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照顧農民福祉,維護農民權益

建立具制度性、公平性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調整機制

  為顧及未來物價波動可能影響老年農民的生計,以及考量政府財政負擔能力及社會大眾對公平正義之期待,於2011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福利津貼自2012年1月1日起調高為每人每月7,000元,未來參考消費者物價指數之成長率,每4年定期調整1次,以建立制度化之津貼調整機制;同時,參照其他老人生活津貼訂定排富規定,老農津貼之排富的原則是「排新不排舊」,自2013年1月1日起實施,並訂1年緩衝期,加強宣導。

發放農漁民子女獎助學金

  為照顧農、漁民,使其不致因經濟不利因素造成子女喪失就讀國內高中職或大專校院機會,業於2003年9月開辦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業務。2011年發放本獎助學金新臺幣15.46億元,協助21.68萬人次農漁民子女就學。

調整農業天然災害救助項目、提高救助與補助金額及辦理受進口損害救助

  • 為使農民於農業天然災害發生時,得到適度、合理的協助,並在符合比例原則、公平性與制度化的前提下,修正「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將專案補助額度由現金救助金額50%提高為80%。同時,修正「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項目及額度」,依各農作物之生產成本、生長期與栽培收穫特性分類調整,將農作物救助項目調整為8大類14項,並合理調高救助金額,多項作物現金救助金額每公頃調增1,000元至40,000元。
  • 為減緩貿易自由化對國內農業之衝擊,本會已就水果、稻米、茶葉、養豬、家禽、養牛、漁業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並加強辦理農業勞動力調整與訓練、動植物疫病防治與管理、農產品國際行銷等防範措施,有效改善農業產業體質及提升競爭力,2011年並未發生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導致國內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之情事。

強化農產品產銷調節機制

  • 每月召開毛豬供銷調配會議,有效掌控供應誤差值於3%以內,每季召開毛豬價格預警會議。落實家禽生產資訊調查,調查戶數達95%以上,並利用網際網路技術與行動通訊系統整合,提供迅速、完整及正確產銷資訊及每日行情報導。
  • 建置大宗蔬菜供苗量網路申報系統,當超出預警面積即發布警訊,執行大宗蔬菜耕鋤措施519公頃。辦理大蒜種植面積登記有案之農民收購,數量5,185公噸,並公告標售外銷出口4,239公噸。公告輔導外銷3,564公噸及業者自行外銷1,200公噸,共計外銷量9,003公噸。 
  • 輔導柳橙次級果收購加工,2010/2011年期2,442公噸,2011/2012年期收購加工4,899公噸,椪柑收購加工4,522公噸,番石榴收購加工及作有機肥計778公噸。 
  • 輔導農民團體及徵求民間廠商辦理季節性水果(芒果、文旦柚、香蕉、百香果等)及大宗蔬菜(蘿蔔、甘藍胡瓜、蒜球等)收購加工計9,679公噸。密切注意稻米市場供需狀況及糧價動態,釋出公糧約3萬3,000公噸,平衡市場供需。 
  • 設置全國25處批發魚市場及15處池邊交易價通報站,每日進行行情監控與分析,盛產期間經研判有產銷失衡之虞,則輔導漁業(漁民)團體進行促銷、凍儲或加工等調節措施,減少市場流通量,穩定產地價格;遇價格異常飆漲,即協調魚市場及產業團體調配庫存或替代魚貨供應,穩定魚價。

調高公糧收購價格及開辦公糧濕穀收購

  • 稻米為我國最重要農作產業,種植面積近26萬公頃,稻作農戶數23萬餘戶,為適度反映稻作經營實況,參酌生產成本增加幅度,自2011年第1期作起提高各項收購價格每公斤3元,以保障稻農實質收益;另為方便農民繳交公糧,自2011年二期作起推動濕穀收購政策,並補助農民繳交公糧稻穀烘乾、包裝及堆疊費每公斤乾穀2元,以減輕農民繳交公糧負擔。
  • 由於2011年稻作豐產,調整公糧稻穀收購政策後,農民繳交公糧意願提高,全年公糧收購數量為38.6萬公噸,有效減少市場流通量,穩定糧價。估計稻作農家2011年每公頃收益較2010年增加約4-5萬元,落實照顧農民政策。

補助肥料價差

  • 國內所需肥料原物料多仰賴進口,為確保肥料正常供應,2008年5月起調整國內肥料價格,並由政府補貼肥料漲幅之85%,農民自行負擔15%,減輕農民購肥負擔,2011年尚有11種化學肥料持續補貼中,自2008年5月迄2011年底累計投入肥料補貼經費達150億元。
  • 2011年國際肥料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國內肥料價格漲幅大部分由政府增加補貼吸收,補貼漲幅比例達88%,使農民購肥價格維持穩定。經補貼後國內肥料售價均較日本、大陸等鄰近國家低廉,以尿素為例,國內農民購肥價格僅日本價格之4成,亦低於中國大陸價格。

調整漁船保險獎勵方式及辦理海難救助

  • 2011年12月30日修正「臺灣地區動力漁船所有人獎勵保險要點」,對於20噸以下、20-50噸及50-100噸分別申請4千、6千及8千元漁船保險補助者,於保險期間內即可申請保費補助,以鼓勵漁船主踴躍參與保險。 
  • 為配合五都升格,於2011年4月27日修正「臺灣地區遭難漁民及漁船筏救助要點」,漁業根據地位於直轄市之漁船筏,因火災或海上作業不可抗力致損毀,除已依其他法令申請同性質之救助者外,亦可申請;其救助方式依噸位別核發全(半)毀之救助金,以保障漁船主因船筏遭難毀損以致無法經營。

辦理家畜保險

  • 家畜保險為我國農業保險中唯一實施之政策性保險,自1954年試辦、1960年實施、1963年正式開辦後,依據農業發展條例及家畜保險辦法等相關規定,由政府輔導各級農會辦理。透過家畜保險業務之推行,有效分擔經營風險與防範斃死畜非法流用,分攤農民經營成本、提升產業形象及消費者食用國產豬肉之信心。
  • 本會推行之家畜保險包括乳牛死亡保險、豬隻死亡保險及豬隻運輸死亡保險,其中豬隻死亡保險之實施範圍已擴大至全國各直轄市、縣(市)及離島地區。2011年實際執行成果,承保達9,391,180頭,其中承保酪農戶23,261頭乳牛、養豬戶核保9,655,167頭豬隻,全年僅發生斃死畜非法流用案件1件,可證明家畜保險政策除獲農友高度支持外,亦有效防範斃死畜非法流用。

規劃建立現代化產銷資訊即時傳播系統

  積極規劃運用資通訊設備建立主動通知傳播管道,並培訓農業產銷資訊專員,補足農業資訊傳遞缺口。包括:

  • 建立傳真、簡訊、電子郵件主動傳送農業資訊傳遞平台,發布即時農業訊息。
  • 設置農業資訊電子看板,讓農民可前往各地農漁會,觀看電子看板所播放的農業產銷及農業相關節目,傳遞豐富農情。 
  • 對於高齡或無暇應用資訊工具取得所需資訊的農民,將由產銷班、農會推廣人員中遴選培訓「農業產銷資訊專員」,協助傳遞農業產銷資訊,並向農民說明。
  • 回上一頁
  • 101-05-03: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