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8月(第266期)
認真服務,深耕在地-仁德區農會
企劃處 徐宏明
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 陳佩誼
臺南市仁德區,一個工業比農業發達的區域,鄰近都市中心的地理位置,讓許多地主對手上持有的農地多了一絲「期待」,巴望著土地價值上漲可以出售獲利,因此,仁德區務農的人要租到農地不是件容易的事。仁德區農會如何在這種艱困的環境下,協助農民取得農地之經驗值得分享。
新人事新期望-仁德區農會總幹事曾佳哲
適逢總幹事改選,臺南市仁德區農會總幹事曾佳哲於專訪前 3 天新上任,碰巧遇上臺南市農會總幹事吳正仁來此祝賀曾總幹事新上任。雖然甫上任,但因曾總幹事原任職於仁德區公所,對於當地的農業狀況十分瞭解。他提到仁德區農業發展之限制,因鄰近市中心,許多農地所有權人都有未來土地變更之預期心理,等著土地價格水漲船高後可以出售,所以並不願出租,因為擔心會增加後續買賣的困難度,這也導致當地農民不易承租到農地,或是農地所有權人即便願意出租,也只願簽訂短期租約之問題。但他與在座的吳總幹事都表示,雖然仁德區辦理農地租賃媒合業務不易,但如果能以大佃農示範推廣,從協助擴大農業經營規模著手,因為政策提供適度租賃補貼誘因,仁德區農會推動農地銀行媒合業務仍有發揮空間。
熱忱服務的推手-農地銀行承辦人黃慧君
多數農會因人力不足,常有一人身兼數職情形,仁德區農會的農地銀行承辦人黃慧君也不例外,除承辦農地銀行及小地主大佃農業務外,亦是推廣股指導員。慧君在農會服務 30 年,從 96 年農地銀行業務開辦以來,便承辦農地媒合業務。不僅參與各項農地銀行教育訓練與課程,慧君也瞭解目前政府推動的「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政策理念,故積極促成休耕農地媒合案件,擴大大佃農的經營面積,迄今已協助大佃農媒合 120 餘筆的活化休耕農地,面積逾 25 公頃。
此外,慧君將農地銀行網站「活化休耕地專區」,以刊登出租之休耕農地資訊,讓所有承租人可以搜尋適合物件之方式,比喻為男女相親,除須天時、地利,還要「人合」,要搓合成功就要積極投入遊說,讓彼此瞭解。所以每當有民眾在農地銀行網站點選「我有興趣」,慧君總是抱持媒人的心態積極協助處理,除了掌握該筆農地資訊,並進一步探詢租賃雙方期望之條件,包括:水源、交通、期望耕種的作物別等,作為地主與承租者之間的媒介,進行溝通協調。
慧君說:「在農地媒合過程中並非每次都順利,譬如農民想種植果樹,但地主開出之租期過短,最後往往是雙方條件差異過大而無法成功。」然而慧君服務農民的熱忱不因而受挫,她利用農事課程的機會,提供許多待租農地資訊給予上課的農民,讓他們知道如有對租賃農地有需求,可以找農會的農地銀行幫忙,無形間就達到宣傳的效果。另外,藉由與農民宣導的場合,推廣股股長洪寶永和慧君,也會依大佃農經營類型,提供不同發展方向的建議,期望進一步輔導種植特色作物,引導改善經營模式,增加農民經營收益。
在專訪結束後,慧君一刻也沒閒著,和大佃農們介紹即將舉辦的農產品網路行銷講座訊息。慧君除了協助農地媒合、提供作物生產的資訊,也努力協助提供農產品行銷資訊,展現認真幫助農友的一面。其中兩位大佃農正是本次專訪的青年農民黃子樑與梁良誠。
年輕有為好農民-大佃農黃子樑及梁良誠
黃子樑與梁良誠兩位 40 歲左右的年輕大佃農,年紀相仿,同樣為農二代之背景,子樑原在學校當職員,而良誠原就職於電子產業,兩人都曾在其他領域工作過,但因最後仍是嚮往農夫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於是回到家中加入農業大軍的行列。
黃子樑和他的弟弟一起種植水稻,面積將近 10 公頃,因家中經營代耕事業結識了許多農民及地主,在子樑兄弟倆用心經營下,附近的地主們感受到農地活化利用的必要,紛紛把自己的地交給他們兄弟倆耕作,其中有位地主肯定政府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並瞭解農業經營可能面臨風險,擔心這倆年輕人賠本,主動降低租金,甚至有地主不收取租金,主動提供農地給他們管理,除因為農地本來就該農用外,更是子樑兄弟倆幫地主把地管理好,以及農民與地主間的互信,自然而然作出了口碑。
另一位大佃農梁良誠,種植雜糧作物-青割玉米以及胡麻。初期因為找尋農地不甚順遂,僅管農地銀行承辦人慧君提供協助,還是找不到適合的農地。因為部分地主有土地變更的預期心理不願出租,有些即使同意出租但租期太短不利經營。後來經過友人輾轉得知,哪裡有適合耕作的農地,於是透過慧君進行租賃媒合及簽約作業後,陸續開始耕作。在投入農業經營後,許多人漸漸知道良誠很會管理農地,就主動詢問是否要承租農地。雖然這些農地多半是荒廢已久、雜草叢生,需要翻耕整理多次,耗費更多的成本及時間,但在良誠努力的經營下,讓曾經荒廢的土地變成現在的良田。
務農的人都十分樸實,講求的是信任關係,一旦信賴關係建立後,會聚集愈來愈多人加入。尤其在相關農業政策輔助與農會同仁努力及熱心服務下,相信會有更多像子樑和良誠這樣肯認真打拚的青年農民,帶動仁德區的農業產銷發展更上一層樓。
仁德區農會曾佳哲總幹事(左)、農地銀行承辦人黃慧君(右)
大佃農黃子樑與其稻田
大佃農梁良誠與其胡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