技術交易展等工作,並新增辦理農業菁英培訓計畫及成立農業科技產業策進辦公室,已促成2007年研發成果產出之成長,包括:技術移轉金收入達新臺幣 4,725 萬元,較2006年新臺幣 3,377 萬元成長 40%,為近 5 年平均值新臺幣 1,293 萬元之 3.7 倍;辦理技術移轉案 85 件,較2006年 79 件成長 8%,為近 5 年平均值 33 件之 2.6 倍;取得植物品種權 31 件,較2006年 17 件成長 82%,為近 5 年平均值 10 件之 3 倍。

  2. 產業科技化

      推動設置5 處農業科技園區,以建設臺灣成為亞太農業生技重鎮暨亞熱帶花卉中心。設址於屏東縣之「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第1期海豐基地233公頃土建、管線等基礎工程已完工,第1期標準廠房工程於2007年9月29日完工。核准58廠商進駐,14家營運生產及5家自建產房,總投資金額為新台幣30.79億元。臺南縣「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完成第 1、2期園區基礎工程,核准29家業者進駐,可租用地出租率 100%,12家業者營運生產。彰化縣「國家花卉園區」完成花卉生產專區示範溫室委外經營、景觀苗木專區 53.12 公頃第 1 期工程,第 2 、3 期工程加緊趕工中。「嘉義香草藥草生物科技園區」BOT案,嘉義縣政府於2006年1月13日與得標廠商簽訂投資契約,審查核准 2 家先期進駐廠商,2007年 4 項自來水及區域供水工程已完成。「宜蘭海洋生物科技園區」進行整體規劃中。

      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促進農業企業研發輔導辦法」,2007年受理 18 件計畫,通過 7 件,帶動農企業投入研發金額新臺幣2,954萬元。另為協助農企業取得擴大經營規模之資金,本會於農業發展基金下成立「農業科技創業投資計畫」,額度新臺幣 100 億元,藉以扶植國內農企業蓬勃發展,促進產業轉型與升級。

  3. e化農業產銷

    (1) 為推動產銷履歷管理資訊化,建置產銷履歷認驗證資訊服務平臺,提供 9 個通過認證之驗證機構查驗登錄履歷之農產品資訊,並管控產銷履歷標籤列印量,每週約10 萬包經驗證過之產銷履歷農產品供應市場,並辦理 66 場產銷履歷登入資訊系統之教育訓練,協助農民使用該系統。

    (2) 為提升農業生產組織經營效率,整合 4 家中、大型生產組織經營管理資訊化需求,開發「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管理」系統,將人事、薪資、財會、生產、行銷與採購等部門作業,透過資訊化,讓組織內各項資源做最佳配合與運用,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產力。並完成農會生鮮調配中心電子訂貨系統( EOS )之網路營運,加速生鮮調配中心供貨理貨之速度及正確性。

    (3) 建置植物種苗產銷管理資訊系統並提供油菜、田菁、青皮豆、飼料玉米、高粱、食用玉米等項產品之產值及消長分析圖,以提升種苗產業之經營管理效率,成為我國具競爭力且附加價值高之產業。並運用無線感測網路與影像監測系統,提升蝴蝶蘭溫室生產管理效率,可節省相關作業工時50%以上。

    (4) 為使農藥合理使用之資訊能快速傳播,將農藥及植物保護資訊系統上線開放,藉由網路提供便捷查詢管道。完成無特定病原動物認證文件管理與供銷資訊系統,俾利各研究機構在網路上採購實驗所需之動物。

  4. 農畜產業轉型升級

    (1) 推動茶葉廠農合作,參與之製茶廠 176 家,茶農 1,591 戶,茶園面積 2,040 公頃,建立品質全程管控。輔導芒果、鳳梨、香蕉、荔枝、木瓜、柑桔、葡萄、番石榴、楊桃、鳳梨釋迦、蓮霧、棗等 12 項水果設置優質供果園,登錄面積 6,255 公頃。

    (2) 積極建立「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制定完成「良好農業規範」,計公告一般作物 63 品項,有機作物(含有機米) 44 品項。

    (3) 通過有機作物產銷履歷驗證之有機農戶計 16 戶,驗證面積 245 公頃,供應有機產品 712 公噸;果樹類部分,計 27 生產單位通過驗證,驗證面積 255 公頃、供應 6,343 公噸。蔬菜 8 單位通過驗證,驗證面積 155 公頃,供應量 4,582 公噸。

    (4) 為突顯產地及品牌特色,輔導建置稻米產銷專業區共 33 處,專業區所收穫之稻米不繳交公糧,合計減少政府公糧收購量約 5 萬 2,518 公噸,節省收購支出約新臺幣 9 億 6,455 萬元,同時專業區所生產稻穀 5 萬 7,582 公噸,輔導糧食業者契約加價收購,農民增加收益約新臺幣 2 億 9 千萬元。

    (5) 辦理豬種改良,篩檢高肉質基因種豬 3,500 頭及其後裔性能檢定 500 頭與緊迫基因篩檢 1,050 頭,供應優良種公豬精液 24 萬劑;另加強辦理乳牛群性能改良,參加乳牛頭數達 20,000 頭,以提升泌乳能力及降低生產成本,並為提升養鹿產業之競爭力及形象,辦理優良鹿場評鑑。

    (6) 輔導家禽屠宰場建立屠宰前藥物殘留檢測之自主品管制度,納入輔導屠宰場家數計有 21 家,白肉雞之藥物殘留合格率達 98%。

  5. 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

    (1) 為落實國際責任制漁業管理,持續推動「遠洋漁業管理及產業重整方案」,提升遠洋漁業管理強度,防杜非法漁業,並為因應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對我國漁業管理之要求,積極調整遠洋漁業結構及規模,實施減船措施,2005年至2007年拆減大型鮪延繩釣漁船 185 艘。

    (2) 為養護沿近海漁業資源,賡續辦理漁業生態保育及資源管理措施,於沿岸海域規劃設置漁業資源保育區,並建構人工魚礁 13 萬立方公尺及放流鯛類等魚苗 424 萬尾,且針對具有嚴重危害資源或破壞生態之漁業,如魚勿鱙、珊瑚、飛魚卵、鯨鯊等,採漸進從嚴管理;為減少養殖漁業對水土環境之負荷, 2007 年完成 70 戶之循環水養殖技術輔導工作。並改善屏東北勢寮等 47 個養殖漁業生產區之進排水設施與發展海水養殖。

    (3) 為保障漁船(民)海上作業安全,依「政府護漁標準作業程序」,請海巡署加強協助海上護漁,並補助漁船裝設船位回報器( VMS );為落實公平正義原則,改採以漁船航程作業時數核配優惠油量,同時,為遏止漁船用油流用, 2007 年查獲違規漁船 17 艘、查扣儲油船舶 4 艘、儲油設施 7 處、油罐車 107 輛。

    (4) 為平衡南、北區域發展與順應民意對漁業產業之需求,本會漁業署南遷工作於 2007 年 10 月 22 日順利完成,並於 10 月 29 日舉行揭牌儀式,充分展現政府重視漁業的決心。

(二)加強全球布局行銷

  1. 農產品國際行銷

    (1) 2007年積極拓展臺灣農產品國際市場,輔導外銷農漁畜業者參加日本、香港、美國等地區計20場次之綜合食品展及專業展;並於日本、韓國等目標市場辦理通路促銷及廣宣活動。2007年農產品總出口值為34.33億美元,較2006年之32.99億美元成長4.1%,其中與農漁民生產直接相關之29種重要主力品項,如蝴蝶蘭、毛豆、香蕉、鰻魚、鴨肉等之出口值為4.39億美元,較2006年之3.82億美元增加14.9%。

    (2) 在重要主力品項外銷成果方面,本會與花卉產業團體齊力舉辦「2007臺北國際花卉展」,獲得各界好評,使臺灣精緻優質的花卉,在世界舞臺發光發熱。2007年外銷1億600萬美元,比2006年之7,789萬美元,成長36.4%;其中蝴蝶蘭持續大幅成長,2007年出口值為4,961萬美元,較2006年之3,538萬美元成長40.2%,外銷金額增加1,423萬美元。另外,芒果外銷方面,在輔導優質供果園及加強出口前藥物檢驗之雙重努力下,於日本、韓國創下佳績,其他地區出口量、值亦均增加。2007年出口數量達4,838公噸,比2006年之2,703公噸增加79.0%,出口值983萬美元,比2006年之428萬美元,提高129.7%。

    (3) 外銷產業亦有多項指標性突破,包括歷經3年協商,芒果可以外銷澳大利亞;闊別10年後,香蕉重返韓國市場;禽肉產品獲准輸入韓國;雞肉、豬肉調理食品獲准輸入新加坡。

  2. 計畫產銷預警處理機制

    (1) 為穩定農產品產銷,本會定期辦理農漁畜產品之生產調查與預測工作、強化農產品交易行情系統,以及蒐集國內外產銷資訊,並採行先期預防措施,避免市場急劇變動,以達秩序供銷。2007年運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等相關經費,分別採行促銷等措施,輔導解決香蕉、柳丁、甘藍、胡瓜、花胡瓜、洋蔥、結球白菜與落花生等暫時性供需失調問題,另辦理肉豬、肉羊、土雞、白肉雞、肉鴨及鰻魚等價格穩定措施,有效穩定農產品價格。

    (2) 為配合強化計畫產銷預警處理機制,自2007年起加強辦理規劃生產申報與九五處理機制,冀有效掌握重要農產品之產銷資訊,促進供需平衡,穩定農產品價格,確保農民收益,就重要及敏感性農產品,研擬訂定產銷平衡輔導措施與規範。爰依產業特性分別訂定「重要農糧產品生產申報預警處理要點」、「重要養殖漁產品生產申報預警處理要點」與「重要畜產品生產申報預警處理要點」等三種,在農糧產品方面,選定香蕉、柳丁、木瓜、鳳梨、大蒜、洋蔥、落花生等7項;養殖漁產品方面,選定虱目魚、吳郭魚、鰻魚、鱸魚、石斑魚、文蛤等6項;畜產品部分,選定毛豬、白肉雞、土雞及雞蛋等4項產品辦理生產申報。

      另考量產業動態發展情勢與輔導之需,上述品項得逐年檢討調整,對於非屬以上農產品品項,在經本會評估有採取輔導必要時,亦得依相關要點辦理輔導,冀使重要農產品供需穩定,嘉惠農民與消費者。

(三)建構安全農業體系

  1. 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

    (1) 有鑑於消費者對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日益關切,要求農產品的源頭管理與衛生安全已成為國內外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為提升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品質與安全,維護國民健康與消費者權益,本會特將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與農產品驗證標章等相關安全農業措施納入「新農業運動」,以回應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需求與期待。

    (2) 為健全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本會已擬定完善推動架構及實施步驟與程序,主要策略包括:制定標準化「良好農業規範」、建構履歷資訊查詢系統及建立公正第三者認驗證制度等三大措施,使消費者對產銷履歷產品更具信心,且能安心享用安全、優質的台灣農產品。

    (3) 2007年產銷履歷相關推動基礎工作已大致齊備,包括配合「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之制定公布,訂定發布「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管理辦法」、「農產品驗證機構管理辦法」、「產銷履歷驗證機構認證作業要點」等相關法規。完成農、漁、畜等140項良好農業規範之公告事宜。完成公告蔬菜類(包括瓜菜類、果菜類、小葉菜類、包葉菜類及豆菜類等5種)之病蟲害防治藥劑擴大使用方法與範圍共123種。協助暐凱、中央畜產會等9家驗證機構通過產銷履歷認證。輔導17家地區檢驗中心,籌設全國服務網之建置,以及300餘家產銷單位通過驗證。完成「臺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之建置(http://taft.coa.gov.tw),並在賣場安裝設100臺查詢機,使消費者可查詢到產銷履歷農產品相關資訊。另於2007年6月14日正式啟用產銷履歷農產品( TAP )、有機農產品( OTAP )、優良農產品( UTAP )三大農產品驗證標章。今後,我國將邁入產銷履歷農產品擴大量產行銷推廣之新階段,本會規劃2008年正式啟動「安全農業年」,輔導農民擴大產銷履歷農漁畜產品生產、供貨,並加強市場行銷,以保護消費者「食」的安全,提升臺灣農業之附加價值與國際競爭力,並維護農業永續發展環境。

  2. 輔導有機農業發展

      發展有機農業已列為本會「新農業運動」重要施政項目,積極建構有機管理法規、輔導農友擴大有機農業生產、拓展行銷通路及加強品質監測等措施,以促進國內有機農業發展。

      配合「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之制定公布,訂定發布「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進口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管理辦法」等相關子法,以建立有機農產品認、驗證制度,並逐步與國際認證體系接軌。

      在有機農業生產方面,加強研發有機生產技術,舉辦有機栽培管理教育訓練,推動集團栽培及有機專業區,輔導有機農友申請驗證。截至2007年12月底,本會認證之「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等四家驗證機構,累計驗證合格農戶936戶,驗證面積2,013公頃,包括水稻、蔬菜、果樹、茶樹及其他作物。在拓展行銷通路方面,舉辦有機農產品宣導展售活動及有機農場、有機通路業者及消費者交流活動,輔導有機農友與通路業者建立長期穩定供銷關係。

      為確保有機農產品符合驗證基準,辦理田間及市售有機蔬果抽驗650件,合格者643件,占98.92%。經檢出農藥殘留者,不得以有機名義販售,並辦理追蹤教育及停止驗證資格,以維護消費者權益。

  3. 強化動植物防疫檢疫

    (1) 持續推動豬瘟及口蹄疫撲滅計畫, 2007年之預防注射率超過81%;推動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防範措施,加強疫情監測及補助養禽養豬場設置圍網;於臺灣及金、馬地區執行階段性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計畫,執行情形良好;強化疫情監測通報及預警,證明我國仍為狂犬病、牛海綿狀腦病及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地中海果實蠅及蘋果蠹蛾等重大疫病害蟲之非疫國;統籌中央及地方推動紅火蟻防治,有效控制其發生;辦理作物之整合性防治,大面積誘殺斜紋夜蛾及東方果實蠅之共同防治,降低農藥使用量;加強非法農藥及動物用藥品查緝,以確保國人食的安全。

    (2) 於全國家畜及家禽屠宰場派駐約400名檢查人員執行屠宰衛生檢查,2007年共計檢查畜禽1億9,904萬餘隻;突破外銷檢疫限制,已使雛鴨、蛋品、雞、鴨、鵝肉可順利輸銷韓國;加工蛋及雞肉、生鮮鴨肉、豬肉可輸往新加坡;鮮果實可外銷日本、韓國、紐西蘭、智利及澳大利亞及附帶栽培介質之蝴蝶蘭苗輸出美國等成果。配合進出口貿易,2007年共辦理動植物及其產品輸出檢疫數量約45萬公噸,輸入檢疫數量約1,339萬公噸,均經檢疫合格後放行。全年查獲走私動物包括禽鳥類1,313隻及動物產品共約190公噸,均依規定銷燬處理。

    (3) 於國際航空站、貨運倉儲區、國際郵件處理中心及金門水頭碼頭派駐22組檢疫犬隊執行檢疫偵測,2007年共截獲及銷燬各類非法檢疫物達55公噸。

(四)推動農業政策變革

  1. 稻田多元化利用

      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稻米進口,及應削減農業境內支持20%之規範,本會針對屬於農業境內支持之水稻、雜糧(飼料玉米及高梁)及甘蔗等政府保價收購作物之生產結構加以調整。為能提高稻田之多功能性,加強推動休耕稻田之多元化利用,輔導農民輪作產銷無虞之地區性特產或種植景觀、能源及綠肥作物,以達到擴大經營規模與促進農地多元化利用之政策目標。

      稻米為國內最主要糧食作物,本會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藉由輔導農民辦理輪作休耕等措施,建構供需平衡的糧食生產體系,實施符合國際規範的農業補貼,穩定農民所得,並開發農田利用方式,提高稻田多元化利用,維護農業多功能性,兼顧農業三生功能。

      2007年輔導農民辦理休耕、種植綠肥作物,維護農田地力,面積216,843公頃;鼓勵種植景觀作物,營造花田景觀,面積4,271公頃;配合國家生質能源政策,於臺北、桃園、雲林、嘉義及臺南等5縣休耕田種植能源作物2,343公頃;輪作地區性農特產39,420公頃。

      為因應我國加入WTO後,農地資源調整減產,紓解農產品產銷失衡現象,本會針對停產農地而輔導農民及農企業進行長期休耕並改以造林,配合獎勵與補助,以提高造林意願及增加平原地區綠地面積,創造優質的農村森林生態環境並輔導發展休閒林業。

  2. 獎勵休耕農地種植飼料玉米

      玉米為飼料最主要之原料,因國際間石油價格高漲,玉米酒精需求量提高,美國玉米庫存量減少,諸多因素致進口玉米價格高漲,導致飼料成本增加,本會為穩定飼料供應量及價格,鼓勵國內生產飼料玉米,降低畜禽生產成本並提高休耕農田利用效率,於2007年2期作推動休耕田種植飼料玉米試辦計畫,並自2008年起,將飼料玉米納入「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獎勵項目,全面推動休耕田契作生產飼料玉米措施,由農會輔導農民辦理契作及協助銷售供製飼料,每公頃每期作發給契作農民獎勵上限新臺幣45,000元。

      2007年2期作於嘉義縣義竹鄉及六腳鄉推行試辦計畫,試辦面積分別為149.51公頃及38.95公頃,估計飼料玉米產量900餘公噸,參加契作獎勵農戶除領取每公頃每期作獎勵金新臺幣45,000元外,加上銷售飼料玉米收入,按市場價格每公斤10元估算,每期作每公頃農家賺款約新臺幣50,000元,較現行保價收購飼料玉米新臺幣35,000元及休耕給付新臺幣38,000元為高,有助提高農民收益。

      在國際飼料玉米價格持續高漲下,推動本項措施可增加國產飼料玉米自給率,降低畜禽產業之飼養成本,同時亦可達到增加農民收入及提高休耕農田利用效率之政策目標。

  3. 建置農地銀行

      為促進農地流通及活化農地利用,並配合擴大農地經營規模施政目標,引進新世代農業人力,協助農漁會處理逾期放款,同時鼓勵老年農民退休出租農地與解決當前農地休耕閒置等策略措施,本會提出「農地銀行之建置與推動」計畫,以服務農漁民及落實農地農用為目的,強化農漁民對農漁會的向心力,進而配合促進農地租賃及資源有效利用等措施,將農地流通引導給有意營農者,結合小農成為大農,帶動農業更向上發展。

      農地銀行於2007年8月14日開張啟用後,總計已有272家農會漁會申請成立「農地銀行服務中心」,占農會漁會總家數的80%;輔導農漁會人員540人順利取得「不動產經紀營業員」證書。統計至12月31日,網站已建置7千筆農地租售及法拍案件,回報成交案519筆,面積合計約161公頃,增加貸款41筆總金額新臺幣8,569萬元,開創農業服務新頁。

  4. 農業保險

      2007年擴大辦理豬隻死亡保險,成效優良,計有 570 萬餘頭豬隻納入保險,實施地區涵蓋臺灣本島 22 縣市。本業務由臺灣省農會暨各級地方農會作為承再保單位,保險費由政府與農民各負擔 7 成與 3 成,並由縣市政府暨所屬家畜疾病防治(動物防疫)所、相關養豬產業團體與集運化製(掩埋、焚化)等業者協助宣導與查緝核認。實施以來,查獲之斃死豬非法流用案件明顯降低,轄區各化製場總化製原料量大幅成長,顯示本政策對強化源頭管理、防範非法流用、提升肉品衛生安全及健全養豬產業經營,確有實質助益。未來將擴大至全國 25 縣市辦理,期有效降低養豬事業之經營風險,以落實家畜保險之目標。

      賡續全面辦理家畜保險,透過臺灣地區農會體系,輔導臺灣地區飼養豬隻及乳牛、乳羊之農民,加入家畜保險投保行列,以加強農民養畜飼養管理及疾病防治之觀念,進而降低養畜飼養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目前辦理之家畜保險包括家畜死亡保險、家畜運輸死亡保險二類,2007年辦理乳牛死亡保險14,888頭、豬隻運輸死亡保險1,507,957頭。

      另為加強農民風險分擔觀念,研究以農作物保險取代農業天然災害救助,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安定農民收入及穩定農村社會,本會於2007年委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進行臺灣農業保險之研究3年計畫,第1年初步結論為在做好財務上之評估費率精算及運用資本市場分散風險等前提下尚有其可行性。第2年將進一步做制度面之探討。

  • 回上一頁
  • 97-11-14: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