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1月(第259期)
農業施政新年新展望-落實推動自由貿易協定
國際處 許桂森
壹 . 前言
受到世界貿易組織( WTO )多邊談判停滯的影響,國際經濟朝區域整合,並向高度自由化發展。截至 2013 年 9 月底止,全球已有 381 項自由貿易協定( FTA )及經濟合作協定( ECA )生效實施,其中「跨太平洋夥伴協議」( TPP )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RCEP )談判正積極進行中,而美歐、中日韓等 FTA 也已展開協商,顯見區域經貿整合已成為國際趨勢。
我國經濟發展高度仰賴貿易,積極參與區域經貿整合及洽簽 FTA/ECA 是國家重要政策;然而,受到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我國在這方面仍落後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主要競爭對手。我國目前生效實施中的 FTA ,僅包括與中南美洲 5 個友邦的 4 項 FTA 、與中國大陸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 ,目前正進行貨品貿易協議及爭端解決協議之後續協商),以及臺紐經濟合作協定( ANZTEC )等,另與新加坡簽署之臺星經濟夥伴協定( ASTEP )則尚待立法院審議,相較於韓國而言(已簽署 FTA 計 10 項、談判中則有 11 項),實有極大差距。
此外,在區域經貿整合方面, 2012 年 TPP 的 12 個成員國占全球 GDP 達 39% 、占我國貿易額 40% ,而 RCEP 共 16 個成員國占全球 GDP 約 30% 、占我國貿易額則高達 57% ,可見參與 TPP 及 RCEP 對我經貿發展的重要性,政府已將積極參與區域經貿整合及推動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 FTA/ECA 列為施政重點。為配合國家整體政策,農委會以加入 TPP 全面自由化為目標,蒐集研析 TPP 成員國與我雙邊農產貿易現況及待決議題,研擬推動加入 TPP 的協商過程中,農業可能遭遇問題之各項解決方案;此外,本會並評估加入 TPP 對我農業總體及個別產業之影響,以及臺灣優質農產品外銷的契機,擬定農業總體因應對策,作為各產業因應對策細部規劃之基礎,期能透過各項積極因應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降低對產業之衝擊,並開創新經營模式與新市場,為我國參與區域經貿整合及簽署 FTA/ECA 營造有利條件。
貳 . 推動自由貿易協定 對我國農業之影響 與契機
由於我國屬小農經營形態,生產成本較高,生產條件相對於美國、澳洲、越南等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家較為不利,倘加入 TPP 、 RCEP 等區域經貿整合或洽簽 FTA/ECA ,屆時全面取消或大幅調降農產品關稅,將對國內部分農產業造成衝擊;然而,除負面影響外,經貿自由化對我農產品外銷亦有正面效益。
一 . 正面效益
(一)可享協定簽署國之優惠關稅,有助於拓展國外市場:由於各國競相洽簽 FTA ,對我農產品海外市場競爭力造成影響,例如我國毛豆及香蕉外銷至日本市場之關稅即較泰國及菲律賓高;在加入區域經貿整合或簽署 FTA/ECA 後,我國農產品即可享受協定成員國提供之優惠零關稅,將有助於提升我優質農產品外銷(如蝴蝶蘭、火鶴花、文心蘭及馬拉巴栗外銷墨西哥與加拿大,或擴展汶萊、澳洲及紐西蘭等花卉新興市場等)。
(二)可進口成本較低原料,有利發展農產加工業:我國在加入區域經貿整合或簽署 FTA/ECA 後取消農產原料進口關稅,業者進口國外原料的成本因而降低,有利我農產加工業發展。以茶葉為例,將有助於業者取得低廉之大宗茶如紅茶、綠茶等原料,透過國內優質產製加工技術,再拼配國內特殊茶類,形成出口茶產品之特殊性,有助於搶占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之茶葉市場。
二 . 負面影響
(一)進口產品將增加並替代部分國產農產品:我國仍有部分農產品採關稅配額( TRQ ),由於美國、加拿大、澳洲及越南等 TPP 成員分別為肉類、乳品或稻米出口大國,產品極具競爭力,我國加入 TPP 後取消關稅配額及大幅降稅,將使得進口產品替代部分國產品,對部分農產業造成衝擊。
(二)農業產值減少及糧食自給率下降:臺灣屬小農經營形態的農業,生產成本較高,較不具國際競爭力;隨著自由化削減關稅等邊境措施,將導致國外產品進口增加,直接衝擊國產農產品銷售及農民所得。部分未完全被國外產品取代者,亦容易因國外廉價產品進口,必須降價因應,因而影響農民收益。由於農民所得減少,降低從農意願,農業產值可能減少,而糧食自給率也將因進口產品增加而下降。
參 . 農業整體 戰略 思維:從「生產型農業」轉型為「新價值鏈農業」
臺灣農業以小農經營型態為主,面對經貿高度自由化趨勢,不能只重視防禦性措施,更應加強創新加值與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動新價值鏈農業,提升臺灣農業之國際競爭力,整體戰略思維包括:
一 . 臺灣農業須兼顧產業發展與永續經營,以創新加值擴大原保守防禦為主的策略布局,建立臺灣農業國際品牌,開拓新商機,推動國內農業與國際接軌。
二 . 以價值鏈觀念擴展農業產業鏈結,結合雲端、環控科技與文創產業等跨域合作,開發新經營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優化,發展「大而優、小而美」農產業。
三 . 維護農民權益,輔導年輕人成為新世代農業經營者,提升農業經營、人、地、水資源之效率,促進農村活化,並強化農業多功能價值。
肆 . 農業總體因應對策
本會依循「黃金十年 — 樂活農業」推動目標與策略,建構新價值鏈農業,以因應經貿自由化之挑戰與契機。總體對策包括:
一 . 發展大而優的競爭型產業,擴大經營規模與市場
(一)在智財權布局、新商業模式下,運用農業雲端整合服務、環控等科技,輔導建立品牌與強化國際行銷。
(二)建立農業產業聚落專區,推動農業加值,吸引產業投資,運用進口或國內契作農產原料,結合國內關鍵產製技術加值後外銷。
二 . 開創小而美的特色型產業,促使在地產業優化與加值
(一)結合產地特色、文創、美學及觀光休閒,推動傳統農業優化,開創精緻產業的高端市場、創意加值的文創市場。
(二)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發揮資源整合效益;推動農業與異業合作之創新經營模式,連結餐飲、食品加工、旅遊休憩等二級製造業或三級服務業,開拓新商機。
(三)擴大推廣農產品安全驗證及標章管理制度,鼓勵地產地消,促進國人優先購買在地農產品,讓國人買的安心、食的放心,用實際行動支持臺灣農業。
三 . 調整農業產業及人、地、水結構,提高農業資源效率
(一)推動活化休耕地、小地主大佃農及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提高農業土地與水資源運用效率,擴大經營規模。
(二)建置農友智慧卡,整合肥料補貼等各項農業資訊,強化精準管理,合理資源運用。
(三)因應農業多元發展需求,以延伸農業價值鏈合理調整農地之利用與管理,加強維護生產環境優良之農地,兼顧資源投入及產業經濟效益。
(四)培育農業青年人力,專案輔導新進青年農業經營者,鼓勵農學校院學生投入農業,並培育跨領域之農業科技人才,強化技術整合、商品化經營能力。
四 . 彈性漸進檢討調整相關補貼措施及建立配套對策
(一)建立完善農業調查統計及制度規劃,作為精準補貼對象、研訂給付標準之基礎。
(二)參考日、韓實施直接給付取代價格支持措施之經驗,以彈性漸進方式,檢討調整相關補貼措施為符合 WTO 國際規範之綠色措施。
(三)加強防疫檢疫措施,適時公告動植物疫病蟲害疫區,並訂定動植物及其產品輸入檢疫條件,確保我國農畜產業生產環境安全。
(四)研修相關法令,各項法律規定以明確、友善、透明化、人性化的方式呈現,推動法規鬆綁與合理化。
五 . 爭取預算支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進口損害救助等措施
爭取預算挹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辦理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適時啟動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
伍 . 結論
加入 TPP 必須取得所有成員國同意,因此,我國要爭取各成員國支持,必須解決雙邊重要待決議題;另針對部分較缺乏競爭力之產品,也必須及早調整產業結構,強化地產地消,鞏固國產農產品消費市場,以因應國外產品可能大量進口之衝擊。此外,本會也將透過積極作為,推動「傳統生產型農業」轉型為「新價值鏈農業」,藉由加入 TPP 、 RCEP 或與重要貿易夥伴簽署 FTA/ECA 之契機,掌握外銷市場及開發新興市場,加強國際行銷,達到我農產品出口擴張及布局全球的目標。
加入 TPP 、 RCEP 等區域經貿整合或簽署 FTA/ECA ,雖然無可避免將對部分國產農產品造成衝擊,但也是我產業結構轉型與優質產品外銷的契機;本會將積極準備,與相關單位、產業團體及農民團體共同合作,妥善因應各項問題與挑戰,並掌握經貿自由化的契機,確保我農業發展與農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