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3月(第237期)
「低碳世紀 森活做起」全民植樹動起來101年植樹月系列活動啟動-紮根種希望 傳承耀百年
林務局 夏榮生
一百零一年,一個新世紀的開端,農委會以「低碳世紀森活做起」為主軸,於 2 月 29 日下午 2 時在農委會一樓停車場舉行開跑記者會。現場由有 116 年悠久校史的 老松國小 一群平均年齡約十歲的學生所組成十鼓擊樂隊 磅礡鼓聲中揭開活動序幕; 農委會副主任委員胡興華、林務局局長李桃生與 103 歲人瑞 崔介忱老先生 及老松國小徐毓庭小朋友,共同揭開「低碳森(生)活寶典」一書; 並將 101 年植樹月主軸精神「低碳世紀」、「森活做起」標語,及 以「 全民一起來植樹 」作為創意出發,將「 人 」與「 樹 」的概念巧妙結合,形塑出「 人人種樹,繽紛處處 」意涵 的 LOGO 主視覺,加上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小動物影像,貼附於 潔淨清新的大自然環境,勾勒出人和大地、萬物共存欣欣向榮、生生不息的美好世界。
隨後,由老、中、青三代共同 在停車場周邊植下三株蘭嶼羅漢松,在代表傳承及接棒的意涵下, 傳遞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概念,彰顯種樹如同教育從小紮根一樣,從小種下綠色希望小苗,賡續的培育與照護,才能造就未來綠意盎然,庇護全民家園的好環境,同時發出「低碳世紀森活做起」 101 年植樹月全民植樹動起來的行動號召令。
遵循自然生活,維護環境永續,古今皆然
「植樹造林」、「永續環境」的理念,早在古時的先進先賢就曾提出精闢的見解。 乾隆年間,有一位士大夫魯仕驥,他在〈備荒管見〉中述及從事農業之要項,特別論及森林具多目標的功能,他曾說:「況夫山無林木,濯濯成童山,則山中之泉脈不旺,而雨潦時降,泥沙石塊與之俱下,則田益磽矣!必也,使民樵採以時,而廣畜巨木,鬱為茂林,則上承雨露,下滋泉脈,雨潦時降,甘泉奔注,而田以肥美矣。」一語道出保護森林的重要性。
種樹除了可以美化生活環境、提供休憩場所,還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減少噪音、涵養土壤、豐富生態等許多好處,兼顧了萬物齊平的概念。農委會林務局每年 3 月辦理植樹月系列活動,就是要讓全國民眾能夠培養愛護環境和尊重生態的觀念,因為只有在合乎自然平衡的生態環境中,我們的生活品質才會有所保障。
近年來隨著全球工商業快速發展,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導致臭氧層破洞,引發了溫室效應,而 溫室效應就是肇致全球氣候異常的元兇。面對氣候異常變遷的壓力,為了要減緩地球暖化危機,致力節能減碳已為全球趨勢,而多種樹即是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從京都議定書的 簽署,要全球各國承諾逐年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讓地球環境能夠休養生息; 聯合國在 2007 年也發起「造林植樹,造福地球, 10 億棵樹的全球造林運動」, 2011 年更訂為「國際森林年」,都是希望能夠喚起全球重視森林在人類生存、生態和生活上的重要性,世界各國不僅要消極的減少森林破壞,更要積極的展開造林行動,復育森林。
政府、全民共推節能減碳,綠色造林成效卓著
因應全球暖化,國人在日常生活中除配合政府節能減碳政策,踐行減少碳排放外,農委會林務局也積極推動「綠色造林計畫」。 根據聯合國建議的計算方式,每一棵樹每年最高可以吸收 10 公斤左右的二氧化碳,林務局 從 97 年推動綠色造林計畫至 100 年底,累計全國新植造林面積 18,695 公頃,經換算,相當於 748 座大安森林公園,平均為國人增加了每人 8.13 平方公尺(約 2.5 坪)的綠地面積;每年可吸收近 28 萬公噸 二氧化碳 ,等同於可抵減 34 萬 6,603 臺冷氣機 1 年的碳排放量,對於提升環境品質可說是有相當大的助益。
臺灣早期曾經是一個充滿森林的美麗島嶼,歷經開發屯墾,平地森林多已消失,為重塑平地森林景觀, 另因應政府加入 WTO 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 林務局 91 年起推動平地造林計畫, 將造林工作從山地延伸到平原,並利用部分休耕的農地實施平地景觀造林及環境綠美化, 讓臺灣增加更多的森林綠地;也運用平地造林的成果 ,遴選出花蓮大農大富、嘉義東石鰲鼓與屏東林後四林等三處面積均超過 1,000 公頃的平地造林地,規劃建置為國家級的平地森林園區 。
其中 占地面積達 1,250 公頃的花蓮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是臺灣第一個參考國外大地藝術祭的做法,以藝術力量取代工程開發的新觀念,透過美學與空間的創意表現,引導民眾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森林園區。園區 於去( 100 )年 5 月 21 日辦理國際藝術節活動,邀 請來自美國、德國、日本及臺灣等四國 8 位藝術家參與藝術創作,當地社區居民、原住民文化,包括花蓮地區的國小孩童創作也加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這樣人文、自然、藝術的結合,融合了藝術創作與自然環境,達到與環境共生的新理念,也 提供民眾 觀光旅遊、健行、體驗自然的效益,更促進周邊社區、原住民、農村的發展。
另外,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包含了 500 公頃以上的珍貴濕地,區內 整體規劃成果在歷經 3 年的努力,在 567 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有景觀界奧斯卡之稱的「美國景觀建築協會」 ASLA (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 2011 年分析規劃領域專業組首獎,這是臺灣在此世界級大賽第一次獲此殊榮。 ASLA 專業獎已經被列為對景觀專業判定的指標性標準,上海世博後灘公園、新加坡雙溪布洛灣濕地公園等之規劃,都曾獲得此大賽之肯定,此次得獎讓臺灣在國際舞臺更增添光彩。鰲鼓園區也將在今年分區開放,提供民眾感受濕地生態、環境保育與地方文化等多元體驗休憩場域。
森活做起綠轉動 社區全員動起來
臺灣之所以被稱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蓊鬱的山林景觀占了很重要的一環,尤其在面對大自然災害嚴峻的考驗時,森林無論在國土保安或水源涵養上的意義,更直接攸關我們的生命財產保障。所以,除了政府應該帶頭推動植樹造林外,也必須普及推廣綠美化。
植樹及環境綠美化的工作,政府責無旁貸要擔任領頭羊的角色,而民間社區的積極參與,才是提升國人整體生活環境最關鍵的力量。 綠化是永續美好生活的關鍵,若能從自身居家或周邊環境做起,人人加入植樹行列,家家從事綠美化,環境就會在潛移默化中一點一滴改變,成為充滿綠意的美麗環境。林務局 92 年推動社區植樹綠美化活動,希望藉由社區自主舉辦植樹活動,帶動社區民眾一起投入植樹綠美化行列,塑造自然且充滿綠意的理想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8 年來參與的社區多達 4,062 個, 顯現愛護居家環境的觀念與行動已經逐漸落實到社區、民眾的生活當中, 今年也將號召 500 個社區加入;另林務局及全臺八個林區管理處今年也準備了一百萬株苗木提供各界機關、團體、學校單位申請栽種綠化環境。
「LOVE愛森活」特展 邀 請大家 一起跟著大地森呼吸
為展現植樹造林的多元效益,提供民眾對森林的感動,找回深呼吸的渴望,植樹月期間,林務局特別策劃推出「LOVE愛森活-跟著大地森呼吸」特展, 從3月 6日上午9時起於國父紀念館一樓東西文化走廊展出,展期至25日。特展內容有全國步道系統中別具特色的歷史古道、紅葉步道及賞花步道的介紹,另呈現大農大富、鰲鼓濕地、林後四林等三處平地森林園區之園區規劃、環境、景觀特色及獨特風采。
臺灣山巒層疊、溪谷縱橫,形塑優美的環境景緻,並孕育出豐富特殊的生物多樣性。而遍布其間的步道,或穿越林間,或依山傍水,深入土地的深處,引領旅者點頭寸進,感受生態之美,長期以來已成為體驗臺灣自然人文環境的最佳途徑。林務局自 90 年起推動全國步道系統計畫,於山林郊野地區整理修建既有步道,同時結合鄰近社區及周邊遊憩、景觀據點做整體規劃,至今已整建 151 條步道,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元的遊憩體驗。本次特展東廊「走徑自然 森呼吸」展區,特別精選歷史古道、賞花步道及紅葉步道,透過圖文並茂的視覺饗宴,可以欣賞霞喀羅的歷史遺跡、合歡山的繽紛杜鵑、奧萬大的秋紅楓林;緬懷先人的蓽路藍縷,帶領民眾領略步道萬種風情,一覽森林四季的變幻風情。西廊「自然森活休閒去」展區,透過空拍與摸擬實景,將三個平地森林園區的特色風采及園區內健康、遊憩及教育的發展目標與規劃願景多元呈現,希望透過此次的展覽,讓民眾學習對資源的尊重、對社區的認知、對生態的概念及對生活的態度,落實植樹造林的多元價值。
民眾在 3 月 6 日至 25 日每日上午 9 時到下午 5 時特展期間參觀展覽,寫下對森林的祈福卡並掛到許願樹上,就可獲得特別設計製作的「自然.生活. Balance 」精美小禮物,透過簡單的 DIY 組合過程,體會自然與生活間的平衡,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和諧關係;假日參觀的民眾,還有機會得到希望小樹苗。
101 年中樞紀念植樹活動及優植人大獎頒獎
3 月 12 日 上午 10 時,馬英九總統將率領五院院長於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一同植樹, 展現政府施政重視造林綠化 。而為鼓勵林業基層同仁及表揚對林業及自然保育工作無私奉獻的個人與團體, 3 月 12 日植樹節下午 2 時於林務局大禮堂舉辦 優植人 表揚大會,會中除舉行紀念 國父逝世 87 週年紀念儀式,並頒發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造林保林特優單位、植樹綠美化全國模範社區、績優國家森林志工及志願服務團隊等 9 個獎項。
另外,植樹月主題活動網站也火熱上線,除101年植樹月系列活動資訊, 想瞭解 還有哪些國家也有植樹節 ?哪個 地方 有家裏 生了小孩 就要 種三棵「家庭樹」 的習俗 ? 而哪個 國家 更 有「添丁種樹」的 慣例 ? 小植栽 如何 照顧,才長得好 ? 植樹小撇步、益智趣味的「森林拼布」、精彩刺激的「森林保衛戰」 , 以及可以分析你擁有哪種樹木屬性的「我的樹ID」等遊戲 都 等 著全民 來挑戰。進入今年101年植樹月網站(http://www.forest.gov.tw / 低碳世紀 森活做起), 各類 植樹知識寶庫、植樹妙聽妙聞的相關資訊,都可 掌握 。
鼓勵民眾自備環保袋,以發票或廢電池等環保回收物品換領樹苗
101 年植樹月系列活動從 3 月 1 日正式啟動,進行為期一個月「全臺植樹」贈送樹苗活動,植樹月活動期間,林務局所屬八個管理處均籌辦區域植樹宣導活動,計有植樹活動 33 場、贈苗活動 70 場,教導民眾正確植樹步驟及如何後續照護,現場也提供美化家園及社區景觀規劃諮詢。
為發揮公益愛心,推動環境保護全民共識,並呼應 101 年植樹月「低碳世紀 森(生)活做起」活動精神意涵,鼓勵民眾自備環保袋,以 101 年的發票或廢電池、廢 CD 等環保回收物換取樹苗,贈苗期間各管理處所彙集的發票,將捐贈當地民間弱勢團體運用。

101 年植樹月記者會,農委會副主任委員胡興華、林務局局長李桃生與 103 歲人瑞崔介忱老先生及老松國小徐毓庭小朋友,共同揭開「低碳森(生)活寶典」(侯祖德攝)
民眾踴躍參與領取樹苗(胡志宜攝)

96 年花蓮造林成果(光蠟樹)
LOVE 愛森活特展活動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