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科技產業加值策略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張榮輝

壹、前言

  我國農業科技已累積深厚的研究基礎,並有卓越的研發成果,惟就產業化發展而言,仍侷限於生產型產業,以生產、銷售初級農產品為主,而未擴大科技成果的價值,故面臨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的可能衝擊,解決之道在於調整策略思維,積極因應,以促使臺灣農產業從生產型農業擴大為加值型農業,換言之,應加強推動產業導向之整合型農業科技研發,加速研發成果的商品化與產業化,以達到農業升級之目標。

  行政院於 99 年召集 前瞻農業產業科技策略會議(Strategy Review Board ,簡稱 SRB 會議),決議之一即「為有效推動農企業的發展,建議應將現有的輔導體系做一整合,設立專責的產業化輔導機構」。緣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乃於 103 年 1 月 1 日設立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簡稱農科院),做為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化」及「新創事業發展平台」的當責組織。在籌備期間,農委會科技處自 100 年 10 月起啟動「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推動」計畫,將推動新事業(新創公司)發展列為農業科技產業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近年來外食人口不斷增加,因此日常飲食的供應,也逐漸朝向中央廚房的營運模式,連帶的對農產品的需求亦有逐漸由家庭走向企業發展的趨勢。然而企業對農產品的需求規格及交易方式,除和傳統家庭一般地重視品質、價格和日益受關切的衛生安全外,尚包括:企業品牌的塑造與維護、營收獲利能否支撐企業永續經營、經營風險是否能夠管控等因子,另並衍生對農產品其他規格的需求,諸如:品質均一度、數量承諾、交期承諾及價格承諾等,而這些非為傳統小農經營所能承擔。故為弭平該等需求的缺口,生產方也有必要採行企業化經營的模式,以為因應,此亦是推動農業新事業發展的緣由。又由於國內市場規模有限,土地等天然資源亦相對不足,因此亦可考慮推動技術之境外實施,期在不影響國家安全、不會對國內農產業造成不良影響,及不違背政府所簽訂之國際合約的前提下,將國內農業相關的技術、產品甚至服務進行全球布局,以擴大臺灣農產業的價值鏈。

貳、目標與策略

  農業科技產業加值策略是農委會所推動之「雄才大略-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的八大策略之一,其主要目標即在「促進農業新事業發展」及「協助農業全球化布局」。為達到上述目標,農科院採取四項策略積極推動,包括:商品化事業化與技術境外實施運作機制之建立、農業科技之整合、商品化事業化之評估及媒合促案,以利將農業科技轉化為新創事業。農業科技產業加值的目標與策略,如圖 1 所示。

  透過商品化事業化及技術境外實施運作機制建立的過程,可將技術轉化為一個新事業的相關流程、工具及經驗法則等,俾有系統的加以研析、發展及進一步文件化,做為往後發展新事業案件時的指導原則。在這些運作機制的基礎之上,可重複篩選特定技術套組,進行農業科技整合、商品化事業化評估及媒合促案等系列加值活動,建構完整的農業科技研發成果商品化事業化專業服務平台,促進農業新事業的發展。同時可透過營運模式的規劃,將農民與新事業有效連結,創造互利共生、共存共榮的合作關係,使農業科技研發成果之產業化及社會效益發揮到最大。

參、具體措施

  為推動新事業發展,農科院已建構出一套完整的商品化事業化服務流程(如圖 2),整個主流程由三個次流程聯結而成,分別為「案源開發」、「案件評估」及「新事業促成」,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案源開發

  重點工作包括:(一)技術成果之蒐尋:可以主動挖掘、學研自主提案、專利分析、產業提出需求等方式,蒐尋可能進一步產業化的研發成果;(二)構想諮詢會議之召集,於事業化構想(提案)初次形成,但尚未進行初步市場調查分析前,即召集相關窗口及研究人員,適時引入「研究人員的經驗」,做為共同評估該提案是否具有成為案源之可能性;同時,提供技術範圍、最佳研發人員組合及合作模式等建議;(三)啟動會議之召集:邀請技術研發機關的聯繫窗口及研發人員進行技術的初步整合(含技術範圍與題目之選定)、事業化構想說明及合作模式溝通等,期使案件在發展初期即能廣納各方意見,並凝具共識;(四)案源洽商:掌握案件的發展方向,可透過案源開發人員現場訪視等方式,進一步將技術的相關特性具象化、文件化,做為下一個步驟的發展基礎;(五)技術評核表發展與校準:目標係為促成新事業發展,然一個企業的營運非單一技術足以支撐,故有必要整合相關技術使之成為完整商品或系統的概念。另技術評核表的發展 必須 加入商業意識(Business Sense),方可將案件從單純技術的觀點轉化為事業發展的觀點,技術評核表可視為對案件的初步評估,也是 技術開發階段的重要過程與產出(Output);(六)提案會議之召開:完成技術評核表的發展後,將召集提案會議。讓參與的聯繫窗口及研究人員瞭解案件發展的狀態,亦蒐集各方意見及看法,做為是否進行調整及提案的參考依據。另針對具高複雜度(跨機構)技術整合之案源,將視實際需要安排研究人員進行第一階段現地查核,確認套裝技術整合之可行性。

  案源開發將配合農委會政策,以該會規劃之十大重點發展科技產業(如圖 3)為主要發展方向,技術來源則以農委會所屬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學術研究單位及財團法人研究單位之研發成果為技術之主要來源。

二、案件評估

  重點工作包括:(一)評選會議:組織事業主管機關、學術研究單位、創投公司等之專家進行案件評選會議,融入不同領域專家意見,降低因思慮不夠周延,率爾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商品化事業化評估,最終卻無法順利完成事業化的機率;(二)商品化事業化評估:從 產業趨勢與市場分析、專利分析與組合、技術評估、商品化時程規劃及財務評估等 5 大面向,進行商品化事業化評估,再彙整完成商品化事業化評估報告(Business Plan);(三)共識會議之召集:商品化事業化評估報告完成後將召集共識會議,讓參與之各方瞭解評估報告的全貌,凝聚共識,以便進行各自內部必要的程序;(四)現地查核會議:組織事業主管機關、學術研究單位、創投公司等之專家進行現地查核(Due Diligence)會議,以確保評估報告與現況相符。

  由於商品化事業化評估報告的執行將耗費大量的時間及資源,亦是機構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評估的必要文件,對於技術套組最後能否順利發展為一個新事業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商品化事業化評估報告在整個新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

三、新事業促成

  重點工作包括:(一)研發成果運用提案服務:在技術研發機構將案件提報至農委會智慧財產審議會(簡稱智審會)審查的過程中,農科院將提供必要的服務,如提供商品化事業化評估報告,協助完成技術境外實施自評表等;(二)商機發表會的舉辦:透過公開發表的方式,以利有投入意願之農民、農民團體、企業,創投等具有公平的參與瞭解所發表事業機會;(三)媒合促案服務的提供:協助技術方與投資方,順利發展可長可遠的合作關係;(四)議約/簽約之協助;(五)後續事業育成服務之提供。

  完成商品化事業化評估報告的案件,如在事業化發展的過程中牽涉到國有技術之移轉及/或技術境外實施,則依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之規定,必須提報智審會審查通過,才可進行後續技術移轉及技術境外實施的程序,另為符合公平、公開及效率原則,因此舉辦商機發表會,以徵求業者承接。當完成評估報告的案件,出現有意願共同發展新事業的投資方,則農科院就會提供媒合促案的服務,扮演公正客觀第三者角色,居間協調、促成合作,亦會提供最後的議/簽約及事業育成等相關服務。

肆、成功案例

  農業科技產業加值策略的構想自 100 年 10 月推動以來,在已完成的 18 案商品化事業化營運規劃評估報告中,截至 103 年 7 月 31 日止具發展潛力且進入實質促案的共 11 案,其中 2 案優質海鱺種苗生產與海鱺人工飼料技術、豬霍亂沙門氏菌與黴漿菌載體疫苗技術,已完成技轉簽約,前者技轉廠商正準備籌建中間育成場。另 石斑魚病毒疫苗整合技術案,技轉廠商已正式申請進駐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刻正建廠中 ,預定投入 4,000 萬元建廠;農藥殘留快速檢驗技術套組案之技轉廠商已申請進駐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創新育成中心,初期投入資金預計 4,300 萬元。前述 4 案為已促案成功的案例,合計促成資金投入 1 億元、投資建廠 9,540 萬元、技轉金額 1,930 萬元、創造就業人數約 32 人,預估未來 4 年可創造營收 5.51 億元(如附表)。

  另尚有 7 案進行媒合促案中,依商品化事業化評估報告潛在投資金額約 12.23 億元,未來 5 年可創造產值約 62.3 億元,增加就業人數 320 人。

伍、未來展望

  科技是農業進步及發展的原動力,為協助以往小農生產導向的農業,走向創新應用擴大加值導向之農企業經營模式,我國農業科技研發亦應轉型朝向跨領域整合型的方式。然而結構調整,通常牽涉到理念、策略、方法、組織及資源,非一蹴可及,欲將傳統農業技術之應用從輔導農民為主軸的做法,調整為新事業發展的方向,絕非易事。農業科技產業加值策略的推動,專注於農業新事業的發展已有 2 年半的經驗,亦累積 20 餘案的實務操作經驗,其間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學研機構等亦對新事業發展,由陌生、觀望而逐漸瞭解。未來將藉由典範成功案例及透過典範複製的方式,強化各研究機構的合作,並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眼光,相信在各方的關注之下,產生的動能應可引導臺灣農業產業朝創新應用導向之農企業經營模式發展,對臺灣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將會是一個值得高度期待的新藍海。

圖 1 農業科技產業加值策略之目標與策略

圖 1 農業科技產業加值策略之目標與策略

圖 2 商品化事業化流程

圖 2 商品化事業化流程

圖 3 農委會規劃之十大重點發展科技產業

圖 3 農委會規劃之十大重點發展科技產業

附表 成功案例效益分析

附表 成功案例效益分析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08-20: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