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農民觀念革新,強化農民生活照護

(一)培育優質人力資源

  農村長期以來面臨年輕人力外流、人口老化的情形,2006年農牧業指揮者平均年齡為61歲,從就業人口年齡觀察,55歲以上者自1990年30.6%迄2007年之46.4%,有漸增趨勢。有鑑於農業勞動力素質影響新技術、新觀念的採用及施行的效果,本會在新農業運動中特別規劃系列農業人力活化計畫,期望能為傳統農業注入活水,以因應農業新科技與產業的多元與創新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

  1. 漂鳥計畫

      漂鳥運動源於19世紀末之德國,以鼓勵青年走入自然,學習生活真理與歷練生活能力為目的。本會參考漂鳥運動規劃引進青年農業人力之漂鳥計畫,透過階層性體驗與訓練活動,提供18歲至35歲之青年到農村體驗、學習,並實際參與農業工作,讓青年從親近農業、認識農業,進而產生認同感,成為農業領域的「留鳥」。

      第一階段「漂鳥體驗營」,包括農業體驗營、船員體驗營、大專生農業體驗營及農業學者營等營隊。2007年辦理73梯次、1,616人,由本會7個農業改良場、漁業署及7所大專校院執行,提供3天2夜之體驗實習課程,有94.6%的學員對活動感到滿意;已有360位學員投入農業工作。第二階段「漂鳥築巢營」,由本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各區農業改良場及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等執行,選擇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辦理進階研習課程,包括設施蔬菜、花卉、蘭花、菇類、有機農業、休閒農業、保健及香草植物、海水觀賞魚、石斑魚苗培育等,計20梯次、計432人;有92%學員對課程感到滿意,47.2%的學員在未來3年內有意願投入農業經營。第三階段為「漂鳥圓夢專案輔導」,對投入農業經營之青年,分別從專業知能提升、貸款協助、建立諮詢窗口及農地銀行等4方面配套給予協助。另設置專屬網站、辦理漂鳥學員國外研習國內農場見習及編印漂鳥文集-「漂鳥‧築巢-田園夢想家之完全攻略」;由各區農業改良場辦理漂鳥回娘家聯誼座談會7場,以加強學員彼此之聯繫及提供適時協助。

  2. 園丁計畫

      為回應超過35歲有意從農廣大民眾需求,2007年經整合本會12個試驗改良場所資源擴大辦理85梯次園丁計畫訓練,提供5天4夜之農業入門課程,計2,670人參加,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參訓學員對訓練之整體滿意度表示極佳及佳者占97%,而參訓後有38.5%表示將積極投入農業經營行列,經問卷追蹤調查,已有435人投入農業經營。

      本會為提供園丁計畫結訓學員後續輔導,如有意願從農者可再參加進階專業訓練課程,學習有關栽培及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實際從農期間遇有農業經營上之問題,均可洽本會各區農業改良場,及農糧署「園丁信箱」提供諮詢與輔導。對於有意從農之漂鳥或園丁學員,另可依「農民經營改善貸款要點」,辦理營農資金協助。

  3. 深耕計畫

      人力資源是競爭力重要一環。有鑒於我國農業人力不僅存在著知識落差,農民能運用最新資訊的能力亦相對薄弱。技術固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但會「產」不會「銷」無助收益。本會乃著手規劃農業經營「深耕計畫」,以現有農業經營者為對象,考量不同的產業性質、營運階段或發展需求所應具備的經營管理知識,分別規劃辦理經營管理基礎、進階教育訓練,協助農民提升農業經營效率,加速農業轉型,以期「經營深耕,農業紮根」。

      2007年以推動安全農業、強化農產品行銷為重點,總計規劃辦理以產銷履歷及認驗證、現場環境管理等為主題之一般農業經營管理教育訓練74班次;以品質管理、行銷企劃及貿易、品牌建立及管理等為主題之農業經營管理專業職能教育訓練26班次;二者共計開辦100班次、培訓4,022人次。其次,為協助農民規劃後續經營改善事宜,並由本會各試驗改良場所就轄區縣市個別指派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1名為責任輔導及聯繫窗口,擔任區內參加「深耕計畫」農民的課中、課後輔導員,加速推動農業經營企業化。

  4. 培根計畫

      培根計畫是農村營造的第一步,在全國依區域分為6個培訓小組負責規劃課程及開辦培訓班級,依據農村社區不同的條件與需求分別開設「關懷班」、「進階班」、「核心班」三階段課程,自2004年推動至今,全國累計已開設510班,總共13,466人次參與培訓,人力培訓打開在地人的心,獲得農村居民廣大好評及熱烈迴響。

      此外,培根計畫還特別開設了專員班,針對農村營造特別熱心的居民,培訓成為農村營造專員,迄2007年底,已培訓出399名農村營造專員,該專員們深入農村耕耘營造成果、協助規劃社區願景、推動魅力行銷策略、引領社區自主發展等,已展現了初步的成果,未來將繼續秉持所學及熱誠持續推動農村發展。

  5. 農業導入數位學習

      為加速農業現代化腳步,縮短農業學習與運用之數位落差,培育資訊化、創新能力之E世代優質農業人力,建置完成17處農業區域教學中心,製作40門數位農業專業課程,整合「農業推廣充電站」虛擬學習網,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農業知識學習環境。辦理「佔領看不見的新大陸-農業導入數位學習」研討會暨成果發表,編印「主機板上的那畝田」及「破蛹-臺灣農業的數位蛻變」電子書,紀錄農業數位化的過程與運用。另為強化農民蒐集及運用資料能力推動農民網路技能訓練,分為基礎、進階班及應用班課程,2007年計辦理227班累計3年辦理1,180班,培訓23,000位農漁民;並製作訓練專用教材,共培育591位農會具備數位教學之專業技能人才成為種子教師,就近協助並擴大基礎訓練課程師資來源,為農業導入數位學習奠定基礎。

(二)建構農民生活支援體系

  輔導農家婦女與農村高齡者提升其生活知能,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強化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並普及農村預防保健教育工作,是改善農村生活的重要施政。從農村婦女、高齡者與失能者照護等面向提供農民生活支援,以增加其生活知能,降低生活負擔。

  1. 農村婦女終身學習

      以「營養保健、健康老化、在地老化與尊嚴老化、侍親、及開源節流」為中心議題,輔導及強化家政班組織功能,提供農村婦女學習網絡,增進生活經營知能,計輔導2,652班、班員計59,200人。另辦理118人次家庭照顧者訓練,增加照顧老病家人能力;推動照顧服務員訓練、家事管理員訓練計培訓784人,其中就業者計216人。

  2. 農村高齡者與失能者照護

      以預防醫學理念及作法,增進高齡者自我健康管理及生活調適能力,辦理農村高齡者生活改善班231班,服務高齡者計12,489人。持續輔導長期照顧資源缺乏地區之基層農會經營農村社區生活支援中心計27處,並遴選、培育與組織志工763人,訪視440戶農村失能者家庭,提供資訊、諮詢、轉介服務及關懷獨居高齡者,服務農村家庭。

(三)輔導農漁民團體轉型

  農漁會與農田水利會是最深入基層、與農漁民最直接接觸的農民團體,隨著大環境的變遷,農漁會與農田水利會亦須調整創新、積極轉型,提升經營效率與服務效能,並朝向開發多元服務產業及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而努力。

  1. 強化農漁民團體組織管理、人力素質及業務

    (1) 完成農會法、農會法施行細則、農會考核辦法、基層農會會員資格審查及認定辦法、農會財務處理辦法修正。督導臺灣省農會辦理各級農會第18次新進及升等人員統一考試。輔導信用部經營困難的大埔鄉農會與竹崎鄉農會於2007年3月8日合併,並支助振興業務之經費。輔導臺灣省農會辦理各級農會會務、會計人員講習12梯次,共計1,085人。選定三芝等6家農會輔導創新轉型,17家農會導入企業識別體系,此外選定花蓮市等22家農會發展經濟業務,以奠定穩固基礎加強服務農民。

    (2) 辦理各級漁會年度考核,考核工作包括會務、業務、財務、供銷等項目,促使漁會各項業務能夠順利推展,保障會員福利與達成服務漁民之功能。完成漁會人事管理辦法部分修正,對於漁會員工之薪資、給假、考核、獎懲等予以增列或修正,以使漁會人事管理趨於合理,並保障漁會員工權益。輔導臺灣省漁會辦理烘培丙級技術課程、四健會員專業知識及領導才能訓練共計80人次參加,以增加漁村婦女副業經營機會與提升漁會指導員及會員素質。

    (3) 補助農民繳交水利會會費新臺幣22億2,860萬元,有效降低農民生產成本5,864元/公頃,並針對6個財務困難水利會,給予新臺幣5億元特別補助,維持其正常營運,確保126萬餘會員農民灌溉排水之權益。另補助農田水利會聯合會辦理農田水利會各項業務之講習、研討及教育訓練,並召開農田水利論壇,探討水利會組織定位、未來發展等改革推動方案。

  2. 強化農業金融體系

    (1) 為協助農業金融機構健全經營,持續推動各項金融監理與輔導措施。2007年底全國農業金庫存款新臺幣3,920億元、放款新臺幣423億元,分別較2006年底增加新臺幣749億元及新臺幣288億元。全體農漁會信用部存款新臺幣1兆3,573億元,放款新臺幣7,218億元,分別較2006年底減少新臺幣166億元及增加新臺幣599億元,逾期放款新臺幣451億元、逾放比率6.25%,減少新臺幣87億元及1.88個百分點;2007年度盈餘新臺幣45.35億元,增加新臺幣8.6億元。顯示農業金融一元化管理已獲得顯著之成效。

    (2) 為協助農業發展,2007年度政策性專案農貸共貸放新臺幣360億元,充分支應農漁民營農所需資金;捐助農業信用保證基金新臺幣2.5億元,以增強其保證能量,2007年已協助4萬農漁業者,順利取得農業融資計新臺幣201億元。另為加強政策性專案農貸之作業申報及控管查核等機制,建置農貸帳務系統。

    (3) 為健全農業金融法制,修正「農會漁會信用部主任應具備資格條件及聘任解任辦法」、「農會漁會信用部各項風險控制比率管理辦法」及訂定「農業金融機構對達一定金額以上通貨交易及疑似洗錢交易申報辦法」,俾利各項業務之推動。

    (4) 為降低農漁會信用部存款保險費負擔,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採納本會建議方案,核定其適用之存款保險費率較一般金融機構為低,整體年保費減少約新臺幣0.8億元,其中逾200家信用部之保費較以前少,有助加速累積淨值,提昇競爭力。

    (5) 有關信用部讓與銀行承受之農漁會申請重新設立信用部案件,2007年已許可高雄市小港區農會等4家農會重設信用部,提供當地農民金融服務。

    (6) 為整合農漁會與全國農業金庫資訊系統,輔導全國農業金庫及4家農漁會資訊共用中心共同成立全國農漁業及金融資訊中心。

    (7) 本會農業金融局網際網路申報系統、MIS管理系統及檢查追蹤管理系統取得英國標準協會( BSI ) ISO27001資訊安全認證。

(四)強化農漁民福利措施

  農漁民福利向為政府所重視,為照顧農漁民生活,增進農漁民福祉,依據相關法令規定,辦理包括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漁民海難救助及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等福利措施。

  1. 農漁業福利及救助

    (1) 為加強照顧老年農漁民生活,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本會自2004年起將原每月新臺幣3,000元提高為新臺幣4,000元,2005年12月28日修法自2006年起調高為新臺幣5,000元,2007年8月8日修法自7月起再調高為新臺幣6,000元。2007年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計新臺幣457億2,041萬餘元。自1995年至2007年,累計核發新臺幣3,189億38萬餘元,受益農漁民人數累計101萬3,015人。

    (2) 依據行政院照顧弱勢族群學生政策,本會為落實照顧弱勢農、漁民,使其不致因經濟不利因素造成子女喪失就讀高中職或大專校院之機會,自2003年9月起開辦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2007年計發放新臺幣18億9,300餘萬元,受益農、漁民27萬2,800餘人次。

    (3) 重大災害發生時,為減輕農漁民災損負擔,協助農漁民儘速恢復生產,立即公告救助地區、農產品項目及救助額度,辦理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包括:現金救助、補助或低利貸款。2007年核發現金救助及補助金額超過新臺幣41億元,約25萬農漁戶受益;低利貸款計貸放新臺幣35,800萬元,辦理利息差額補貼新臺幣3,006萬元(2007年上半年),有595名農漁戶受益。

  2. 受進口損害救助

      為積極改善農業產業體質及提升競爭力,本會運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於2007年辦理「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及「調整產業或防範措施」。前者主要調整稻米、保價雜糧及契作原料甘蔗等作物之生產規模,輔導輪作地區性作物,以維持國內稻米供需平衡及維護農民所得;後者係辦理稻米品質提升與推動養豬、家禽、養牛、水果、茶葉及漁業之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業勞動力之調整與訓練、動植物疫病防治與管理、加強農產品全球佈局行銷等措施,俾減緩加入WTO對我國農業之影響。

      另為減緩國內產業及農民受進口損害程度,本會亦逐年編列預算執行進口損害救助措施。南投縣政府於2007年6月提出該縣名間鄉、南投市、竹山鎮及鹿谷鄉低海拔茶葉受進口損害之救助申請,經審議通過同意補助採菁與運搬費用、茶樹更新、茶樹臺刈及茶園廢耕等救助措施,預計支應約新臺幣1.4億元。另函請經濟部及財政部分別考量啟動進口防衛及反傾銷措施,藉以保護國內茶產業。

  • 回上一頁
  • 97-11-14: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