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1. 巴西東北部受氣候變遷影響最甚

  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衛星資料顯示, 2010 年以來地球氣溫愈來愈高,而巴西的情況也不例外,特別是東北地區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最鉅。

  巴西太空署研究員諾布瑞指出, 1980 至 2005 年間,培南布可州( Pernambuco )的最 高溫 上升了攝氏 3 度。依照全球氣候模式的計算,以這樣的速度,連續乾旱的天數將增加,且範圍將從巴西東北部的北端延伸到亞馬遜地區的阿瑪帕( Amapa )。除了乾旱面積可能擴大外,東北地區也因全球 暖化 所導致水位上升而受到影響。地勢較低的城市如雷西夫( Recife ),可能因海水水位升高而被淹沒。諾布瑞表示,氣候變遷致雨量增加,以及市內沒有因應更 大雨 量的排水系統,使得雷西夫愈來愈容易淹水。

  諾布瑞指出,東北部發展的一大障礙即為乾旱和貧窮的持續性結合,而貧窮乃源自這個地區長久以來從事不適合當地氣候的農業經濟活動,如栽種玉米、豆子等作物。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假如持續此類型農業經濟活動,東北部的 失業 問題將日益加劇。諾布瑞建議以建造太陽能發電廠取代農業,他並舉例歐洲目前正投資 4,950 億 美元 在 非洲 北部的撒哈拉沙漠生產太陽能,而巴西東北因地理位置和氣候的緣故,也極具發展太陽能市場的潛力。此外,因強烈大西洋季風的緣故,東北部也適合發展風力。

  除了經濟效應,氣候變遷對東北各地也產生不同影響,其一是暴風雨、龍捲風和海嘯等極端氣候現象發生愈來愈多。近年來,培南布可地區的雨量在 24 小時內都增加超過 100 毫米;諾布瑞表示,這是很糟糕的情況,因為農作物需要正常降雨量,暴風雨只會沖刷泥土、帶走土壤養分,無從涵養水源,甚至造成河道淤積,降低旱地水塘的蓄水能力。他建議東北各州政府雇用過去的務農者參與旱地原生物種再生林計畫,重建此森林植物圈將有助於保護生態系統免受氣候變遷的影響,甚至紓緩氣候變遷的影響。

  設立水果出口工業網是諾布瑞提出讓東北部因應氣候變遷,同時又可強化地方經濟的另一項建議。他指出,乾旱、貧窮是一種惡性循環,必須馬上停止。而要終止兩者之間的關係,唯有提供改變民眾思維的高品質教育,特別是那些長久以來欠缺金錢和教育資源的內地居民。

2. 氣候變化影響中國農業

  由中國大陸舉辦之第 2 屆生態系統評估與管理國際會議於 2010 年 7 月 20 日至 25 日在蘭州大學舉行,共有來自 澳洲 、美國、 加拿大 、 日本 和中國大陸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圍繞全球氣候變化條件下,如何提高乾旱與半乾旱脆弱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進行討論。參加有關農業與氣候變化關係國際會議的中外專家警告,在過去的幾十年,全球氣候變化已對中國農業和農業生態系統,特別是北方旱區農業造成不少重大負面影響。

  蘭州大學乾旱與草地生態 教育部 重點實驗室主任李鳳民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主要作物品種的分布會產生較大影響,溫度的升高使得 熱量 資源更加豐富,進而延長作物的生長季,進而使得農作物種植區北界也大大向北擴展,耕地面積高緯地區增加,低緯地區減少。

  蘭州大學賈超杰等學者研究認為,未來氣候條件下,中國玉米可種區有向北偏移的趨勢,面積增加了 46.1 萬平方公里,對玉米潛在分布有積極的影響。不過,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春乙表示,溫度的上升還會加快發育速率,使生育期縮短,導致大部分作物產量下降。王副院長研究結果顯示,氣候變暖將使水稻、小麥、玉米 3 大主要作物減產,預計到 2030 年,中國農作物產量可能會減少 5% 到 10% 。

  與會中外專家指出,氣候變化導致的最明顯的結果之一是乾旱、 洪水 等極端事件的發生率在世界各地急劇增加。澳洲大學農學院院長斯蒂克說,未來農產品系統面對氣候的快速變化,全球市場的不穩定性,自然資源的減少,政策的變化和人類的需求,需要做出足夠靈活的反應。在全球氣候變化條件下,降雨量減少和基本資源的快速退化對食品安全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與會專家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對各個地區的影響有所不同。澳洲科研人員近些年研究發現,全球暖化會給中東地區帶來更多的降雨量,而在很多其他地區,如中國北方,由於並未受海洋影響,降水未發現增加,但氣溫增加導致更多水分蒸發,因而加劇了沙漠化。

3. 有機米 帶動中國大陸農業發展

  隨著中國大陸民眾收入不斷增加,對食品品質也愈來愈講究,天然無污染的有機米在當地備受青睞,使得中國大陸有機米消費市場升溫,吸引稻農生產。近年來,中國大陸一批稻米企業透過契作方式,與稻農合作種植精緻有機米,並推動規模化生產。

  中國大陸東北平原、寧夏平原到江漢平原,很多傳統水稻種植地開始升級種植有機米。隨著各地不斷嘗試研發、種植精緻米,一些稻米品種的品質逐漸提升。在 2009 年召開的「第 7 屆粳稻發展論壇」上,寧夏農科院研發的「寧粳 43 號」米居榜首,多項主要指標超越名揚國際市場的 日本 「越光」米。

  過去中國大陸有機米大多出口,但現在大陸消費市場迅速擴大。寧夏近年來開發有機米、蟹田米、胚芽米、富硒米等優質米,除了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城市,還出口到多個阿拉伯國家。

  隨著有機米種植面積擴大,大幅提升稻農收入,也提高農民的種植意願。大陸自產精緻米獲得不少消費者認可,並進入城市高級酒店。

  一位寧夏農民陳志清說,種植 1 畝不加化肥、不打農藥的有機水稻能多賺 4 、 5 倍,大企業還統一收購,不怕賣不出去。種植 8 畝有機水稻的收入約 人民幣 15,000 元,而種 20 年普通水稻還不及有機水稻的收入。

  寧夏塞外香公司董事長胡文學表示,加工 1 噸有機米獲利相當於幾十噸普通米,有機米消費市場可能會愈來愈大。塞外香公司 2010 年有機米訂單約 10 萬畝,未來 3 年還將和中航鄭飛集團合作,把有機米種植面積擴大到 50 萬畝。

  但專家指出,目前中國有機米的檢測和認證還不完善,有機米市場標價混亂,同時魚龍混雜的情況在各地仍常出現。

4. 以毒攻毒 泰放蜂撲殺害蟲

  泰國科學家 2010 年 7 月 16 日宣布, 泰國 正準備釋放 25 萬隻黃蜂,來撲殺 1 種破壞該國農作物樹薯的南 美洲 昆蟲,外來的樹薯粉蚧蟲吸取樹薯的汁液,使其枯萎,造成約 50% 的產量損失。

  熱帶農業國際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宣布,位於東北部的孔敬省( Khon Kaen )自 2010 年 7 月 17 日起釋放這種小型寄生蜂,以抑制蟲害。

  第 1 批黃蜂去年由專人從非洲 貝南 ( Benin )引進曼谷,做為檢驗與大量繁 殖之用。每隻體型不到 2 毫米。這種學名叫 Anagyrus lopezi wasp 的黃蜂,在南美洲與撒哈拉以 南非 洲地區是樹薯粉蚧蟲的天敵,會把卵產在粉蚧蟲體內,卵孵化時,會從內部殺死毫無防備的宿主,母成蟲也以宿主蟲為食。科學家表示,黃蜂對人類、動物或其他昆蟲無害。

5. 聯合國資料顯示全球紅樹林正以 4 倍速度消失

  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大自然保護協會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從 1980 年至 2010 年,全球約有 20% 紅樹林已經消失,消失速度是其他植物的 4 倍,對於當地生態系統的衝擊以及漁獲的直接經濟效應,可說是一大損失。但報告也顯示,目前全球紅樹林復育面積約達 40 萬公頃,全球共劃有 1,200 個紅樹林保護區。

  根據研究人員史伯勞汀指出,每年紅樹林消失速度已降至 0.7% ,不過,各國積極開發魚產來源以及進行沿岸開發,都對紅樹林的生長環境造成莫大威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署長史坦納表示,「這次的報告讓我們再次將焦點放在紅樹林身上,也了解到過去紅樹林消失對人類與經濟都是莫大損失。」

  根據報告分析,每公頃紅樹林每年所貢獻的經濟價值約 9,000 美金 ( 約 29 萬 台幣 ) ,其中主要產值來自不破壞生態的觀光產業與農業產值,紅樹林附近水域還可提供魚類與貝類良好生長環境,並可減緩海嘯可能對人類居住環境帶來的衝擊,以 2004 年印度洋大海嘯為例,造成 斯里蘭卡 部分海域居民生命財產嚴重損失,其中一處紅樹林保育良好的地區,事後災情相對於其他紅樹林保育較差地區,明顯降低許多。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08-25: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