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10月(第292期)
啾啾呱呱報米香,生態米博覽會活動紀實
文/林務局 鄭伊娟
一、活動緣起
臺灣是米國之鄉,除了餵飽人民,鞏固國本外,綠油油的秧苗、金黃色的稻穗,蟲鳴蛙叫的天籟,更是許多人對鄉土的記憶,也是許多生物賴以為生的農田生態系統。農委會林務局為推廣友善環境耕作,邀請14位以友善方式種植稻米並取得「綠色保育標章」之農友,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及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9月24及25日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辦「啾啾呱呱報米香 生態米博覽會」,讓國人瞭解食用生態米,不僅保障自身健康,更讓野生動物多了一個潔淨的生長環境。
二、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農田生態系
臺灣地狹人稠,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與人類活動空間高度重疊,任何的開發、生產行為對週遭的生態影響甚大。以往大家多注意保護區、海洋或保育類野生動物的保育問題,孰不知農田是臺灣第二大生態系,且與人類生活最為密切。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曾說:「臺灣每一個物種都很重要,我們談友善生態,感覺好像是為了野生動物,其實野生動物的存在就是安全指標,以生物認證確保環境的安全。」因此環境保護的好,不再只是野生動物獲利,人類的健康、生計及生活也獲得保障,這就是里山倡議的精神,也是林務局近年推動淺山生態保育,運用綠色保育標章,輔導農民友善耕作,達到友善環境的目標。
三、鼓勵農友加入友善農耕行列
臺灣農業種植及改良技術堪稱全球數一數二,但國人隨工業化的作息,以麵包、麵條作為主食者亦多,米飯已不再是尋求溫飽的唯一選擇。面對農田面積有限,農耕高度利用,生產過程依賴化學合成肥料、農藥、殺草劑等,造成農田及其四周環境出現水質污染及土壤硬化、酸化等問題,不僅危及農民健康及消費者食用安全,更傷害自然環境與生態體系,甚至許多珍貴的野生動植物族群因而減少。98年臺南官田發生大量水雉因誤食稻穀拌有農藥中毒死亡事件,引發外界嚴重關注。林務局身為保育主管機關,在考量農民收益持續增加為前題下,長期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廣「綠色保育標章」及「綠色保育農產品」,輔導農民不使用化學合成肥料及農藥耕作,在其產品上使用有別於慣行產品之標章,當消費者支持選購綠色保育產品時,農業經營與環境永續共伴的景象即能實現。目前全臺申請通過綠保標章累計達234件,農地面積共307公頃,保育對象共有40種。
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友
近年來有一些農友體認到不好的耕作環境對於自身健康及大自然的影響,逐漸放棄慣行農法,營造符合原本農田生態系的樣貌。本次於9月24日、25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的「生態米博覽會」,邀請14位通過綠色保育標章驗證的農友現場展售生態米,並分享改以友善環境方式耕作稻米的心路歷程。茲以「和禾米」、「菱鄉米」及「哈拉米」的經驗為例:
「和禾米」出產於新北貢寮,林務局、人禾基金會與在地農戶及居民合作,推動水梯田環境友善復耕,至今當地農田濕地類型的棲地已累計6公頃,約511種魚蝦螺蟹水生昆蟲等動物及水陸域植物,包括:普遍認為數量稀少並分佈侷限的黃腹細蟌。隨著水梯田的多元價值也逐漸廣為人知,因而整體社會氛圍帶動的機會下,以及其他相關主管機關也開始投資鼓勵,枋腳溪及遠望坑溪流域耕作田面積五年來不減反增。
「菱鄉米」出產於臺南官田,因水雉事件,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於當地推動友善耕作,除了菱角田,友善大地社會企業與當地稻作的農友契作,讓農友瞭解使用友善方式,不僅環境改善,水雉及臺北赤蛙回來,他們的農收價格比原本的慣行農法還好,農民種的開心、動物也住的安心,目前已近20公頃的農田實施綠色保育耕作。
「哈拉米」出產於花蓮豐里,名稱是取自保育類動物臺東間爬岩鰍的阿美語「Hara」,哈拉米不僅是有機米,更是以友善環境農法復育濕地生態的純淨稻米,生長在吉哈拉艾文化景觀、海岸山脈的歷史梯田和百年水圳下的部落居民,如同里山倡議的精神般,銘刻著人類與自然間互動的軌跡,孕育部落生活所需。
五、結語
農業是整體國家經濟之一環,推動永續農業、維護生態環境、建構農產品安全體系是農業施業重點之一,透過這次的博覽會,讓國人更瞭解結合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及在地文化的農產品,能帶給全民一個多功能價值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