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秋分(國曆9月22或23或24日)
想像一下太陽是在此圓的正中間
二十四節氣在地球公轉軌道的位置
節氣與農業
「秋分暝日對分」,從此開始晝間漸短,夜間漸長,二期稻作已到抽穗末期,早植稻進入成熟期,「好中秋,好慢稻」,「八月半田頭看」,表示此季節可看出將來水稻收成的豐欠與否。
節氣與漁業:參見白露
台灣西部海域水溫已降至26度左右,在澎湖北方海域已可以捕獲黑鯧。
鰆魚,一般都在秋分以後始洄游到台灣海峽,因此沿岸海域均可發現鰆魚之到來,如淡水之馬加,鹿港之白腹鰆及澎湖周圍海域之土托鰆等。東北部在本節氣中亦有小卷、旗魚、沙魚、蝦及黑旗魚及赤宗等。
節氣與民俗
中秋之成為節日,除了是在農產收成的時期外,更重要的應有取於月圓的幸福象徵。往昔交通發達,遊子在外歸家不易,為了一家的團聚就須要選定一些節日,藉機團圓。過去中秋有「拜月娘」的習俗,說是太陰娘娘的誕辰,崇祀月神,這是在普遍性拜月娘的習俗外,更具有民間信仰特色的崇拜。
在秋前或後,以前有秋社,是祭祀土地神的,現在在中秋日也拜土地公。至今中秋前後在中南部可以看到各處田頭豎立著「土地公拐」,它是用一根竹枝豎立於田頭或中田,上頭繫著土地公金,用以禮謝土地,祈求保佑,這也是古社祭的遺跡。
節氣與諺語
- 秋分天氣白雲多,處處歡聲歌好禾;只怕此日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如何:秋分日天晴占豐年,打雷則占歉收。
- 月半看田頭:此時二期稻作好壞已可以看見。
- 早冬雨:一期稻作要靠春雨灌溉,二期稻作則有賴露水滋潤。
節氣與種植
北部:胡椒、蒲公英、馬鈴薯、薤菜、萵苣、白菜、胡蘿蔔
中部:蘿蔔、牛蒡、甘薯、大蔥、蕪菁、茄子
南部:西瓜、苦瓜、蘿蔔、花椰菜、萵苣
資料來源: | 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內政部與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編印) |
「臺灣生活圖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遠足文化共同出版) 田園之春叢書-臺灣二十四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