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農村再生,健全農民組織

推動農村再生

  • 完成農村再生條例相關子法規訂定,積極推動各項農村活化再生工作,建立農村再生執行機制,並設置跨機關整合平台,全力推動農村再生各項業務。
  • 依據「農村再生條例」推動培根計畫訓練,激發社區潛能及凝聚力,以客製化課程,建立農村民眾參與農村再生機制,由社區「自主營造」作頭家,至2011年累計有1,920社區參與培訓、計87,431人次。另輔導農村社區提出農村再生計畫115案。 
  • 建設農漁村,強化農村文化保存,並促進城鄉交流,改善農村基礎生產條件與生活機能,提升農村居住及人文品質。12月底止,依農村再生年度執行計畫辦理51社區軟硬體建設,另執行農村社區急迫及必要環境改善建設431社區。

推動產銷班企業化經營

  輔導成立農業產銷班,強化組織運作,辦理經營管理人才養成培訓、儲備師資、推動產銷班企業化經營及加強農業產銷班經濟事業輔導與補助等措施。2011年辦理農業產銷班示範點診斷輔導,計果樹類13班、蔬菜類8班、花卉類1班、稻米類3班及特用作物類3班,計28班。另完成新設立農業產銷班256班,資料異動1,755班。並辦理農業產銷班評鑑4,683班,計有4,261班合格,連續2年評鑑不合格,予以註銷登記者26班。至12月底止,農業產銷班以果樹類2,356班最多,其次為蔬菜類1,976班、花卉類413班、特用作物類385班、稻米類361班、雜糧類181班、菇類69班、其他農作類7班、蜂類64班,其他產業類別695班,總計6,507班。另辦理農業推廣人員輔導產銷班企業化經營訓練班共10班,273人結訓。

培育優質人力資源

設立農民學院

  2011年11月5日設立農民學院,建構整合型農業訓練制度,累計訂定26項產業職能基準,辦理系統性之農業訓練及農場見習實務訓練。2011年共辦理農業入門25班、初階10班、進階58班,高階2班,合計95班2,678人次;農場見習實務訓練121人;農業體驗、青少年及親子體驗46梯次1,544人次,農業菁英學堂講座6場次。建置農民學院網,累計瀏覽375,753人次。發行14期農學e報、辦理媒體宣導記者會2場、農民市集14場次及農場經營與產品行銷實務研習3場次。

農村社區人力培訓

  規劃農村社區培訓課程,培育農村人力,落實農村再生「由下而上」的精神。2011年累計培訓1,920社區,培育87,431人次。其中134個社區己完成四階段培訓,115個提出屬於社區自己的農村再生計畫,逐步實現社區發展的願景,邁向農村生活、生產、生態之永續發展。

縮短農業數位落差

  2011年完成農藝、園藝、水產及農業政策等4門,累計95門數位課程,提供農民多元、自主的學習管道,於農民學院「線上學習」單元提供線上閱讀與學習。

創新鄉村社區人文發展

  • 辦理108個農村社區人文永續發展,鼓勵社區居民以友善文化生活,賦予農村新活力,辦理「農村社區說故事比賽」、「綠生活表演趣」、「農村童玩創藝趣」活動,完成農村人文發展種子訓練10梯次及案例研習2梯次,718人次;成立15個在地輔導團隊,完成農村資源運用、文化傳承及人文發展工作坊431場15,618人次。
  • 強化農村青少年農業及鄉土教育,輔導17縣180鄉鎮農會運用綠色產業資源,辦理青少年農業及鄉土教學作業組591組17,731人、公共服務576場次12,551人次、講習訓練289場次7,436次人、義指訓練180場次2,958人次、會議活動160場次3,150人次、成果展306場次89,915人次、年會及表彰350人、國際農村青年交換訪問出訪22人接待14人、草根交流回國發表會共80人等。

建構農民生活支援體系

提升農村婦女生活經營能力

  為推動農村婦女終身學習,縮短知識落差,增進生活經營能力,輔導237鄉(鎮、市、地區)農會強化2,038班家政班組織功能,以國產農特產品之運用、營養保健、家庭照護及節能減碳等議題,計有48,168位婦女參與學習。另運用研討會、方法示範競賽、經驗發表及研討講習,培育360位家政種子講師;推動照顧服務員訓練、家事管理員訓練,計培訓510人,增加兼業機會及照顧家人的能力。

強化農村高齡者積極成長

  辦理農村高齡者生活改善班173班,計8,650位農村高齡者參與,增進高齡者自我健康管理及生活調適能力;輔導25個長期照顧資源缺乏地區之基層農會辦理農村社區生活服務中心,培育與組織志工650人電話問安。另配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組織65歲以上釋出農地之小地主,輔導老農退休生活輔導與農村技藝傳承8鄉鎮,計219人;持續輔導農會之老農理財規劃窗口30處。另輔導10家農會辦理農村銀髮族精彩生活創新學習,融入創新思維並揉合農村元素,推動體能提升及參與式學習,輔導216位高齡者平均年齡70歲。辦理「農情搖滾爺奶總動員」90分鐘紀錄片百家巡演,60分鐘公視托播及MOD播放、5分鐘中英文Youtube網站等方式推廣本會成功經驗。

強化農民團體組織

  • 依「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督導各農田水利會,並修正「農田水利會組織規程」、「農田水利會會長及會務委員考核獎懲辦法」等相關法令,以健全農田水利會體制。另為減輕農民負擔,補助臺灣省15個農田水利會22.286億元,維持其正常運作。
  • 辦理各級漁會理事長、常務監事、總幹事聯誼會1次,各級漁會總幹事工作會報2次。另北部、中部、南部理事長、常務監事、總幹事聯誼會每季各召開1次,以有效凝聚各級漁會之向心力。 
  • 為籌備農會屆次改選及增益其經營能力,研修「農會法」、「農會理監事候選人實際從事農業資格認定及審查辦法」及「農會考核辦法」等規定。另協助6家農會輔導創新轉型、7家農會發展經濟業務並補助20家農會充實農業推廣教育設施,加強服務農民。

強化農業金融體系及服務功能

健全農業金融機構業務經營

  • 為提升農漁會服務品質及競爭力,責成農業金庫整合302家農漁會1,161個信用部營業據點,爭取代收業務擴大服務民眾,總計代收236萬筆、115億元。
  • 持續督促農業金融機構轉銷呆帳,寬提備抵呆帳,提升資產品質,全體農漁會信用部存款總額1.5兆元,放款總額7,664億元,稅前淨利48億元,逾放比率2.23%;農業金庫存款總額6,270億元,放款總額1,692億元,稅前淨利8.04億元,經營績效逐年提升。

賡續推動政策性專案農貸

  • 為促進農業發展、提升農漁民福祉,賡續推動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2011年提供6.1萬名農漁民381億元貸款支應其營農所需資金;同年底貸款餘額達1,259億元,近27萬名農漁民受益,並利用農業信用保證機制協助約4萬名農漁業者順利取得農業融資計229億元。
  • 2009年間提供莫拉克受災農漁民之「莫拉克風災農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及「莫拉克風災輔導專案貸款」,貸放2,840名農漁民36億元災害貸款。考量本災害復耕復養經費相對其他災害龐大,且部分農漁業收成效益尚不穩定,於2011年9月30日公告該2項貸款本金寬緩期及貸款期限,除依原貸款約定條件外,得再延長一年。

推動整合農漁業金融資訊共用平台

  為降低農漁會資訊作業成本,發揮全國農漁會整體營運據點的通路價值,持續協助建置農漁業金融資訊共用平台。財團法人全國農漁業及金融資訊中心自董事會改組,啟動決策機制後,已完成農漁會共用帳務系統採購及硬體與系統軟體之安裝作業,目前資訊系統正開發中。
  • 回上一頁
  • 101-05-03: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