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貢寮和禾感恩會-見證貢寮水梯田生態復育成果

文 / 林務局 許曉華

緣起

  林務局係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及保育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之中央主管機關,除將具有珍貴生態價值之濕地,劃設為各類保護區域,以保育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外;近年因開發與環境保育衝突事件頻繁,林務局更積極的思考緊鄰森林周邊水梯田等淺山濕地生態系保育工作,著力於保存具有生態、景觀與文化保存價值之珍貴水梯田與埤圳生態環境,使其受到妥善的保護,以保育棲息其中之珍稀濕地物種。

  《生物多樣性公約》在西元 2010 年第十屆締約方會議中通過「里山倡議」,作為實現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與自然和諧共生」願景的重要工具之一。臺灣農田生態系之水梯田與相關之水圳、埤塘與農村,即屬於里山倡議近年討論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傳統知識保存以及鄉村社區發展之環境,除具有滯洪及水資源涵養,與孕育水生動植物多樣性之重要功能外,尚具有景觀、遊憩及文化傳承之價值。林務局希望透過「水梯田暨濕地生態系統復育及保育工作」示範計畫,推動以永續利用的方式來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保護與重建人類與大自然互動所形塑的「社會-生態 -生產地景」,達到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的願景。

保育濕地生態系及其間伴生之特有生物

  新北市貢寮區吉林里的水梯田,過去有超過百年歷史的連續大面積的水梯田地景,位於森林與水域交界地帶,近年在老農凋零與不符經濟效益的情況下,水梯田陸續棄耕;林務局為保育濕地生態系及其間伴生之特有生物,自 100 年起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以下稱人禾基金會)於吉林里進行水梯田生態復育工作,輔導農民以傳統與自然共享的環境經營思維和技術,推動梯田保持現有終年蓄水目標,不納入輪作機制,並尋求森林副產物利用的可行性,將農業生產與文化景觀結合,致力於傳統耕作知識的保存。除持續生產履歷的紀錄,推動農民田間生物記錄,提高農民注意田中具指標意義生物,並藉以作為未來生態檢核的參考依據,目前田區有超過 500 種物種,更出現健康森林與水域交界地帶的指標生物第二級保育類動物-食蟹獴,及稀有昆蟲-黃腹細蟌,還有:小莕菜、絲葉狸藻、毛澤番椒、挖耳草、葦草蘭等受威脅的植物棲息其中 。

發展社區產業經濟及生態旅遊

  貢寮水梯田想找回的是:受惠於生態系服務的權益關係人,一起合作共生。品牌名稱《和禾》,代表用「吃」可以支持生態稻作,《和》字更是一條緊密的線,希望找回你我和土地、農人和共生在這島嶼的萬物之間,相互依存的深情厚誼 。

  所以本計畫參考在地傳統的田間作法,訂定完全不用農藥、盡可能維持全年田間蓄水、只用 10 馬以下的小機械避免重壓及崩坍、避免外來入侵種進入的「和禾生產班作業準則」,並試行「生態勞務給付」方式,讓計畫合作農戶採用對環境友善的農法耕作與管理水梯田,並組成「和禾生產班」,生產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在地和外地認同「和禾」青年成立的小型社會企業「狸和禾小穀倉」,統籌田間生態勞務委託的管理與操作,進行乾穀收購、碾製、包裝銷售,負責相關生產過程作業原則的查驗與品管,及綠色保育標章的申請管理等,開發和禾米的系列產品:「和禾米香」、「和禾餅」及「里山森林蜜」等農產品。

  在人禾基金會的輔導過程,「和禾生產班」的農戶重新 認識了土地價值與里山倡議的環境教育,也仿日本農村創設梯田會員制,讓深度支持的民眾有更多元的參與機會,一方面解決部分農村勞力不足的問題,一方面提供部分農戶有發展多元產業的起點,並增加見證環境價值的公眾溝通機會,也增加社區與外界的互動交流;另,酌量接受相關團體的交流參訪或環境教育活動,並發展為「和禾小旅行」及「和禾梯田深呼吸」的小型學習型生態旅遊,作為農戶轉型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產業的培力機會,以建構社群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網絡關係。

紀錄在地環境智慧與推廣

  計畫在執行之初即盡可能利用農事參與和環境調查時,同步紀錄在地智慧及環境生態,並觀察兩者間的關連互動,以作為里山精神推動的技術基礎,人禾基金會陸續將山村中發生的小故事與關心環境的相關議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相關影像與文字呈現在「貢寮‧水‧梯田」部落格, 102 年無限出版社主動將其集結成書,出版「水梯田-貢寮山村的故事」乙書,讓更多讀者透過該書細細品味貢寮水梯田推動的過程。

  另外,自 100 年起以影像所記錄貢寮山區獨特的友善農法,是商請得過金鐘獎攝影獎項的生態導演李偉傑先生拍攝,並結合「自然筆記」廣播金鐘獎范欽慧小姐編導與貢寮青年盧妍均協助插畫,記錄開啟水環境及淺山地景中的生態保育過程,完成「和禾歲記」紀錄片,作為遊客到訪社區時的解說或在其他相關研討會議介紹之用。 103 年人禾基金會及《狸和禾小穀倉》自籌經費,將紀錄片影像與增加延伸解說,重新設計發行縮小版梯田地景的 《繪地書》,讓讀者一方面在圖文中耙梳水梯田的環境紋理,同時跟著愛秀的棕簑狸,一同走進和禾水梯田的四季。

和禾「田邊聊寮」資訊站手作修復重新開張

  貢寮水梯田現散布 12 處,由 10 戶負責耕作,現居人口少而分散,山區居民生活於寧靜但持續有生產與維護的環境中。但隨著貢寮水梯田保育計畫知名度的打開,山上出入的遊客漸多,也不時有人想隨意進入住家田區拍照或採集,造成生產班農戶不小的困擾,也形成保育工作的壓力。

  田間農事的王牌解說員蕭春益,主動提出蕭家八十多年半石砌半土築的老田寮,讓生產班共同使用的想法,並挑起整理這棄置田寮的責任。這老田寮過去是蓋給佃農居住,後來成了工具及稻穀肥料等的貯存空間,這想法提出後,人禾基金會運用《肯夢 AVEDA 》的水環境教育計畫經費,由和禾米的保育合夥人與鄰近有傳統土造記憶的朋友,動手以傳統土磚的製作方法,一磚一牆地讓老田寮復活,名為「田邊聊寮」,一路協助和禾商品包裝的桔聚創藝也協助空間設計,讓田寮除了教室空間之外也兼具解說資訊站。

  104 年 1 月教育田區旁的《田邊聊寮》解說站開張,由林務局管立豪組長與生產班農友,一起完成田寮地鋪面的最後一夯來宣告啟用。未來可讓專程前來學習體驗或換工的朋友,有更便利的室內空間,讓此鄰近綿延梯田遺跡的聚會空間,也可能交換更多的夢想、觸發更多的合作,滋長出更多永續共生的行動。

結語

  貢寮水梯田復育計畫的推動對在地人而言,最具意義的除了維繫土地的耕耘,還有那「滿山都是田,咁著水,溪水不暴漲不枯竭、溪中到處都是魚蝦蟹」的生活記憶。對林務局而言,是希望建構一個城鄉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合作,找回更友善共生的適切農法與生活方式,實踐生物多樣性公約於西元 2010 年通過的「里山倡議」,保護我們共同的維生系統,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願景。

貢寮還保有大面積的水梯田地景(圖/許曉華)

貢寮還保有大面積的水梯田地景(圖 / 許曉華)

田邊聊寮靠一群在地壯年憑著記憶投入修復(圖/人禾基金會)

不用農藥的目標促使農民找回傳統適切技術來管理蟲害(圖 / 人禾基金會)

由狸禾和小穀倉研發的友善環境農產品(圖 / 許曉華)

由狸禾和小穀倉研發的友善環境農產品(圖 / 許曉華)

田邊聊寮靠一群在地壯年憑著記憶投入修復(圖 / 人禾基金會)

田邊聊寮靠一群在地壯年憑著記憶投入修復(圖 / 人禾基金會)

田邊聊寮開張前由當地老農進行泥土地板最後夯實工作(圖 / 許曉華)

田邊聊寮開張前由當地老農進行泥土地板最後夯實工作(圖 / 許曉華)

王牌解說員蕭春益農友介紹在貢寮仍在使用保存的農具(圖 / 許曉華)

王牌解說員蕭春益農友介紹在貢寮仍在使用保存的農具(圖 / 許曉華)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2-13: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