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展新情-南化大蛻變

土保持局台南分局 莊金城

  台南縣南化鄉為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發展重點區域,已獲得良好成效。然而目前農村面臨經濟、社會、教育、醫療、公共設施、 環境、土地利用、社區以及農宅等諸多複雜交錯問題有待突破,在台南縣整體觀光系統中,南化鄉被定位成以山村生態之旅為發展方向,此呼應了南化鄉在自然生態與產業特性的優勢,若同時能搭配住宿、餐飲與相關資訊的傳達,相信能發揚南化鄉山村的淳樸景緻與生活型態,亦可體驗山區生態的迷人風采。

  南化鄉目前旅遊景點優勢如下分述:

一、鄰近遊憩資源

  (一)烏山獼猴保護區位於海拔500至600公尺,猶如西遊記花果山場景,裡面有台灣獼猴群,為本省台灣獼猴主要棲息地,亦為南化鄉主要生態保育休閒觀光場所。

  (二)關山村位於南化水庫上游,地勢起伏大,孕育許多自然景觀。如大出火坑之奇景、可溯溪之大石坪谷、千層巖瀑布、崛子溪兩側群山綿延、關山霧景等,為體驗自然之最佳之場所。

  (三)紫竹寺面嘉南平原,高雄山勢,可近眺山巒參差。入口有南化農特產共同經營班集貨場,展售南化鄉農產品,成為登山遊客聚集之處。

  (四)龍湖龍湖寺位處於南化台3公路東側烏山上,寺前有一座觀音大佛屹立於山腰間,氣勢磅礡。

  (五)烏山健康登山步道位於稜線上,屬於中級登山健行環境,可鳥瞰台南平原、荖濃溪河階及南化水厙全景。步道起點西起自南橫公路入口玉山村下歸林,南至南高交界的金馬寮台3省道。

  (六)南化水庫其旁側有一觀景台,可俯瞰南化水庫,湖光山色,整個大壩景致可一覽無遺,傍晚的夕陽亦是難得之美景。

  (七)源之旅休閒公園軍史公園為公所與國防部所爭取之報廢武器設置,為傳達南化鄉早期焦吧哖古戰場之精神意象。

二、農產品

  主要農作物為龍眼、芒果、柑桔、荔枝、竹筍等,均分布於各村之丘陵地上,全鄉種植水果面積約占85%,其他15%之耕地面積種植一般雜作。林地面積約為6,120公頃,屬高海拔地區,部分種植麻竹、刺竹與水果,其餘大部分屬造林地。

三、動物資源豐富

  南化鄉因其環境自然度高,故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以大烏山地區的獼猴數量與種類較引人注目,目前已規劃為獼猴保護區,而高達52種的鳥類種類,亦是賞鳥的最佳去處。其他如兩生類、昆蟲類、爬蟲類等生物,也因鄉內人為開發少,棲地維護完整,仍保有原來的生態系。而因受到山坡地及水源保護區、國有林班地等限制,人為開墾之面積受到控管,在植物林相與植被上,大部分仍保有原始的樹種與型態。

四、規劃構想

  依循發展願景,並考量中央單位以及鄉鎮公所的行政分工,分別研擬具體可行且輕重區分的短、中、長期規畫與必要的行動計畫。其中計畫應考量鄉鎮、聚落等不同尺度及執行主體;行動計畫應針對三生發展,構想必要的相關計畫。構想藍圖如下分述之。

  (一)打造南化農產新氣象

  將南化農產之元素,納入環境規劃中,藉由策劃農事體驗之活動,提供體驗農家生活情趣之機會,強化南化農產之意象。搭配農產品之販賣與製作,無形中達到行銷與宣傳之目的。

  (二)營造休閒遊憩之環境

  規劃休閒與住宿之設施,提供鄉民與遊客完善舒適的遊憩空間。鎖定使用對象,以遊程規劃方式,拉長遊客停留時間,提供完整的遊憩環境外,亦賦予環境與生態教育之機會。

  (三)串聯南化旅遊系統

  從南化休閒生態農場「點」的規劃,利用動線串連周邊據點,形成大烏山遊憩帶「面」的遊憩分區。結合其他遊憩分區之資源,建構南化整體遊憩系統。

  烏山地區做為發展中心(點),以台3線作為動線主軸,並搭配台20乙貫穿區內聚落生產及生活區,結合「南化休閒生態農場」,向東串聯人文景觀(紫竹寺、龍湖寺…等),向北結合「源之旅休閒公園」,藉以形成一個「面」的觀光休憩重點,以帶動本區觀光發展活動(如下圖所示),並提升本區觀光競爭力。藉以展開南化鄉知名度及帶動本區觀光經濟發展。以主題賣點、營運取向及景點規劃主軸,其內容分述如下:  

  1. 推動生態教育
    (1)動植物生態園區
    結合當地豐富之動植物自然資源,整理規劃作為農場內的生態資源,並配合農場內的物種分布情形及變化,針對特殊之生態環境加以保育,經由解說導覽的活動設計,提供遊客深入之生態體驗。
    (2)生態水池
    利用農場內原有之水域,以生態工法發展成具有生物多樣性之生態水池,蘊育完整之生態環境,並導入解說教育,加深遊客對於水生動植物之認識,並達到賞景遊憩之娛樂功能。

  2. 藉地勢優勢及自然景觀營造休憩空間
    (1)森林步道
    利用遊園步道串聯基地環境中之不同特殊景觀,如坡地、林相等景觀資源,提供民眾登山健行、漫步林間之大自然體驗樂趣。
    (2)觀景平台
    利用基地之地形優勢,選取視野良好之觀景地點,配合休憩設施之建立,提供民眾優美之觀景地點。

  3. 發展具地方特色之親水活動
    利用農業環境中之水圳系統,創造出富有鄉土味之親水空間,提供民眾戲水、抓泥鰍、吊青蛙…等親水活動。 

  4. 農場生活體驗
    (1)鮮果採摘
    利用園區內農產作物如芒果、龍眼等,提供遊客摘採鮮果體驗及就地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等,同時提供遊客以產地價格購入新鮮農產品,並帶動南化鄉觀光農業發展。
    (2)農產品DIY
    農產品加工之課程教學,如果醬製作等;或是可將採收後的樹枝樹葉等資材,轉化利用製成相關另類商品,如水里上安利用剪剩的梅枝,發揮創意轉製為在地特殊商品「呆呆筆」等,提供遊客親自參與之體驗樂趣,將創意商品轉為體驗經濟的六級產業商品。  

五、旅遊策略

  (一)發展區域性

  考量以面向區域性旅遊為發展定位,摒除過去以單一遊憩據點單打獨鬥方式經營,整合基地鄰近地區資源,包含自然、人文景點、遊憩觀光資源等,以農場為中心據點,設計配套遊程計畫,增加整體的吸引力。

  (二)提倡深度體驗

  綜觀基地本身與鄰近地區自然資源豐富,除上述所提,欠缺連貫的面向區域性旅遊策略外,本區中欠缺住宿設施系統;故提供深度體驗活動如生態知性之旅、溯水圳體驗、農村生活體驗…等,增加遊客對農場環境的了解,同時延長遊客停留時間,相對增加遊客的消費機會及住宿的意願。

  (三)打造創意活動

  讓一般遊客對農村生活進一步認識體驗,除了導入解說教育之外,將單純的農村生活及環境資源結合活動設計,融入創意以刺激遊客對體驗對象進一步認識,以吸引年輕族群之遊客參與其中,如鋸木體驗趣味賽、親手製作蘆笛、枯枝獨角仙製作、農產加工競賽等活動。

六、景點規劃主軸

  (一)水—農塘戲水

  水為農業環境中的重要元素,除了提供農作物定期的澆灌,給予農民收成利益外,由水衍生出之遊戲與活動,也是農村生活中之重要休閒娛樂。針對基地內目前山溝處,依恃其原有之地形變化,建議納入水流與水塘,塑造農塘戲水之環境,直接給予遊客農村自然樸實之意象。

  (二)林—登高林間道

  針對基地內豐富的林相,本農場以最少破壞原有林相之原則,進行空間構想。有關於林木資源的活動主題上,因南化鄉環境位處山林,擁有登山健行、登高賞景之優勢,故局部規劃步道,更能豐富農村中靜謐悠閒之印象。建議「南化生態休閒農場」與大烏山登山旅遊線銜接其動線,未來可作一完整之登山步道系統規劃。  

  (三)果—採果自己來

  現代人對於農村的印象,只空留回憶。都市環境中之居民,對於農事參與的機會少之又少,而提供體驗農村生活之機會,將是基地未來發展的重點特色之一。基地內擁有龍眼林、芒果林等果樹,除了季節性之採果外,亦可提供民眾如何製作附加產品,甚至提供農作物及其周邊商品之販賣,增加農場氣氛之塑造。

  (四)農—農事DIY

  建議發展具規畫區特色之作物,提供民眾採摘,配合生態教育,認識作物之使用與機能,同時設計DIY工作區,遊客配合園區活動,製作個人特色產品,或體驗農產品周邊產品之製作。結合南化農產資源,強化園區教育導向,豐富園區活動向度。 

七、結語

  南化鄉擁有相當豐沛的旅遊資源,若搭上目前政府所推動的農村再生計畫,將現有的資源整合規劃,以深入旅遊為訴求主軸,區隔與其他地區的觀光特色,相信能帶動鄉內的產業發展、活絡經濟,也能間接提升鄉內青年人留鄉意願,減少南化鄉人口老化情形,讓原本的農村能一展新情,重現往日鋒芒。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11-26:1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