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花蓮宜蘭區農產業之原鄉部落 輔導系列報導 奇美部落─編織部落農業的冬瓜搖籃

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戴介三‧孫正華‧劉興榮‧葉人瑋‧游之穎

  一場驚心動魄的泛舟行程,述說著奇美部落仰賴秀姑巒溪的歷史與生活記憶,從部落文化為起點發展文化泛舟,打響部落旅行的名聲。奇美部落更整合部落農特產品,營造部落農業旅遊主題,發展出在地特色的農業文化之旅,開創地方文化與農業的新價值。

逆流而上的阿美族─奇美部落

  在花蓮縣瑞穗鄉,隱蔽於海岸山脈的群山峽谷之間,依傍著蜿蜒湍急的秀姑巒溪,有一個古老的阿美族部落─奇美部落。奇美部落在阿美族語為「Kiwit」,意指一種爬藤的蕨類植物「海金沙」,看似細長的莖其實是海金沙的葉軸,因其質地強軔,常被部落做為捆綁木材用之繩子。

  奇美部落又被認為阿美族文化發源地,至今仍保留許多阿美族傳統文化習俗,像是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豐年祭、捕魚祭等。在瑞港公路開通前,部落唯一的對外道路就是秀姑巒溪,早年對外貿易只能仰賴秀姑巒溪,族人將部落生產的農作放上木船,以人力拖行的方式,逆流而上運到瑞穗進行貿易,並從瑞穗帶回日常生活用品。

文化泛舟 慢遊奇美

  秀姑巒溪橫斷海岸山脈,沿線峽谷壯麗、奇石堆疊,地形起伏變化大,暗藏急瀨、暗流與險灘,吸引許多業者前來經營泛舟行程。當業者們以海岸山脈景色為特點,吸引遊客前來泛舟的同時,奇美部落逆其道而行,以過去的船運文化為主軸,發展文化泛舟。部落族人將文化泛舟稱之為「Tatadok」,就是順流而下之意。

  與一般泛舟不同的是,奇美部落依傍著秀姑巒溪,在生活上與秀姑巒溪有著密不可分的情感,溪流中豐富魚類資源,是部落不可或缺的重要蛋白質來源;而沖刷海岸山脈所帶來的麥飯石,是石頭火鍋中的主角;族人更結合地形地貌與秀姑巒溪的變化,來預測當年收穫豐碩與否,讓奇美人的生活在秀姑巒溪刻劃下一道道歷史印記。由族人親自帶領遊客體驗文化泛舟,述說奇美部落的故事與傳說,拉近地方與遊客的距離,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體驗,蔚為風潮,為部落打響名聲。

  但是,奇美部落的成功並非一朝一夕所成就。隨著瑞港公路的開通,奇美部落就像多數的部落一樣,面臨到許多交通便利與外來文化帶來的衝擊,年輕人口外流、部落人口老化及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等問題,也在部落裡漸漸浮現,這些困境看在族人的眼中更是格外痛心。

  為了讓部落重新回復生氣,以文化為主軸推動遊程,成立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由部落族人共同集資、共同出力的經營方式來推動文化泛舟。希望將緊湊的泛舟行程能夠慢下來,透過族人的介紹,讓前來體驗的遊客認識秀姑巒溪沿線,奇美部落的歷史痕跡、與自然共存的智慧以及自然生態等,感受到奇美部落的歷史故事,傳遞部落豐富的文化意涵。

串聯休閒與生產

  走在部落旅遊前端的奇美部落,並不單單滿足於現有的經營模式,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吳明季說,部落的發展除了推動的休閒產業是屬於三級產業外,更應該結合在地一級農業生產,發展二級的農產加工,這樣一、二、三級產業彼此相輔相乘,才是部落未來的走向。最一開始的嘗試,是將以友善農法種植的洛神花製成飲料與蜜餞,在泛舟活動中提供遊客品嚐,沒想到竟得到熱烈迴響,甚至還有遊客特別打電話前來訂購,也讓族人有信心踏入有農業生產的第一步。

  吳明季與族人為了讓部落能夠更快步入軌道,開始考量部落位於花蓮瑞穗山區,擁有乾淨且獨立的環境,非常適合發展有機農業,希望以有機作為部落農業的發展主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得知奇美部落有意轉型有機農業後,更成立輔導窗口,協助部落學習有機農業栽培技術。為了強化部落文化旅遊與農業聯結性,花蓮農改場輔導部落發展多元農產品,如土人蔘、糯米糰、龍葵、昭和草、刺蔥、野莧、冬瓜、南瓜、翼豆、橄欖、蕗蕎等,作為文化泛舟與深度旅遊風味餐的在地食材來源。

  除了風味餐的食材來源外,部落更考量早年船運時期,主要以雜糧作物對外貿易。花蓮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游之穎表示,奇美部落距離都會消費區遠,而雜糧作物具有耐儲運的優點,再加上部落最忙碌的泛舟季節,可栽培秋冬生產的雜糧作物。在花蓮農改場與族人共同討論後,決定以紅豆作為經濟生產作物,且紅豆適合播種的時間為9月底至10月初,翌年1月即可採收,栽培時間剛好錯開泛舟季節。

在花蓮農改場的輔導與族人的努力下,奇美不僅生產多樣的農作物提供風味餐穩定的食材來源,也發展適合在地經濟生產的作物。族人也積極學習農產加工,在花蓮農改場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協助下,學習將在地的作物製成加工品,像是野菜水餃、冬瓜磚、洛神蜜餞、橄欖蜜餞等等,都在臉書和部落格上熱銷。

編織部落農業的冬瓜搖籃

  花蓮農改場除了在一、二級產業的協助外,也邀請台灣永續旅行協會與居民共同討論,整合部落農特產品,營造部落農業旅遊主題。在討論過程中,發現奇美部落運用在地資源發展文化旅遊,再結合在地生產發展一、二級產業,可說得上是發展六級化產業之標竿部落。但是,除了原有文化泛舟行程外,還可於10月至4月間泛舟之淡季,發展農業體驗之相關行程,透過農業體驗達到部落與外界農業知識之交流,增加遊客對在地農產品之認同,拓展多元通路。

  在多次的盤點與討論下,奇美部落除了文化泛舟外,在地所生產健康、安全且多樣的農產品,是部落的一大特色。其中最特別的是,花蓮農改場輔導栽培的花蓮冬瓜1號,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的專業經理蔣金英說,原本花蓮冬瓜1號是屬於小果品種,來到奇美後,因為土壤有機質含量很高,沒想到冬瓜一瞑大一寸,長得比原本的品種特性還要大。部落的工班們擔心瓜藤會因重量而斷,正愁著不知該如何解決,突然靈光一閃,想起阿美族婦女為小孩所編織的搖籃,因此幫冬瓜們一個個綁上搖籃。

  在花蓮農改場、陪伴師與部落共同討論下,認為為冬瓜編織搖籃具有相當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因此建議部落可以既有客群為目標,規劃部落農事體驗活動,連結在地農產業,搭配阿美文化簡介、部落自然景觀導覽,以及精緻的風味餐點,提升旅遊淡季之收入。

聯絡方式:

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

TEL.:03-8991220 / 0963-593571 / 0912-523026

ADD.:花蓮縣瑞穗鄉奇美村五鄰2-10號

FB:奇美部落

Blog:http://kiwit01.blogspot.tw/

奇美部落 QR CODE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10-19:4,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