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1月(第259期)
103年度農業生產目標
企劃處 郭愷珶
壹 . 前言
因應國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持續推動,並考量國際經貿自由化之趨勢,本會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訂定農業年度生產目標作業要點」擬定103年度農業生產目標,以達到穩定農業產銷及價格,提升農民收益等政策目標。農業年度生產目標之訂定係參考國內農業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產地生產與市場需求狀況、農產品價格與農民收益,以及近年進出口數量與國內生產實績,並衡酌未來全球農產品生產、貿易等國際經貿環境之變化趨勢。
生產目標旨在「穩定農產價格,提升農民所得」,著重「價值」提升而非僅「數量」達成,故與生產預測有所不同,且現今為開放經濟時代,產品之消費需求面與供給面(如進口等因素)等市場動態瞬息多變及氣候變遷之影響,實際結果常難以與目標相同,但生產目標仍為產業發展及政府施政的重要指引。
貳 . 103年度農業生產目標總說明
茲將農、林、漁、牧各產業之103年度生產目標及其變動情形,說明如后:
一 . 農作物類
102年受颱風及豪雨所造成之影響,部分農作物生長狀況不如預期,影響各類農作物之全年供給狀況,預期103年生產情形與102年類似。因應國外農產品進口之競爭,推動國內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部分競爭力較低之農產品將持續規劃調減種植面積,而產銷穩定且具市場競爭力之產品,規劃適度增加產量並積極拓展外銷。
103年各類作物之生產目標的增減方面,考量國際糧食危機及確保國內糧食安全之目標,在本會「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之推動下,擬增產進口替代產品(如硬質玉米、青刈玉米、大豆等),103年國內糧食作物、雜糧作物目標產量將增加;茶葉為我國外銷主力產品,因應進口茶品衝擊,配合輔導設立「農商合作集團生產區」及「強化農產品全球市場深耕計畫」等措施,積極拓展內外銷市場及發展各地區之特色茶品;在水果方面,較具有市場競爭力之番荔枝、鳳梨、紅龍果及楊桃等預期都有2%以上之增產,而香蕉、梅則有較大幅度的產量調減;在各花卉品項中,蝴蝶蘭及洋桔梗等因應外銷需求略有增產,而玫瑰因國內需求量減少,持續調減面積,其他花卉維持平穩;蔬菜類胡蘿蔔、青花菜等外銷契作面積增加略有增產,洋蔥因產期集中,持續維持合理規模,其他蔬菜則維持平穩生產。
另針對各主要作物之生產概況及生產目標說明如后(詳表1):
(一)糧食
國內稻米生產之規劃,係以維持供需穩定平衡為目標,並參酌國內消費需求量及進口量,以訂定每年稻米生產目標。103年國內年糙米消費量約為128.6萬公噸,出口數量0.4萬公噸糙米,扣除國內稻米預定進口數量14.47萬公噸糙米,103年國內稻米供給量估計需達114.5萬公噸,以維持產銷平衡。稻米現有庫存已足以彈性因應國際糧食危機,在穩定國內糧食供需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目標下,訂定103年國內稻米生產目標 為 130萬公噸,較102年產量略增1.35%。另訂定103年稻米種植面積估計約26萬公頃,較102年減少3.45%,產值約375億5,878萬元,較102年微增3.35%。為達計畫目標,將輔導轉作種植進口替代、外銷潛力、地區特產等轉(契)作作物增加收益、或種植景觀作物營造地區花海景觀,或種植綠肥作物涵養地力等措施。
國內小麥生產成本偏高,種植面積原受侷限。102年配合「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推廣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措施,結合農業改良場及喜願行,發展契作小麥,倡導友善環境栽培,並由聯華公司設立生產線協助製造麵粉(新高山品牌),供應里仁等有機店,消費者就地取材共識下,訂定103年小麥種植面積2,600公頃,較102年增加8.3%。
(二)雜糧
為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及考量飼料產業發展需求,97年起飼料玉米、牧草及青刈玉米等陸續納入契作獎勵項目。為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及整體國產糧食自給率,102年全面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調整每年休耕給付次數為1次,並考量國產硬質玉米不僅可作為飼料用途,亦可作為食品加工用,修正飼料玉米名稱為硬質玉米,並列為重點推廣之進口替代作物之一,硬質玉米103年生產目標為15,000公頃,較102年增加60.54%。青刈玉米103年生產目標為9,000公頃,總產量增加約50,000公噸,如以乾物量20%計、且以青貯方式處理(含損失)約增加10,000公噸之乾草供應量。
國產甘藷主要供國內鮮食及加工用,以農工契作透過產銷一元化集團產區,集團機械化栽培,以降低生產成本,並輔導農民團體開發多樣化甘藷加工產品,拓展多元銷售通路,訂定103年種植面積9,700公頃,產量223,100公噸,分別較102年增加5.10%及8.66%。落花生為關稅配額管理之敏感性作物,國內種植面積不宜擴增,以維產銷穩定,103年生產面積目標20,400公頃,產量為59,772公噸。
大豆為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推動種植進口替代作物品項,103年將輔導採大面積集團化栽培,提升栽培管理及產銷效率,以現有契作主體及加工業者合作模式擴大辦理,並由臺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協助媒合,開發潛在需求業者加入契作,倍增目標面積為1,500公頃,提供國產非基改大豆約3,000公噸。
(三)特用作物
近年政府積極輔導調整產業結構,並透過相關計畫輔導茶園復耕或新植,加上部分茶類如東方美人茶、紅茶等消費市場需求增加,部分茶區面積增加。惟因進口茶品衝擊、農村勞力及茶園老化等影響,中低海拔及其他較無競爭力之茶區面積趨減,致102年整體種植面積減少。103年茶的生產目標面積14,100公頃,較102年增加6.02%,將配合活化農地政策推動休耕地種植茶、輔導設立「農商合作集團生產區」及「加強農產品全球布局行銷計畫」等措施,強化茶園精緻化管理,加強鼓勵茶園更新與新增,積極拓展內外銷市場。
國產胡麻油新鮮且具特殊香氣受國人喜愛,103年將胡麻列入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推動種植進口替代作物品項,且因國內食安問題頻傳,國產胡麻需求量增加,103年生產目標面積1,600公頃,產量約1,200公噸。
(四)水果
為調整果樹產業結構,本會農糧署進行產業整合, 103 年輔導具行銷通路之業者或農民團體與農民契作,推動集團產區,建立由產到銷的完整供應鏈,以穩定國產水果量質。並透過建立臺灣水果品質基準、輔導建置區域型現代化集貨包裝場、建立優質水果集團產區、推動水果安全健康管理模式等措施,提升國產水果供貨品質形象、穩定產銷,提升臺灣果品之國際競爭力。
103 年各類具外銷潛力果品中,番荔枝、鳳梨、紅龍果及楊桃等列為增產項目;番荔枝、鳳梨由於外銷市場已有效開拓,外銷量穩定成長,番荔枝 103 年種植面積目標 6,000 公頃、外銷量目標 7,000 公噸,分別較 102 年增加 1.69% 、 4.48% ; 103 年鳳梨種植面積目標 10,300 公頃、外銷量目標 4,600 公噸,較 102 年分別增加 0.98% 、 2.22% 。越南紅龍果因番石榴果實蠅問題,自 98 年 3 月起禁止該國紅龍果進口,國產紅龍果品質佳,市場價值高,農民種植意願高並已外銷,惟預期 103 年越南將克服我方蒸熱處理檢疫要求進入臺灣市場,加上近年國內新植果園即將進入量產,預期市場總量增加,為維持產銷穩定並發展外銷市場, 103 年種植目標酌增為 1,300 公頃,產量目標 31,250 公噸,分別較 102 年增加 4.00% 、 14.47% 。楊桃栽培技術日漸提升,因其果實品質優良且外觀奇特,耐冷藏及貯放期長的特性,近年穩定外銷加拿大、美國及中國大陸等地區, 103 年種植面積目標 1,200 公頃,外銷量目標 2,600 公噸,分別較 102 年增加 9.09% 、 1.64% 。
柿子部分栽培技術漸趨成熟,產量及品質穩定,種植面積逐年遞增,惟近三年因生育期間遭逢豪雨、颱風等天然災害,各產區產量減少。 102 年受到氣候影響除產量減少且產期提早結束,農民快速復建回復樹勢, 103 年若氣候平順,單位產量將恢復正常,目標較 102 年增加 18.75% ,總產量較 102 年增加 20.02% 。
芒果、荔枝、香蕉、梅則列為產量目標調減之果品; 102 年芒果、荔枝等因 102 年期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使產量及外銷量大增, 103 年產量及外銷量恢復正常年。芒果 103 年種植面積目標為 16,900 公頃、產量目標 173,250 公噸、外銷量目標 4,800 公噸;荔枝部分調降未管理果園之面積,種植面積目標為 11,400 公頃、產量目標 85,125 公噸。香蕉因 101 年度產地受颱風影響受損, 102 年價格良好,導致農民追種,面積增加, 103 年輔導農民計畫生產及產期調節,種植面積減少為 12,500 公頃,減產 5.39% ;梅則持續鼓勵縮減不具競爭力粗放竿採梅園, 103 年種植面積調減為 4,050 公頃,產量減少 4.36% ,並持續輔導轉型精緻手採梅園提高品質及穩定竿採梅產銷並發展高附加價值梅產品。
其他果品如番石榴、棗、蓮霧、柑桔類等果品因國內產銷趨近平衡,生產面積調整幅度不大,持續發展栽培管理技術以改善品質,並逐步拓展外銷,以擴大市場需求,增進農民收益。
(五)花卉
花卉為我國重要外銷農產品之一,受全球及國內經濟影響花卉消費, 103 年花卉種植面積目標較 102 年持平,整體產量增加 3.76% 。外銷切花除除洋桔梗因花色、花型豐富等優點,日本需求穩定, 103 年種植面積目標 140 公頃,總產量目標 3,738 千打,分別較 102 年增加 3.70% 、 3.69% 。另唐菖蒲、玫瑰因國內需求量減少, 103 年種植面積目標分別調減唐菖蒲 2.44% 、玫瑰 9.52% 。
蘭花類為我國花卉重點品項,尤以蝴蝶蘭及文心蘭為主力產品,其產業規模及關鍵技術已具基礎,未來仍持續重點研發及生產輔導,目標提高育成率及品質、強化能源使用效率、有效調整供應結構及外銷供應方式,並配合設置產銷集團產區,輔導區內設施(備)之改善及升級,導入高效節能等科研成果等,提升蘭花經營及生產效率,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102 年國內蘭花(含文心蘭及蝴蝶蘭)種植面積目標 980 公頃,年產值逾 60 億元,為各類農產品之冠,蝴蝶蘭 103 年種植面積目標較 102 年增加 3.45% ,產量估計可增加 5.73% ,另出口量微增 1.02% 。
(六)蔬菜
胡蘿蔔、毛豆及結球萵苣為具有外銷潛力之產品, 103 年輔導重點著重推動集團契作及安全用藥管理,以穩定外銷。其中胡蘿蔔因國內外價揚,農民種植意願增加,且外銷需求旺盛, 103 年種植面積目標 2,700 公頃,產量目標 113,400 公噸,皆較 102 年增加 3.85% ;另毛豆、結球萵苣受限於日幣貶值等因素,種植目標毛豆維持 9,500 公頃及結球萵苣調減為 700 公頃( -1.41% )。
甘藍、結球白菜及花椰菜(不含青花菜)等大宗蔬菜,業已訂定大宗蔬菜種植登記及供苗量預警制度,請各縣市政府配合控管合理種植面積,宣導農民減少種植,加強宣導產銷調節,以維產銷平衡。為使青花菜成為夏季進口替代作物,近年來引進優良品種,栽培技術進步,品質大幅提升,國內價格提高,因此,規劃 103 年種植面積目標 1,400 公頃,產量目標 30,800 公噸,較 102 年增加 100 公頃( 7.69% ),預期可替代進口數量 2,000 公噸。
其他重要蔬菜如洋蔥生產不敷國內全年消費需求,惟因應臺紐洽簽經濟貿易協定,面對該國主力出口洋蔥,規劃 103 年種植面積 1,000 公頃,較 102 年減少 130 公頃( -11.50% ),藉以穩定產銷。
二 . 林產類
臺灣地理環境特殊,伐木生產受限,自 79 年行政院公布「臺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全面禁伐天然林,並限制每年伐木數量以不超過 20 萬立方公尺為原則。惟國內近 10 年平均之木材年需求量約 650 萬立方公尺, 99% 以上仰賴進口,為提高國產木材自給率,本會林務局於國有林班地之「林木經營區」,進行人工林疏伐作業,促進森林健康,逐步增加國產木材之供應數量,並輔導組成木竹業產銷合作社,及研發木竹材創新利用技術,並就木質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木構建築利用等技術,進行研發、推廣與輔導,期增加國產木材使用量。預計 103 年度可增加國產木材生產量,較 102 年度增加約 5% ,產值增加約 5% 。
全球竹業相關年產值近 50 億美元,已形成國際竹藤網絡中心( INBAR )有 32 個會員國之產業整合,竹材相關產業發展已受國際重視。惟國產竹材生產數量自 100 年降為 188.1 萬支, 101 年降為 174.2 萬支,與進口(較低價)竹材數量互成消長。為提升第一級產業(原料生產)產能,本會林務局將持續輔導成立林業生產合作社、建構國產木竹材產地證明制度、開發創新竹材利用技術,並將輔導上游傳統零散供應原料方式,轉型為專業備料場模式,以客製化之原料規格,提高品質,降低成本,達到竹材全材利用零廢棄目標。預計 103 年度可增加竹材需求量,較 102 年度增加竹材砍伐量約 5% ,產值增加約 5.84% 。
三 . 漁產類
遠洋漁業因鮪延繩釣及魷釣漁業漁獲量預期增加, 103 年生產目標較 102 年估計實績小幅提升 2.09% 。沿近海漁業受到鯖鰺捕獲量降低與禁漁期等因素影響, 103 年生產目標較 102 年估計實績小幅減少 2.60% 。養殖漁業因文蛤災損尚未回復以及吳郭魚和鱸魚放養量減少等因素, 103 年生產目標較 102 年估計實績小幅調減 4.58% 。
針對各類漁業生產概況及目標概況說明如下(詳表3):
(一)遠洋漁業
103 年遠洋漁業生產量因鮪延繩釣及魷釣漁業漁獲量預期增加,而其他遠洋漁業漁獲量預估小跌或持平情況下, 103 年目標產量設定較 102 年估計實績小幅提升 2.09% 。 102 年鮪延繩釣漁業各洋區普遍漁獲狀況不佳,作業船數及天數亦較少,加上油價偏高及日本魚價與日幣匯率不利銷售等因素,估計 102 年漁獲量減少,惟自 102 年 8 月份開始漁獲狀況漸有改善, 103 年生產目標產量為 210,000 公噸,較 102 年增加 8.81% ; 102 年魷魚釣獲狀況良好,預期持續至 103 年,雖有美洲大赤魷作業船數減少因素, 103 年生產目標產量仍預估為 120,000 公噸,較 102 年增加 7.14% 。
(二)近海及沿岸漁業
近海漁業漁船數量變動不大,惟氣候等相關因素導致鯖鰺漁船捕獲量下降,又 102 年起每年 6 月東北海區有 1 個月鯖鰺禁漁期,致使 103 年整體生產目標 122,400 公噸,將較 102 年小幅調降 2.97% 。其中自 102 年起鯖鰺圍網已陸續轉型為扒網, 103 年已無鯖鰺圍網漁獲量;扒網漁業則因 1 個月鯖鰺禁漁期, 103 年生產目標產量 63,000 公噸,較 102 年減少 5.97% 。另因沿岸漁業作業漁船數量變動不大, 103 年生產目標總產量 32,800 公噸,較 102 年略減 1.20% 。
(三)養殖漁業
101 年受損於豪雨及颱風影響之牡蠣養殖戶已陸續復養,且其他養殖魚類無重大災損,預期 103 年海面養殖總產量將達 36,800 公噸,較 102 年增加 7.29% ,其中海鱺預期增加 25.00% ,牡犡預期增加 6.67% 。養殖文蛤受 102 年風災影響, 103 年產量無法及時回復,另有吳郭魚和鱸魚放養量減少等因素, 103 年內陸養殖生產目標產量預期為 298,500 公噸,較 102 年減少 5.87% ,其中吳郭魚預期減少 15.00% ,鱸魚預期減少 23.33% 。
102 年養殖石斑魚量多價跌,將影響漁民放養意願, 103 年石斑魚目標產量 23,200 公噸,較 102 年減少 3.33% 。由於鰻魚 102 年入池量仍低,預期 103 年目標產量 1,100 公噸,較 102 年減少 21.43% 。觀賞魚具有低耗水量、高單位面積產量值,且具世界性消費市場等特性,為重點輔導產業,國內外市場均有發展潛力,惟觀賞魚非屬民生必需品,受全球經濟景氣影響大。目前國內業者朝小型觀賞水族發展(如觀賞蝦),觀賞魚產業已列為自由經濟示範區重點項目, 103 年目標產量 5,800 萬尾,較 102 年增加 9.43% 。其他養殖產品,虱目魚、長腳大蝦、文蛤及蜆預期持平,烏魚產量增加 7.14% ,白蝦產量增加 4.35% 。
四 . 畜產類
103 年將持續推動高效與生物安全畜禽生產系統,輔導業者導入企業化經營模式,提升生產及經營效率,以促進畜禽產業升級,並推動產業策略聯盟與統合經營制度。建立產地標章,推動地產地消,以維持國產畜禽產品之自給率,減少進口產品之影響,並推動冷凍、冷藏肉品標示,以加強區隔進口及國產畜禽產品之市場及通路,並擴大推動國產認驗證制度,提高民眾消費意願。
建構消費導向加值型畜禽產銷供應鏈(如調製豬肉產品、調製禽肉產品、鴨蛋加工產品、鹿茸加工加值鏈),開發分切加工業務通路及小包裝加工即時調理產品,建立精緻及特色化畜禽產品品牌與行銷,提高國產畜禽產品消費形象及附加價值。並透過自由經濟示範區,建構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之供應體系,配合進駐業者自主管理之品保制度及本會相關驗證制度,以強化畜禽調製加工產品之外銷能力。
各類畜產生產概況及目標概況說明如下(詳表 4 ):
(一)家畜類
豬隻 102 年在養量較 101 年同期減少 23.7 萬頭(約 3.84% ),因育成率普遍提升,市場供需尚稱平穩,毛豬拍賣平均價格較去年同期提高 3.56% ,惟因貿易自由化、素食風氣漸盛肉品需求減少及環保等議題,均對養豬產業造成衝擊。蒐集與研析國內外產銷資訊,適時發布預警,並提供相關業者據以調整產銷, 103 年目標屠宰 850 萬頭,較 102 年減少 1.67% 。
國產羊肉為自由開放進口品項,國產羊肉市場自給率約為 9 至 12% ,又進口羊價僅為國產羊價四分之一,惟國產羊肉專賣店家正逐步發展及觀光地區羊肉爐生意亦尚屬活絡,肉羊生產成本預估因飼料原料高價盤整仍呈偏高,肉羊價格則由於頭數下降、市場需求略增及反應生產成本而維持高檔,為考量產銷供需平穩及經營成本效益, 103 年目標屠宰 98,000 頭,較 102 年增加 3.2% 。為推廣國產羊肉及區隔進口羊肉,輔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積極推動國產羊肉專賣店認證制度,以及加強於消費淡季辦理推廣促銷活動與推動國產羊肉料理包等加工產品,以提高國產羊肉消費量,並穩定國產羊肉價格及產值。
國產牛肉因國人消費習慣的變遷,傳統生鮮牛肉販售方式因國人消費習慣改變而逐漸式微,現代化展售方式開始增加,在此產銷轉型之際,國產牛肉自給率持平維持 7% 上下,自 101 年起逐步導入國產牛肉生產追溯制度,期能有效與進口牛肉進行市場區隔, 103 年目標屠宰 23,500 頭,較 102 年增加 1.7% 。未來將改善肉牛畜牧場飼養環境,加強辦理肉牛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相關教育訓練,建立國產生鮮牛肉分切規格及標準作業,積極持續推動國產牛肉生產追溯制度及產銷履歷與 CAS 牛肉的驗證,並賡續辦理推廣行銷國產牛肉及產銷現代化等工作,以區隔國內外產品市場。
牛乳部分,自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鮮乳消費量大幅成長,且因鮮乳茶飲或咖啡飲品的企業通路激增引動對鮮乳的需求,在夏季消費旺季時也出現短期缺乳現象。目前乳廠已放寬與酪農契約乳量的限制,鼓勵其增產,雖在養頭數增加,惟產乳量仍受氣候異常及天候變化影響, 103 年度牛乳總生產目標為 365,000 公噸,較 102 年增加 1.4% 。未來將輔導乳牛產業辦理結構調整,鼓勵酪農落實牛乳生產目標,以充分供應國內市場需求量。同時,賡續強化國產鮮乳標章,國產乳品宣導及開發多元化乳品,以增加市場消費量。
國內羊乳市場自給率達 73% ,本會輔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辦理之 GGM 鮮羊乳標章驗證制度,驗證廠商收購生羊乳約占國內羊乳工廠生乳收購量 95% 以上,預期羊乳工廠使用生羊乳量,以及國產鮮羊乳之消費量將微幅成長,惟飼養成本預估仍呈偏高, 103 年羊乳生產目標 17,400 公噸,較 102 年增加 2.4% 。價格方面,因具指標性之乳品工廠收購價穩定,預期變動幅度不大。
(二)家禽類
國產白肉雞考量國際飼料穀物、石油價格仍震盪不穩、進口雞肉對國產雞肉之影響等因素,基於前述衡酌因素及產業自主統合經營及推動總量管理及計畫生產之情況下, 103 年目標產量 1.93 億隻,以達供需平衡及穩定價格目標。另 101 年 3 月國內爆發高病原禽流感疫情,造成土雞消費鈍化及產量減少,為維持產銷穩定, 103 年土雞目標產量 1.1 億隻,較 102 年略增 0.18% 。
國內鴨肉的銷售通路以國內市場為主,少量出口,另 102 年肉鴨產量較 101 年略為增加,價格亦能維持平穩, 103 年肉鴨目標產量為 3,000 萬隻,較 102 年增加 3.45% 。持續建立國內外肉鴨產銷資料庫,並進行研判分析與適時發布預警,提供業者據以調整產銷,並協助養鴨業導入新式生產系統,落實生物安全工作,促進產業永續經營。
為穩定雞蛋供需及價格,本會推動雞蛋產業總量管理措施, 102 年度雞蛋產銷整體趨穩定, 103 年目標產量 64.5 億枚,較 102 年減少 3.3% 。為強化蛋雞場生物安全及雞蛋產銷現代化,推動雞蛋運輸使用一次性紙盤(箱)包材,以漸進推動紙盤蛋示範推廣工作。鴨蛋無進口產品之壓力,故鴨蛋產銷仍以國內市場為主,加工鴨蛋出口持續穩定成長,整體國內鴨蛋需求量增加, 103 年鴨蛋目標產量為 4.8 億枚。
參 . 綜合分析及結語
依 103 年度農業生產目標估算農業部門整體產值變動率,如以固定年( 100 年)價格加權計算總產值, 103 年較 102 年農業實質成長率為 0.11% ,其中農、林、漁、牧各產業分別為 1.19% 、 2.15% 、 -1.15% 及 -0.43% 。林產類成長幅度較大,主要增產項目為木材、竹;農作物類主要增產項目為雜糧;漁產類增產項目為遠洋漁業、海面養殖;畜產主要增產項目為肉鴨、肉羊、白肉雞及羊乳。若以各年名目價格估算, 103 年農業名目總產值較 102 年增加 1.77% ,其中農、林、漁、牧各產業變動率分別為 0.93% 、 2.17% 、 3.52% 及 1.85% ,漁業以遠洋漁業、內陸養殖產值較佳;畜牧產業以白肉雞、豬、肉羊及鴨蛋較佳;農作物產業以特用作物、雜糧較佳。另 103 年度農林漁牧各產業占農業總產值之比例分別為 43.57% 、 0.04% 、 23.45% 及 32.94% ,相較於 102 年漁產所占比例提高,農作物及畜產則是降低。
因應國際農產貿易自由化及區域經濟整合之趨勢,發揮臺灣農業的科技優勢與地理條件,期我國農產品能以優質、安全的特色提升競爭力,穩定國內市場占有率,並擴大外銷市場。未來對於不具市場競爭力之農產品,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措施,而產銷穩定、具有市場競爭力之國產農產品則輔導擴大經營規模,並配合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推動,發展可與國外競爭產品區隔之獨有特色,期能拓展我優質農產品之國內外消費市場,提高農民收益,進而吸引年輕人才投入農業。同時,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政策,創造農產品商機與附加價值,建構新價值鏈農業,引領臺灣農業持續創新、形塑活力樂活農業。
表3 漁產類103年生產目標及其變動情形
項目 |
單位 |
102 年估計實績( A ) |
103 年 生產目標( B ) |
變動率( % ) ( B-A ) /A*100% |
|
---|---|---|---|---|---|
( 一 ) |
遠洋漁業 |
||||
1-1 |
單船拖網 |
公噸 |
36,000 |
36,000 |
0.00 |
1-2 |
鰹鮪圍網 |
公噸 |
203,000 |
195,000 |
-3.94 |
1-3 |
鮪延繩釣 |
公噸 |
193,000 |
210,000 |
8.81 |
1-4 |
魷釣 |
公噸 |
112,000 |
120,000 |
7.14 |
1-5 |
秋刀魚火誘網 |
公噸 |
182,000 |
180,000 |
-1.10 |
1-6 |
其他遠洋漁業 |
公噸 |
6,200 |
6,500 |
4.84 |
合計 |
公噸 |
732,200 |
747,500 |
2.09 |
|
( 二 ) |
近海漁業 |
||||
2-1 |
巾著網 |
公噸 |
100 |
100 |
0.00 |
2-2 |
鯖鰺圍網 |
公噸 |
48 |
0 |
-100.00 |
2-3 |
火誘網 |
公噸 |
1,400 |
1,400 |
0.00 |
2-4 |
中小型拖網 |
公噸 |
30,000 |
30,000 |
0.00 |
2-5 |
刺網 |
公噸 |
5,000 |
5,000 |
0.00 |
2-6 |
鮪延繩釣 |
公噸 |
14,600 |
14,800 |
1.37 |
2-7 |
鯛及雜魚延繩釣 |
公噸 |
3,000 |
3,100 |
3.33 |
2-8 |
一支釣 |
公噸 |
2,000 |
2,000 |
0.00 |
2-9 |
扒網漁業 |
公噸 |
67,000 |
63,000 |
-5.97 |
2-10 |
其他近海漁業 |
公噸 |
3,000 |
3,000 |
0.00 |
合計 |
公噸 |
126,148 |
122,400 |
-2.97 |
|
( 三 ) |
沿岸漁業 |
||||
3-1 |
定置網 |
公噸 |
10,500 |
10,000 |
-4.76 |
3-2 |
火誘網 |
公噸 |
5,000 |
5,000 |
0.00 |
3-3 |
刺網 |
公噸 |
8,000 |
8,000 |
0.00 |
3-4 |
其他網 |
公噸 |
1,300 |
1,300 |
0.00 |
3-5 |
一支釣 |
公噸 |
1,600 |
1,700 |
6.25 |
3-6 |
延繩釣 |
公噸 |
1,200 |
1,200 |
0.00 |
3-7 |
其他沿岸漁業 |
公噸 |
5,600 |
5,600 |
0.00 |
合計 |
公噸 |
33,200 |
32,800 |
-1.20 |
|
( 四 ) |
海面養殖 |
||||
4-1 |
海鱺 |
公噸 |
2,000 |
2,500 |
25.00 |
4-2 |
牡蠣 |
公噸 |
30,000 |
32,000 |
6.67 |
4-3 |
其它 |
公噸 |
2,300 |
2,300 |
0.00 |
合計 |
公噸 |
34,300 |
36,800 |
7.29 |
|
( 五 ) |
內陸養殖 |
||||
5-1 |
吳郭魚 |
公噸 |
80,000 |
68,000 |
-15.00 |
5-2 |
鰻魚 |
公噸 |
1,400 |
2,000 |
42.86 |
5-3 |
鱸魚 |
公噸 |
30,000 |
23,000 |
-23.33 |
5-4 |
虱目魚 |
公噸 |
70,000 |
70,000 |
0.00 |
5-5 |
鱠(石斑魚) |
公噸 |
24,000 |
23,200 |
-3.33 |
5-6 |
烏魚 |
公噸 |
1,400 |
1,500 |
7.14 |
5-7 |
觀賞魚 |
千尾 |
53,000 |
58,000 |
9.43 |
5-8 |
長腳大蝦 |
公噸 |
6,800 |
6,800 |
0.00 |
5-9 |
白蝦 |
公噸 |
11,500 |
12,000 |
4.35 |
5-10 |
文蛤 |
公噸 |
57,000 |
57,000 |
0.00 |
5-11 |
蜆 |
公噸 |
14,000 |
14,000 |
0.00 |
5-12 |
其它 |
公噸 |
21,000 |
21,000 |
0.00 |
合計 |
公噸 |
317,100 |
298,500 |
-5.87 |
|
( 六 ) |
內陸漁撈 |
公噸 |
40 |
50 |
25.00 |
總計 |
公噸 |
1,242,988 |
1,238,050 |
-0.40 |
註:觀賞魚產量以千尾計數,不列入內陸養殖合計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