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棒出擊
二、增加農產品內外銷多元通路
(一)提升農產品到貨品質
2017年輔導5家農民團體及農企業建置大型蔬果理集貨包裝場,補助現代化分級包裝設施(備)、國際驗證費等,建立完善標準外銷作業流程。
輔導產地供貨團體香蕉從蕉園採收至集貨場分級後,應於4小時內送至14-20℃冷藏催熟室進行預冷、催熟、分切與包裝,全程冷鏈系統作業,確保香蕉品質。
委託學者於主要魚市場辦理14場次衛生安全教育訓練,並組成專家小組針對12處魚市場個別輔導,已完成5處魚市場之環境改善,達成魚貨不落地。
(二)建構農產品現代化物流及交易體系
2017年輔導臺南市政府辦理新化果菜市場遷建工程,已完成土地開發許可,現正辦理基本工程設計審議。
輔導農民研習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趨勢、上架規範、產品分級與包裝等課程,共培訓219人次。另辦理四場電商通路媒合會,截至12月底業辦理3場,參與農民144人次,參與電商平臺業者22家次,第4場次媒合會於2018年1月10日辦理。
(三)推動農產品國際行銷
2017年輔導國內公(協)會及農民團體海外參展42場次、辦理海外貿易商邀訪3場次、海外農產品宣傳活動7場次、設置農產品海外長期展售據點1處、辦理TGA「品牌好農、行銷臺灣」海外研習團1場次與新世代農業電子商務實作研習班8場次。另辦理「外銷農產品品牌輔導專案管理」計畫,輔導10家農產外銷業者包裝改善與品牌建立。
我國2017年農產品出口值為49.9億美元,較2016年成長6.8%,其中6項主力或具外銷潛力農產品出口值增加逾100萬美元,按出口值成長依序為茶葉、鬼頭刀、蝴蝶蘭、石斑魚、毛豆及芒果。
(四)擴大農業技術服務出口機會
辦理農業國際論壇-技術成果發表會1場及建置植物種苗聯合行銷資訊平臺以行銷臺灣農產業及技術,另以臺灣館為名參與5場海外國際商展,帶領42家次業者行銷技術及產品,簽訂41家代理或經銷。
(五)建立農產品直銷與多元通路
協助農民拓展多元行銷通路,於臺北都會區輔導設置「臺北希望廣場」、「花博圓山廣場」等2處定期定點假日農民市集,每週六、日提供直轄市、縣(市)政府配合農產品產期推薦農民辦理展售促銷活動,提升農民效益。2017年臺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計辦理52場次,銷售金額2億5,513萬元;花博圓山廣場辦理44場次,銷售金額1億5,608萬元。
為提供消費者新鮮、安全、友善、高品質及具地方特色之農產品,輔導設置「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另於2015年起結合農村社區加強農特產品銷售之推動,輔導辦理社區小舖與市集、農民直銷站與農夫市集設置與經營,2017年已輔導設置農夫市集4處、農民直銷站11處,社區小舖及市集36處,提供農產品地產地銷銷售據點。
2015年起輔導國道服務區設置「道農市集」,包括中壢、湖口南北站、泰安南北站、西螺南北站、古坑、東山及關廟等服務區共7處11站,每週六日提供來往遊客直接買到當日農民鮮採蔬果,提供送禮或即食享用之便利選擇。2017年營業額達2,100萬元,較前一年成長50%。
本會林務局、國立臺灣博物館及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自2014年12月起,每週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辦「田裡有腳印市集」,邀請全國綠色保育標章小農設攤,讓消費者以行動支持綠色保育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