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地區淡水魚調查現況及保育策略

林務局 翁嘉駿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陳義雄
國立清華大學 曾晴賢
中央研究院 邵廣昭

前言

  台灣湖泊埤塘與溪流的淡水魚類,近年來因為受到污染與棲地破壞、人為開發及休耕轉作,平原低地湖泊與野塘的面積及數量減少,且大多數現存的原生魚種受到外來魚種在生存資源上的競爭與掠食,面臨嚴重的瀕危威脅。自 98 年至 99 年,針對缺少文獻或調查報告的台灣地區湖泊、埤塘與溪流之魚類資源進行補充調查,作為未來訂定出版淡水魚紅皮書參考依據,並針對調查結果提出淡水魚保育策略建議,期有效保育淡水魚資源。

調查結果

  第一年的研究調查範圍為台灣本島的湖泊野塘及離島綠島、蘭嶼、金門的湖泊野塘及溪流,總計完成 79 個樣站。記錄到 18 科 57 種共 4421 尾,其中屬於原生種魚類有 12 科 38 種 2527 尾,外來種則有 10 科 19 種 1894 尾(如表 1 )。

表 1 台灣本島湖泊野塘及離島綠島、蘭嶼、金門的湖泊野塘及溪流樣站所採獲魚類尾數總計

表 1 台灣本島湖泊野塘及離島綠島、蘭嶼、金門的湖泊野塘及溪流樣站所採獲魚類尾數總計

第二年的研究調查範圍為台灣本島各地區的溪流,總計完成 73 個樣站,記錄到 20 科 77 種共 4291 尾。其中屬於原生種魚類有 16 科 67 種 3962 尾,外來種的則有 6 科 10 種 329 尾 (如表 2 ) 。

表 2 台灣本島溪流樣站所採獲魚類尾數總計

表 2 台灣本島溪流樣站所採獲魚類尾數總計

淡水原生魚種分析

在連續兩年的淡水魚類調查,發現了台灣梅氏鯿( Metzia formosae )、大鱗梅氏鯿( Metzia mesembrinum )、巴氏銀鮈( Squalidus banarescui )、南台中華爬岩鰍( Sinogastromyzon nantaiensis )等 4 種保育類野生動物。除此之外,也發現已逐漸變得罕見的初級性淡水魚類,例如七星鱧( Channa asiatica )、斑鱧( Channa maculata )、史尼氏小鲃( Puntius snyderi )、條紋小鲃( Puntius semifasciolatus )、圓吻鯝(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陳氏鰍鮀( Gobiobotia cheni )、菊池氏細鯽( Aphyocypris kikuchii )、細斑吻鰕虎( Rhinogobius delicatus )、青鱂魚( Oryzias latipes )等,以鯉科魚類最具代表性。

在這兩年的調查對兩側洄游型淡水魚類也有了重大的發現,台灣各地及離島的溪流水域陸續記錄到太平洋雙色鰻( 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 )、棘鱗裂唇鯊( Lentipes armatus )、紫身枝牙鰕虎( Stiphodon atropurpureus )、黑鰭枝牙鰕虎( Stiphodon percnopterygionus )、寬帶裸身鰕虎( Schismatogobius ampluvinculus )、羅氏裸身鰕虎( Schismatogobius roxasi )、黏皮鯔鰕虎( Mugilogobius myxodermus )等,以鰕虎科魚類最具代表性。

外來種危害情形嚴重

針對第一年調查台灣各湖泊野塘及離島的湖泊野塘及溪流,完成的 79 個樣站中, 其中外來種 10 科 19 種 1894 尾個體,佔了總採獲魚類數量的 42.8% 。經分析後,台灣本島已有高達 91.5% 的樣站遭外來魚種入侵,而綠島佔 25 % ,蘭嶼佔 16.7 % ,金門佔 42.9 % 。

在所調查到的 19 種外來魚種中,總採獲數量上以尼羅口孵魚為最多,佔 44.7 % ,其次為食蚊魚,佔 13.8 % ,再其次為雜交吳郭魚,佔 13.7 % 。

針對第二年調查台灣本島各地區的溪流,完成的 73 個樣站中,其中外來種 6 科 10 種 329 尾個體,亦即有 23.3 % 的樣站有外來引入魚種的蹤跡。在所調查到的外來魚種中,總採獲數量上以食蚊魚最多,佔 47.7 % ,其次為吉利慈鯛,佔 27.7 % ,再其次為尼羅口孵魚,佔 14.9 % 。

若個別討論各地理區系中的外來引入魚種入侵現況,以北部地區及中南部地區最為嚴重,而恆春半島最輕微,此調查趨勢符合於台灣居住人口及大型城市主要集中台灣北部及中南部地區,相較之下,恆春半島的居民則少得許多,顯見台灣溪流外來魚種分布的現象與當地人口密集及鄰近城市有頗大的關聯,此趨勢也明確說明外來引入魚種的出現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

保育類魚種現況

巴氏銀鮈據文獻記錄只分布於烏溪流域及溪畔的野塘中,在本次調查中,僅於台中縣霧峰鄉烏溪畔的烏溪野塘採獲 2 尾的記錄,足見該魚種族群量已經頗為稀少;而該野塘為私有土地,可能會遭受污染、棲地破壞及放入外來魚種等威脅,因此為了延續巴氏銀鮈的生存,對於其原生棲地應透過溝通及獎勵來保存,並進行長期水質監控與防範外來魚種的入侵。

台灣梅氏鯿根據文獻及記錄,僅於宜蘭縣、新北市及桃園縣有採獲記錄,在本次調查中,僅於桃園縣龍潭鄉大鶯野塘樣站採獲 6 尾的記錄,而該樣站同時也採獲大小體型皆有的慈鯛科魚類,將對台灣梅氏鯿的生存造成如競爭、捕食等威脅,加上大鶯野塘為大漢溪旁一個不甚穩定的野塘,若受天災或人為因素將可能使得台灣梅氏鯿消失無蹤。

大鱗梅氏鯿近年來僅於金門縣有採獲紀錄,緘信曾經於台灣本島有採集記錄的大鱗梅氏鯿已經完全滅絕。在本次調查中,僅於金門縣前埔溪莒光橋樣站有採獲 2 尾的紀錄,除此之外,在金門其他已水泥化的溪流樣站皆沒有採集記錄,且前埔溪正在進行河岸水泥化的工程,此舉將嚴重破壞大鱗梅氏鯿在金門已為數不多的原生棲息地,為了延續大鱗梅氏鯿的生存,棲地保存將是不刻容緩的工作。

南台中華爬岩鰍是一種分布侷限的台灣特有種淡水魚類,僅分布於曾文溪及高屏溪流域。在此次調查中,於高屏溪小份尾樣站有採獲記錄。在小份尾樣站,南台中華爬岩鰍僅佔了所有採獲魚種的 2.2 % ,而高屏溪的另一個中上游的樣站大津則完全無調查採獲記錄,顯示在高屏溪流域之中,南台中華爬岩鰍僅分布於較為接近中下游的河段,且在有調查記錄的樣站之中並不是優勢魚種。在保育策略方面,高屏溪小份尾樣站在本調查中有採獲保育類魚種南台中華爬岩鰍的紀錄,唯數量稀少,只有採獲 1 尾。而高屏溪受到 98 年莫拉克風災的影響,溪流環境受到莫大的破壞,可能導致當地特有淡水魚種,如南台中華爬岩鰍及中間鰍鮀( Gobiobotia intermedia )的生存受到威脅,因此建議應對高屏溪流域進行魚類資源調查,以了解莫拉克風災過後該流域稀有或特有淡水魚種的現況。

建議

經過在台灣本島湖泊野塘及離島蘭嶼、綠島、金門的淡水魚類調查之後,在此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對棲息於該域的原生淡水魚類生存有實質助益:

一 . 離島蘭嶼、綠島、金門,因為溪床水泥化工程、溪流出海口與大海因施工而產生過大的高度落差或引走溪水做為他用而使得該地區溪流魚類的生存受到威脅。因此若欲保育蘭嶼及綠島溪流的珍貴的原生淡水魚類相,必須確保溪流河段的暢通、溪床維持自然原貌,且維持溪流一定的水量,如此才能確保蘭嶼島上棲息的珍貴淡水魚類,如蘭嶼吻鰕虎及棘鱗裂唇鯊等兩側洄游型淡水魚類的生存。另為保存金門的珍貴淡水魚類資源如大鱗梅氏鯿,前埔溪應該避免破壞底質及植被的去除水泥河床,以確保離島珍貴的淡水魚類的永續生存。

二 . 台灣本島的湖泊野埤,應提供誘因鼓勵民眾保存,加強宣導及管理,避免放流外來魚種,如已有外來魚種入侵的水域是珍貴或保育類魚種重要棲息地,應適當的評估是否該進行人為移除工作,以確保珍貴的原生淡水魚種能永續長存。

另外台灣各地溪流的淡水魚保育策略, 經過全台 73 個樣站調查,以及彙整過去的相關文獻資料,建議 進行水利工程時應盡量採用生態工程,避免建築過多壩體,且至少建構時應考慮設置魚梯,對於特殊及稀少的魚種存在河段,可考慮以漁業法封溪護漁或劃設保護區達到立竿之效。並依 各地理區系內的溪流淡水魚類的生態特性,歸納出以下保育及管理之建議:

一 . 台灣東北角及宜蘭縣溪流淡水魚的生態特性及相關保育策略

經由在台灣東北部地區小型溪流及宜蘭縣境內溪流的調查發現,該區域溪流的組成魚種以兩大類魚種為主,第一大類是粗首馬口鱲、台灣白甲魚及台灣縱紋鱲等台灣原生的陸源性淡水魚;另一類是日本瓢鰭鰕虎、鱸鰻及台灣吻鰕虎等海源性兩側洄游型淡水魚。因此,若欲保育該區域溪流的淡水魚類,首要之務為確保河道的暢通,且與海洋相接的河口區域尤其不可被阻斷,如此兩側洄游型魚類方能完成生活史所必須的溪流及河口間兩側洄游過程。

二 . 台灣西部溪流淡水魚的生態特性及相關保育策略

本地理區涵蓋北起淡水河流域,南至林邊溪流域之間的溪流。以初級性淡水魚為主,除此之外,亦可發現像極樂吻鰕虎、班帶吻鰕虎這類的兩側洄游型淡水魚。

本地理區的原生魚種所受到的潛在威脅頗大,例如西部平原棲地容易受到破壞、水源污染及外來魚種入侵的問題。因此若要保育本地理區的淡水魚多樣性及資源,外來魚種的管理、棲地的維護、河口洄游通路的保持通暢及水源的維護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 . 恆春半島溪流淡水魚的生態特性及相關保育策略

本地理區涵蓋林邊溪流域以南的恆春半島東西兩側溪流。以兩側洄游型淡水魚為主,其中恆春半島西側溪流也有特有的初級性淡水魚,而東側則幾乎沒有初級性淡水魚的蹤跡,幾乎皆為兩側洄游型淡水魚。顯示恆春半島區域,無論是西側或東側的溪流,其魚類組成皆以兩側洄游型淡水魚為主。

由本次調查僅記錄到的少量外來魚種看來,該地理區的原生魚種所受到的外來種入侵威脅並不像西部或北部那麼嚴重。因此恆春半島溪流淡水魚類所受到的生存威脅主要應該來自於棲地的破壞及溪流乾涸所導致洄游通路遭受阻礙。因此若要保育本地理區的淡水魚多樣性及資源,棲地的保護及水源的維護是最為重要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恆春半島所產的一些體色較為鮮豔或是較為奇特的兩側洄游型鰕虎科魚種,如紫身枝牙鰕虎、黑鰭枝牙鰕虎、棘鱗裂唇鯊、寬帶裸身鰕虎等魚種已因人為在野外的採捕而供應於水族寵物市場。建議應以法規為依據進行取締或做適當的生態保育宣導,以杜絕此一現象。

四 . 台灣東部溪流淡水魚的生態特性及相關保育策略

本地理區涵蓋花蓮及台東以南的恆春半島東西兩側溪流。在這個範圍內的溪流魚類相主要以兩側洄游型淡水魚為主,但也有少部分的初級性淡水魚。顯示花蓮及台東的溪流魚類生態特性比較接近恆春半島區域,皆是以兩側洄游型淡水魚為主。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東部大多數小型溪流受到外來種入侵的情形並不如西部地區嚴重,然而受到來自台灣西部地區的異域引入外來魚種的威脅相當嚴重。例如本次在調查花蓮溪荖溪,所發現的 5 種魚類中,屬於台灣西部或北部地區的異域引入種就佔了 3 種,分別是粗首馬口鱲、 台灣石 及明潭吻鰕虎,在數量方面,這些引入種更是佔了所有魚類採獲尾數的 67.4 % ,儼然已成為該樣站中的優勢種。由此可知東部溪流遭到人為放流台灣西部或北部原生魚種的情況極為嚴重,對細斑吻鰕虎及菊池氏細鯽等東部特有溪流魚種造成威脅。因此在台灣野外的溪流棲地中,不只是來自國外的外來魚種須加以預防及管理,另外也有必要對東部溪流的西部引入魚種的問題多加重視。

東部溪流原生魚種的保育策略,除應維護溪流環境的完整性外,避免棲地的破壞及溪流乾涸所導致的魚類洄游通路遭受阻礙,並宣導自然生態的正確觀念,勸導民眾及單位勿進行任意放生。

01 調查記錄到最多尾數的外來魚種—尼羅口孵魚
01 調查記錄到最多尾數的外來魚種—尼羅口孵魚

02 分布族群量極稀少的巴氏銀鮈

02 分布族群量極稀少的巴氏銀鮈

03 僅在金門有採獲紀錄的保育類魚種 — 大●鳞梅氏●鯿

03 僅在金門有採獲紀錄的保育類魚種—大●鳞梅氏●鯿

04 過度的水泥化工程影響溪流魚類的生存

04 過度的水泥化工程影響溪流魚類的生存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05-18:27,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