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大型示範演練

水保局 蔡明發‧陳振宇‧黃國鋒

  98 年 8 月莫拉克颱風襲台,所帶來之全區域、高強度及長延時降雨,在超過 200 年降雨重現期距情況下,造成台灣中、南部及東部區域嚴重災害,其災害型態已由過去單純局部區域的洪水或土砂災害,轉變為大規模區域的土砂、洪水複合型災害,其影響範圍已涵蓋低階河岸台地(洪水、土石流、崩塌、堰塞湖)、高階河岸台地(土石流、崩塌、堰塞湖)、坡地聚落(土石流、崩塌、堰塞湖)。加上土石流是一種自然現象,人類無法控制其完全不發生,若能於防汛期前辦理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與宣導,灌輸地方政府與民眾於災前提早疏散撤離意識,落實避災、減災等相關措施,並將社區自主防災的觀念及組織建立起來,則絕大多數土石流災害都是可以預防、可以減輕,或可以避免的。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大型示範演練之重要性

  鑒於 88 水災所造成複合型災害,馬總統提出「料敵從寬、禦敵從嚴」、「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防救」,要政府各防救災單位,把從前災害防治由被動救災轉主動疏散撤離觀念,尤其國軍、消防、民政、警政及土石流防災專員要密切結合為五心共體。

  行政院並於 99 年 3 月 15 日函頒「 99 年度全國災害防救演習指導計畫」,由各直轄市、縣 ( 市 ) 政府於 99 年防汛期前,針對轄內各類災害高危險潛勢區域,結合地方政府及各相關事業單位救災能量,辦理災害防救聯合演練,提高民眾防災警覺與共識,展現政府災害防救之決心。

  總統及院長主動防救災政策之指示,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務於 99 年防汛期前辦理災害防救聯合演練,正符合本局於 921 大地震後,每年支助 2 至 3 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大型示範演練 」之重要性。現階段土石流防災政策與工作的推動,已著重於強化土石流防災應變體系,並建立由下而上的自主防災意識及疏散避難作為,而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大型演練更是檢測成果的重要指標。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大型示範演練之目的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大型示範演練之主要目的,為防範颱風豪雨可能帶來的土石流災害,擴大防汛期前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宣導成效,並驗收各單位動員整備工作之成果。係藉由模擬颱風豪雨期間,淹水、土石流及堰塞湖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位於搶救災第一線的地方政府如何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如何運用民力啟動社區防災機制、如何疏散危險區民眾、開設前進指揮所、開設避難處所收容災民,同時亦整合災害搜救、醫療救護、物資空投、維生系統搶修、治安維護、環境清潔防疫消毒及災情彙整等情境,模擬災區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土石流之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自 89 年起即持續積極推動各項土石流防災措施,截至 99 年 4 月止,計已協助地方政府完成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規劃 652 處,演練 552 場、宣導 1,235 場。在已辦理土石流防災避難演練之地區,均能發揮防災功效,使災害降至最低程度。以 98 年莫拉克颱風受創嚴重高雄六龜鄉中興村及南投縣水里鄉新山村為例,由於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於 97 年 6 月 13 日 及 24 日,分別在高雄六龜鄉及南投縣水里鄉舉辦「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大型示範演練」。當地居民在莫拉克颱風時,水保局發布土石流紅色警戒後,第一時間均能主動配合村長,發揮演練時疏散撤離之觀念,平安的疏散至事前規劃的避難處所,才能將傷亡降至最低。同時,在 94 年至 97 年歷次颱風豪雨期間,由於土石流警戒發布及地方政府疏散得宜,也創下土石流災害零傷亡的佳績。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大型示範演練程序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大型示範演練,旨在使地方政府與民眾熟悉疏散避難路線、避難處所及防救災相關作為與措施;故為求演練能與實際狀況結合,演練的範圍多以村里為單元,並於演練前先完成疏散路線及避難處所之規劃,製作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圖(如下圖),同時,建立土石流影響範圍保全對象清冊。以下,分別就疏散避難規劃及演練之重點簡要說明: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規劃圖

一 . 疏散避難規劃

(一) 以村里為規劃單元,依據地方特性與土石流潛勢溪流調查成果,規劃在地民眾之疏散路線及避難處所,其規劃原則如下:

1. 疏散路線方面

─颱風豪雨期間,避免穿越潛勢溪流

─盡量利用現有道路

─不經過危險路段、陡坡區

─不沿著溪床或溪谷方向疏散

※若現地情況無法滿足以上要求時,則建議應以提早疏散為宜

2. 避難處所方面

─土石流潛勢溪流區與避難處所距離不可過長,步行以不超過 30 分鐘內為宜

─避難處所之空間需能維持潛勢地區居民日常生活作息

─不能位於可能崩塌之潛在危險地區

─不能位於危險孤立的腹地(易淹水及不易與外界聯絡之區域)

─與外界需有安全的通路

※若避難處所無法滿足以上條件時,則建議應以提早疏散為宜

(二) 製作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圖,圖上資訊包括:

1. 災害通報單位聯絡表。

6. 土石流災害歷史。

2. 警消醫療單位聯絡表。

7. 疏散避難路線圖。

3. 村(里)長村(里)幹事聯絡表。

8. 行政區位圖。

4. 避難處所資料表。

9. 重要地標照片。

5. 土石流警戒基準值。

10. 圖例與指北針。

二 . 疏散避難演練項目檢討與更新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其災害型態已由過去單純局部區域的洪水或土砂災害,轉變為大規模區域的土砂、洪水複合型災害,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大型演練,針對轄內各類災害高危險潛勢區域,結合地方政府、國軍及各相關事業單位救災能量,辦理災害防救聯合演練,提升社區防災意識、提高民眾防災警覺與共識,並展現政府災害防救之決心。演練順序及內容如下: 1. 警報發布; 2. 警報傳遞處置; 3. 成立災害應變中心; 4. 警戒區劃定; 5. 防颱宣導; 6. 災情蒐集及通報; 7. 發布黃色土石流警戒; 8. 重機進駐土石流潛勢區域; 9. 抽水機預佈; 10. 勸導疏散撤離; 11. 發布紅色土石流警戒強制疏散撤離; 12. 災民收容所開設; 13. 初期災害搶救; 14. 成立 前進 指揮所 ; 15. 偏遠地區災害 搶 救 ; 16. 山區部落災害搶救 ; 17. 橋樑沖毀車輛墜溪搶救; 18. 水情警報傳遞處置 ; 19. 災區交通管制; 20. 道路 橋樑 搶修(國軍支援) ; 21. 堤防破損之防汛搶險與抽水機操作演練; 22. 洪水圍困救援 ; 23. 堰塞湖災害處置及撤離 ; 24. 急救站設置 ; 25. 電力管線搶修 ; 26. 防救災資通訊系統修復 ; 27. 電信管線搶修 ; 28. 自來水管搶修 ; 29. 救濟物資運送及災民撤離 ; 30. 民間志工調度運用 ; 31. 救濟物資受理及發放 ; 32. 調度支援申請 ; 33. 新聞處理 ; 34. 環境清理及 防疫 消毒 ; 35. 災民安置及急難濟助 ; 36. 災後勘災等。

展望與遠景

  透過防災演練,同時動員地方公務部門、防救災組織、慈善公益團體、民間社團與社區居民等整體資源,協同進行防救災及疏散避難收容等,對於未來颱風豪雨期間土石流來襲時,相信必能立刻發揮緊急應變功能,迅速的啟動應變機制,順利完成相關疏散避難及收容任務,共同將災害減至最低。

  為避免發生或降低土石流災害之危害程度,除由政府擬定相關防範措施外,如下所列 6 項,亦需民眾參與配合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工作,以達全面減災、避災。

一. 提高警覺,主動疏散避難

  颱風豪雨期間,當中央氣象局預測雨量大於土石流警戒基準值時,水土保持局或地方政府會發布土石流「黃色警戒」,地方政府應進行疏散避難勸告,此時,民眾要配合做主動疏散避難準備,離開潛勢溪流附近危險住所,至避難所或至親友家暫住。

二. 配合撤離,強制疏散

  當某地區實際降雨已達到土石流警戒基準值時,水土保持局或地方政府將發布該地區為紅色警戒,此時地方政府應實施勸告或強制其撤離,並做適當之安置。地方民眾應全力配合,以減少傷亡的發生。

三. 參與土石流防災專員培訓

  協助政府觀測雨量,掌握山區雨量變化,並協助地方政府進行災情通報與疏散民眾等工作。

四. 積極參與土石流防災宣導與疏散避難演練

  社區居民應積極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土石流防災教育宣導及疏散避難演練,颱風豪雨期間,並做好居家附近設施安全檢查、以簡易雨量筒做自主雨量觀測等社區自主防災工作。

五. 熟悉避難路線與避難地點

  熟悉居住環境內安全避難地點及路徑,檢查準備充足之飲水、食糧、醫療器材、發電機、挖土機及燃料用油,以備不時之需。

六. 參與社區與居民自救隊之組成

  居民位於災害現場之第一線,最瞭解居住社區環境與人員分布狀況,平時可不定期的觀察周遭環境,是否即將發生災害,而適時提出預警;一旦不幸發生災害時,亦可發揮維持秩序及緊急救難之功能,達到救災、減災之功效。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05-18:1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