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

推動健康農業

推廣吉園圃安全蔬果

  • 「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於1993年開始推動,已成為各項安全農業制度之基礎,部分農民更進而轉型為有機、產銷履歷或CAS優良農產品。截至2011年12月底,已輔導1,950個產銷班通過吉園圃審查,占全國蔬果產銷班(4,336個)之45%,生產面積23,225公頃,年產量約48萬公噸,產值達新臺幣107億元。
  • 推動31種吉園圃蔬菜子母包裝,供應臺北、三重、臺中果菜公司批發市場交易,2011年總交易量為20,380公噸。輔導連鎖超市設置吉園圃安全蔬果專區(櫃)共172處,以及傳統市場設置吉園圃蔬果販售及宣導點共20處,方便消費者選購,提高吉園圃標章能見度。

推廣CAS優良農產品

  • 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驗證制度自1989年推動,已普遍獲得產業界的支持與消費者的信賴。CAS標章代表產品衛生、安全及品質優良,為國人日常飲食採購的重要參考指標,消費者對CAS標章的認知度已達到82%以上。
  • 截至2011年12月底,經認證之優良農產品驗證機構共4家,辦理肉品、食米、蛋品、水產品、林產品及乳品等15項目之產品驗證業務,驗證機構一年追查生產廠超過900場次,抽驗產品3,000件以上,以確保CAS標章公信力。計有350家生產廠商之6,541項產品通過CAS驗證,年產量達88萬公噸,產值超過新臺幣508 億元。
  • 辦理驗證場(廠)追蹤管理及缺失改善計122廠次,另產品檢驗部分,計有抽樣工廠118件、市場51件。

發展有機農業

  • 組成有機農業技術服務團,輔導有機農友申請驗證,推動有機農業專區,擴大有機農產品生產。另輔導零售通路設置有機農產品專櫃,建置網路行銷系統及開設有機農夫市集等。截至2011年12月底,已認證12家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計通過有機農糧產品農戶2,300戶,面積5,015公頃;有機畜產品驗證6家;建立有機農業專區,計587公頃,總產值達30億元。
  • 在進口有機農產品管理方面,辦理與我國有機管理同等性國家之審查及公告作業,並辦理核發進口有機標示同意文件審查作業,其中農糧產品1,291案,進口量7,536公噸;畜產品28案,進口量86.5公噸。 
  • 辦理田間及市售有機農產品品質檢驗1,898件,合格者1,886件,占99.4%;標示檢查3,254件,合格者3,185件,占97.8%。

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

  • 依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推動之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截至2011年12月底,經認證通過之驗證機構有13家,驗證範圍包含一般作物、有機作物、作物加工品、畜產品、禽產品、畜禽加工品、養殖漁產品、漁產加工品等8大領域。
  • 驗證效期內之農產品經營業者家數為1,174家,供應144種農漁畜產品,計有922萬件具產銷履歷標章的農產品於市面上販售,總產值達新臺幣39億元。

建立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

  規劃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制度,由三大構面加強管理,包含16項關鍵事項及47項重點工作。在「加強基礎環境建置及管理」構面,將完善農產品安全規範、建構作物防疫體系,以及強化農業生產資材之管理等;在「加強作物健康生產管理」構面,推動作物健康種苗培育、推廣作物栽培標準模式、強化作物病蟲害監測及農民安全用藥輔導等;在「強化農產品安全管理」構面,則輔導及推動安全品牌制度、加強農藥殘留監測及銷售通路把關、建立風險溝通體系等。期藉由多管齊下的推動方式,及持續檢討可能之漏洞,以達到農產品安全無縫之目標。

推動作物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

  陸續公告修正「農藥田間試驗準則」及「農藥延伸使用範圍之群組化作物或有害生物種類、代表性使用範圍及其實施方式」等規定,並據以核准公告1,592項作物之農藥延伸使用範圍,同時請衛生署配合增修訂574項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解決123項作物及78項病蟲害缺乏防治藥劑問題,兼顧植物保護需求及農產品衛生安全。

推動合理化施肥

  • 本會各試驗改良場所和財團法人臺灣香蕉研究所組成「合理化施肥輔導小組」,並由農糧署成立合理化施肥計畫,積極推動合理化施肥措施,協助農友合理使用肥料,降低用肥成本,俾維護生產環境,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 辦理宣導講習計478場次,參與農友共27,680人次;利用其他訓練講習等場合,配合宣導合理化施肥觀念共1,324場次;免費協助農友辦理土壤檢測、作物需肥診斷服務,並提供施肥推薦,計44,276件,計可為農友節省3億元;輔導成立309處合理化施肥示範農場,作物涵蓋62項,舉辦合理化施肥田間觀摩會157場次,參與農友13,139人次。

發展卓越農業

科技創新研發

  • 以創新科技支援農業轉型升級、穩定糧食供應及生態環境永續發展,強化科技多元化功能,並持續運作十大重點產業研究團隊,透過跨領域和跨機關合作,促進生產高效率、高品質及增加生產面積、產值、出口量為目標,進行產業導向研發。
  • 重要成果包括研發石斑魚虹彩病毒不活化疫苗、蝴蝶蘭黃葉病生物防治、番茄抗黃化捲葉病毒與斑點萎凋病毒分子標誌、田間害蟲遠距監控系統及樹木健康服務等技術,強化生產安全;建立耐寒性石斑魚種(油斑)塭養與成功培育種苗,突破產業瓶頸;開發茶葉自動計量混拌系統,增進生產效率;育成生醫用途小型白色賓朗豬、利用福杉生產牛樟芝子實體及家蠶蛹生產北冬蟲夏草,發揮創新價值;育成水稻、芥藍、甜瓜、毛豆、樹豆、文心蘭及朵麗蝶蘭等新品種,提升競爭優勢。

科技產業化

  • 持續推動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已有62家廠商獲准進駐,投資金額達新臺幣53.6億元,其中45家廠商已進駐營運生產;另建置觀賞魚及水產種苗研發出口中心,已於100年1月動工。
  • 補助臺南市政府執行「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計畫,完成第1-4期園區基礎工程,核准59家業者進駐,可租用地出租率100%,44家業者進駐營運生產;補助彰化縣政府執行「國家花卉園區」計畫,景觀苗木專區出租率100%,26家業者進駐營運。
  • 依據「農業產業技術研究發展補助辦法」,業界科技專案計畫2007至2011年間已推動執行34件,累積帶動農企業配合投入研發金額新臺幣1.06億元。

農業資訊化

  • 統合訂閱國際數位期刊資料庫,建立國際農業數位知識交流網絡,服務本會16個所屬試驗研究單位,提高使用效益。2011年7至12月使用統計共有90,317次查詢記錄,服務本會1,140位研究人員,節省國際數位期刊訂閱費用達15%以上。

 國際數位知識庫平臺整體架構

  • 導入「RFID生醫用小型豬新品種與選育資訊管理系統」,提供研究單位即時準確之生產履歷相關資訊,建立安全飼育之動物房舍監測環境,提高育成率5%,節省能源與人力15%,協助提升臺灣醫療技術與改善人類健康福祉。 
  • 彙整農業數位影音內容,提供富麗農村隨選隨看影音服務,開發農村旅遊行動導覽,行銷休閒農業活絡農村經濟;協助農民自製在地農村數位影音,利用隨選影音功能、行動導覽服務及部落格等通路強化行銷。

農漁畜產業轉型升級

  • 輔導優質雜糧農工契作專區60公頃,藥用保健作物250公頃;輔導製茶廠385家,輔導建構茶園衛生安全生產環境,面積1,650公頃;輔導雜糧特用作物小地主大佃農經營改善10處,面積220公頃。推動芒果等13項水果設置優質供果園4,562公頃;完成蔬菜設施面積62公頃,花卉39公頃。
  • 整合稻米產業供應鏈相關業者,輔導建置稻米產銷專業區,積極開發各類產品,並強化專業區專業、優質之形象,以達產業轉型升級之目標。 
  • 舉辦「2011石斑魚養殖國際研討會」及「2011石斑魚文化節系列活動」,以技術開發與產業發展為研討主軸,另結合藝術特色以呈現產業文化內涵,並確立臺灣石斑魚產業的世界地位。 
  • 舉辦「2011臺灣國際觀賞魚博覽會」及參加國際水族展,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 持續辦理豬隻生產輔導諮詢,受輔導豬場之經營效率平均提昇5%以上。完成國內種豬場之種豬緊迫、高肉質及增肌基因計3,844個血液檢體的篩檢,發現其中杜洛克種豬含高肉質基因比例約87%。強化家禽產銷資訊體系效能,輔導設立58棟新式密閉負壓環控禽舍及水禽標準孵化場和雞蛋區域洗選場各2場。

智慧財產保護與加值運用

  • 持續維運農業科技產業策進辦公室,行銷具商品化潛力技術,強化技術評價、技轉授權與跨領域合作媒合,協助12家業者進行新產品新事業計畫研擬;辦理農業科技跨領域人才培訓,計培訓本會同仁及業者共150人;辦理2011年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農業館展出,計展出51項研發技術,其中28項已完成技術移轉,佔參展項次55 % 。
  • 智慧財產保護與研發成果運用績效,包括智慧財產獲證計39件,包括專利21件、植物品種權18件;辦理技術移轉案126件,研發成果收入新臺幣6,965萬元,較2010年成長10.2%;修正本會所屬試驗研究機關研發成果發表標準作業程序,及修正本會農業智慧財產權審議會設置及作業要點。

推展樂活農業

發展休閒農漁業

  • 加強整合休閒農業資訊服務網絡,建構友善舒適農村旅遊環境,並與旅遊及交通業者異業結盟,推出「高鐵假期樂活行程」、「新社花海行」、「花東農遊趣」等主題遊程,2011年計吸引1,400萬名遊客前往農村旅遊,其中外國遊客數為166,265人次,較2010年成長17%,創造產值72.8億元。
  • 辦理漁業產業慶典文化及休閒漁業推廣活動26場次,製播休閒漁業宣導電視節目45集,並製作全國39個區漁會旅遊景點導覽手冊3萬9,000本及DVD 1萬2,000片,以推廣娛樂漁業及海岸休閒旅游。2011年總計從事海岸休閒漁業旅遊約784萬人次,其中搭乘娛樂漁船(含賞鯨人數約17萬人次)出海約79萬人次,產值約為22.86億元。

發展平地森林園區

  • 運用花蓮大農大富、嘉義東石鰲鼓與屏東林後四林等3處一千公頃以上之造林地點,設置整建為平地森林園區,增加民眾休閒空間。
  •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已設置12公里遊園道、11.5公里林間自行車道、3公頃活動大草坪、11公頃的花海、新月型生態池及七彩釣杆橋,並於2011年5月21日辦理國際藝術節開幕活動,邀請美國、德國、日本及臺灣等4國共8位藝術家創作8項大型地景藝術作品,吸引近5萬遊客人次遊賞;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整體規劃成果榮獲有景觀界奧斯卡之稱的「美國景觀建築協會」ASLA 2011年分析規劃領域專業組首獎,園區已設置自行車道、木棧道、步道及賞鳥設施,預定於2012年分區開園。

推展森林生態旅遊

  • 辦理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公共服務設施與景觀改善工程26件,以及無障礙環境檢覈;經營管理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推廣生態旅遊遊程路線16條,辦理不同主題之生態旅遊、環境解說、教育訓練及推廣行銷活動152場次,提供370萬人次生態旅遊及73萬人次解說服務,有效提升生態旅遊能見度;推展8處自然教育中心,積極開發環境教育課程,參加學習人次達13萬人次。
  • 辦理步道整建改善工程24件,整理、維護與修建國有林地步道160公里,完成硬體基礎,提供約360萬人次旅遊賞景、登山健行、自然探索;完成登山安全與環境維護之宣導與訓練活動5場次,參與人數達13,917人次;辦理步道工作假期或志工培訓2梯次,招募步道志工86人次,並訂定相關要點,開啟公私多元參與機制。

輔導開發優質農產品

  • 推推動茶葉產銷履歷驗證及產地證明標章核發累計50萬張,辦理「2011年製茶廠(所)環境衛生安全評鑑競賽」,輔導建置385家衛生安全製茶廠,輔導11個茶區農民團體設計精美、創意包裝,結合茶藝文化並拓展行銷,提升臺灣茶品價值。
  • 農村美酒
      辦理農村酒莊及酒品評鑑,其中大湖地區農會酒莊、埔里鎮農會酒莊及信義鄉農會酒莊等3家評鑑為特優級。「真情玫瑰」等14款酒品分獲金、銀及銅牌獎。另有「草莓淡酒」及「初霧燒酎」米酒、「狂野」梅子酒等3款酒品分別獲得2011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及德國國際烈酒評鑑金質獎。 
  • 經典好米
      輔導CAS食米類驗證、稻米產銷專業區糧食業者60家,嚴選質優安全食米,包裝成精緻好米禮盒,並辦理展售活動設置專區及展示櫥窗推廣,透過印製好米禮盒型錄寄送推薦及各式媒體整合行銷廣宣宣傳,開拓送禮新市場。
  • 竹製精品
      開發竹材蘭花栽培介質板、竹炭儲能元件結合LED照明之雛型產品、竹粉飼料、焙燒竹材粉末燃燒噴射系統,及竹葉香精美白護膚產品,相關產值達30億元以上,並建立「臺灣炭」團體商標,打造臺灣竹炭共同品牌,行銷國際。 
  • 金鑽水產
      辦理第二屆「水產精品」選拔,由116項參選商品,嚴選21項產品,並賦予使用「海宴」水產精品標章,以展現臺灣水產品頂級優質形象,產值約為16億元;產品分為超低溫、冷凍、冷藏、乾製及罐製五大類。 
  • 優質畜產
      辦理431家臺灣生鮮豬肉(TFP)肉攤品質監測,成立6家國產牛肉示範專賣店,41家羊肉店取得「國產羊肉標章認證」,並輔導具市場潛力之「御鳳正港閹雞」品牌;研擬CAS羽絨類驗證規範及國產羽絨識別標識,推動國產羽絨精品。 
  • 米製產品
      推動「愛吃米食」全民運動,以「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觀念,開發各式米穀粉,製作蛋糕、米月餅、鳳梨酥及餅乾等烘焙產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並研製TN-50及TN-80預拌粉,技轉雲林縣及池上鄉農會,適用於家用製麵包機及專業烘焙,提供國人更方便使用米穀粉。
  • 回上一頁
  • 101-05-02: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