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施政新年新展望-因應經貿自由化農業新思維—新春對同仁勉勵

主任委員 陳保基

各位同仁好:

  面對我國爭取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 TPP ),農業將面臨另一波高度自由化的龐大壓力,很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尤其是擔任中堅主管(科長)的同仁,談談因應經貿自由化農業施政應有的新思維。

壹 . 農業施政的理念分享

創新思考、跳脫慣性,換位置應換腦袋

  各位在公務機關服務,大約每 10 年會換工作崗位,試想在不同的位置上,您有嘗試做一些改變,來解決問題或拓展機會嗎?大家往往是傳承師傅所教的方法,以及過去經驗來辦理業務,可是面臨新的環境挑戰,必須嘗試創新思考,改變既有作法,也就是「換位置應該換腦袋」。不過因為人有慣性,很難改變創新,不易跳脫在公務機關的思考模式。面對不同的時空環境,希望同仁能勇於改變以往傳統的想法,以創新思考來做業務的規劃和推動。

檢視過去、開展新路,政策規劃要有高度

  過去的農業政策,無論是精緻農業、樂活農業、黃金十年或四年施政計畫,多半是從現有狀況去改善,而非思考從根本做改變,執行結果往往持續現在的問題,往後的困擾也一再發生。而且,農業施政規劃必須從主委的立場想,而非以科或單位的角度來看事情。請各位思考過去的政策改變了什麼?再看看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改變。臺灣農業必須與世界同步,包括產業輔導與農業政策的擬定,都要與國際接軌,例如糧食管理政策,過去是在戒嚴時期訂的,現階段實有必要參考日本等其他國家作法重新檢討。很多事是要做一套西裝與國際趨近,而不是修改現有的衣服。

  各項農業政策與措施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也應該逐一檢視修正。例如:過去保護維護農地與鼓勵休耕政策間,明顯有部門間的矛盾,因此我們規劃推動農地法規變革,鼓勵休耕地活化等政策,希望讓土地成為生財活命的基礎,營造好經營環境,讓青年人願意進來從事農業。

深入問題、瞭解實務,準備功夫要做好

  對於每項問題,應深入研究問題的本質,透過資料蒐集、實務瞭解,分析現況及未來發展,找出盲點,尤其本會單位間的橫向聯繫必須加強,並思考其他國家怎麼做,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借鏡的地方,以利確實解決問題。期盼在解決之後,未來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本會辦理休耕地活化、傳統市場禁宰活禽等政策,相關承辦同仁非常辛苦,但也因為新的思考模式與作法,而有很好的成效。

  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的推動,我們係以與世界同步發展為目標,事實上,甚至連中國大陸數個大都市亦已禁宰活禽。在新計畫執行過程中,絕對會有問題發生,面對問題,必須有解決工具,提供政策誘因等,而且要事先評估可能的問題,做好準備,一定要先擬定解決策略,以趨吉避凶,才能使政策推展更為順利。

  因此,我們在做決策時,一定要有詳細的統計資料做基礎,爭取利害相關人或意見領袖對政策內容的支持,也就是必須先做好功課。例如:我們在處理休耕地活化問題時,農委會整理出領取休耕補助的名單,再和參加農民保險資料進行勾稽比對,結果發現,高達 58% 不具有農民身分。此一跨單位、機關合作的資料,成為我們政策論述的重要支持。又如,農產品價格的提高雖然有部份反彈聲浪,事實上從物價指數來看,近二十年來農產品價格漲幅尚不及整體物價之上漲幅度,數據可協助做好的政策論述。

將心比心、易地而處,行政效率再提升

  在回應民眾需求方面,我們做的還不夠。例如:有些民眾真正需要的農業施政,是因為我們自己所訂的法令或解釋函規定而受限。大家必須異地而處,為民眾設想,勇於改變,往民眾需要且符合公共利益的方向去解決;有需要修改解釋令或修正法規,應該及時去做,回應民眾的期待。對於民眾的陳情或反映,也必須即時處理,希望大家能秉持同理心,將每件陳情案、申請案都當自己是陳情人,可以貼近申請人的立場來思考處理的方式。

貳 . 加入 TPP 因應自由化要如何做?

  因應經貿高度自由化,我們必須要有創意及能確實解決問題的作法。以我國加入 WTO 為例,這些年來運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是否確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及提升競爭力,必須深刻檢討。面對自由化的威脅與壓力,我們要有能與國外農企業相抗衡的作法,我們的課題應該是「產業」政策準備好了沒?而不是農民準備好了沒?

市場區隔、地產地消、食農教育扎根

  面對進口產品的競爭,必須要能區隔進口品與國產品市場,強化在地特色,鼓勵地產地消;同時,要從食農教育全面強化,藉由從小教育根。在加強國產品的認同與接受度方面,必須瞭解消費者的需要,應從消費面來思考農業如何轉型。換言之,要從市場定位回來看生產輔導,因為消費者是市場最終的裁判,臺灣農產品要往哪個方向發展,農政單位必須加強與消費者溝通,符合市場的期待與需要,使其願意購買國產農產品。

農業加值、強化外銷、產業價值鏈整合

  市場開放,我們要規劃農業加值的機會及進一步拓展外銷,來「做大原有的餅」及「創造新的餅」。為提高農產品價值,觀念上要先調適改變!農業施政應不僅防弊,更應著重於興利。農產品不應只是「生產型」產品,通路亦不僅於到拍賣市場,必須思考價值鏈中可能的創新加值產品樣態,以及更多元的銷售通路,延伸價值。

  有人批評本會只造福大企業,不照顧小農,實在是錯誤的說法。事實上,許多維護農民福利、輔導青年農民、鼓勵地產地消等支持小農之政策措施都已逐步落實推動。支持農企業可以是進一步做為農業的支撐力量,有助小農收益及經營效率的提高。例如:自由經濟示範區發展食品加工業,廠商在進口國外原料的同時,透過具特殊風味的配方,也可以帶動使用國產農產原料,將有助於農民收益的增加。在此要強調的是,自由經濟示範區不會少用或不用國內原料,就是以「做大原有的餅」及「創造新的餅」的概念去推展。

  日本農產品成本高仍行銷國際,回來思考我們的契機何在?在外銷方面,不能只想到如何加強產品本身的質量,而應該找到對的商品與對的市場,提高外銷產品的價值,創造真正的外銷明星產業。尤其不能把外銷工作推給貿易商,我們也必須認真思考規劃,選定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強項,掌握目標市場及顧客需求,將各個環節串起來,形成高附加價值的外銷產業鏈,過去洋菇、蘆筍的外銷就是成功的例子。

  負責產業輔導的同仁往往認為「銷售」階段與產業無關,在法令、制度上均如此,因此無法建構完整的產業價值鏈。事實上,一個產品從品種開始,到做出來賣給誰,需要有邏輯地建構產業價值鏈。我們應加強整體區域規劃及各部門參與之配套措施,透過專區之建立及從市場需求、技術移轉、產銷輔導與病蟲害防治等進行產業與人、地、水資源串接,以資源整合投入來擴大綜效,例如:毛豆專區。而試驗改良場所的研究,如果不能技轉應用,就不能算有成果,新「品種」若不能變成「產業」,對農業發展就無助益可言。因此,規格化的產業化輔導需要農政各部門的通力合作,除了產業單位,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以及農金局負責的農業貸款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同仁們必須思考,如果沒有嶄新的觀念,以及回應民眾期待的施政理念,那為什麼要成立農業部?農業部預期於今年成立,產業的作法,要有「開放」與「國際化」的思維,期許我們與國際上先進國家平起平坐;小的產業要有特色,大的產業要講究效率。各位都是農業施政規劃推動的中堅分子,請每位同仁都要想想,面對加入 TPP 自由化,快則 2014 年,慢則 2020 年,我們準備好了沒?未來大家要將臺灣農業帶至何處?改變自己是不容易的事,試著檢視現在做的 10 件事,要有一半與以前不同,改變就是一個機會,大家願意改變,臺灣農業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01-20:6,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