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棒出擊
三、提高農業附加價值
(一)推動農業區域加工中心
強化輔導生產專區及中衛體系,推動農產業結盟,整合農民團體、農業產銷班、農民及青農等,透過整合產銷體系及契約生產,協助建置或改善農漁畜產品加工設備及設施,擴大產能及建置符合衛生安全法規廠房,提供農民代工需求,俾利農產品加值與協助穩定供銷,拓展國產農產品多元消費。
1. 設置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
2017年於新竹、苗栗有機作物及雲林縣水林鄉甘藷、南投縣南投市鳳梨、嘉義縣東石鄉落花生、大豆、臺南市官田區水果、高雄市水果等重要產區,設置6處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4處完成廠區規劃及取得ISO22000驗證,1處完成農業用地變更及廠區與產線規劃,1處依GHP衛生安全規範完成改善,並結合農民、農業產銷班及農民團體擴大契作,整合農民約638人、契作面積達593公頃、使用加工原料量約9,200公噸。另輔導新增產線及產能,強化代工及加工量能,發揮產銷穩定功能,並高值化農產加工品,導入產銷履歷或有機加工認證系統,取得愛文芒果乾等24項產品之產銷履歷驗證。
2. 設置區域漁產集貨加工處理中心
以生產符合地區性或季節性特色之安全水產加工產品,開創多元化產品,有效處理盛產期之水產品,並促進產業加值與升級,發展漁村經濟,吸引青年漁民返鄉。2017年輔導永安區漁會及南縣區漁會設置2處區域型水產加工廠,協助高雄市永安地區石斑魚及臺南市學甲地區吳郭魚、虱目魚養殖戶就近即時處理魚貨,生產冷凍加工產品,推動多元行銷通路及分散市場,另漁會可以平穩價格收購加工,配合冷凍倉儲,調節產銷量能。
3. 設置區域雞蛋洗選集貨中心
為推動雞蛋全面洗選政策,輔導農民團體組織透過合作社、產銷班方式組成區域雞蛋洗選集貨中心,2017年輔導彰化縣芳苑鄉農會及中華民國雞蛋運銷合作社設置雞蛋集貨物流中心,以自動洗選機、包裝機、洗箱機等設施(備),調節區域雞蛋產銷,穩定雞蛋供應品質,開拓雞蛋外銷國際市場。
(二)推動休閒農遊
1. 農業休閒旅遊
營造休閒農業友善旅遊環境,促進農業加值與創新運用,強化產業人力素質及整體服務量能,輔導休閒農業朝向主題化、特色化、智慧化及區域化發展。2017年累計劃定休閒農業區82區、輔導405家休閒農場取得許可登記證及成立133班田媽媽料理班,另遴選農業旅遊伴手22項,豐富農遊特色元素。
推出水果旅行、一日農夫及農村遊程等主題旅遊81條,發展花東農遊趣及新社花海等區域旅遊行銷活動,並善用網路社群、多元整合行銷、開發虛實銷售通路及加強異業合作等,深耕國旅市場,拓展新南向國家、日本及回教族群等來臺遊客市場。2017年約吸引2,670萬人次遊客前往農業休閒旅遊,其中國外遊客逾50萬人次,創造產值107億元,促進地產地消。
2. 漁業休閒旅遊
辦理漁業產業慶典及休閒漁業推廣活動52場次;在娛樂漁業推廣方面,培訓賞鯨解說團隊,並提供國內外遊客海洋生態活動及娛樂漁業漁船相關資訊。
為促進養殖青年返鄉從漁,辦理養殖青年輔導計畫,透過相關課程、講座及參訪共12場,共輔導188名青年漁民參與。另經調查評估2017年海岸漁業及生態旅遊參與人數936萬147人次,產值34.4億元。
3. 森林生態旅遊
持續提升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及3處平地森林園區之旅遊品質,結合旅行業者與鄰近部落、社區發展33套遊程,2017年逾457萬旅遊人次參與;舉辦「2017森林療癒國際研討會」,共計216位參與;完成烏來台車復建,並於8月26日由前行政院院長林全主持通車復駛,重新開放後已逾19萬人次搭乘。
持續推動阿里山森林鐵路郵輪式列車及團體包車之「森林小旅行」遊程,2017年9月與英國威爾普蘭菲爾鐵路(W&LLR)締結姊妹鐵路,提升國際能見度,年累計運量逾136萬人次。
推展自然步道生態旅遊,執行大南澳地區生態旅遊扎根計畫及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生態旅遊發展輔導計畫,輔助促進原住民文化展現或社區部落發展、培力部落人才、規劃遊程,增加山村綠色就業機會。
(三)推動特色型農業精品
1. 推動農業精品
精選95家農會、9家漁會合計144項農漁會百大精品;選拔農村好物,鼓勵農村社區創新研發特色產品;開發農業旅遊伴手好禮22項,提高農漁產品附加價值。並加強行銷宣導,運用資通訊優勢引動消費能量,提升農業精品能見度。
12月22日至25日於臺大綜合體育館舉辦「臺灣農業精品展」,秉持「嚴選製造、在地生產」原則,展示(售)歷年農漁會百大精品、農村好物及青年農民輔導成果,4天展期吸引1.4萬人參與,現場營業額1,110萬元及預購訂單1,833萬元,合計2,943萬元,並有多家企業洽談通路合作,展現臺灣農業高競爭力。
辦理農村好物選拔,鼓勵農村社區持續創新研發特色產品,以加值農村產業並提升品質,2015至2017年共發掘90項具特色之農村社區產品,包含農村美食、工藝文創及生活實用產品。
加強行銷推廣及通路媒合作業,包括臺南文創園區、雲林高鐵站及國道中壢、泰安等6個服務區設攤,增加農村產品知名度及銷售,提升農村經濟產值。
2. 推廣優質水產品
為拓展石斑魚內銷市場及提供消費者便利採購管道,本會漁業署輔導石斑魚加工廠與全聯超市等通路合作上架及開發符合家庭消費型態商品,補助梓官區漁會與高屏10戶石斑養殖漁民契作約400公噸,加工後推廣至電商及有機超市等實體通路,提高石斑魚市場能見度。
3. 創新精緻林產製品
2017年於臺北國際建材展首設「國產材臺灣館」,展館建構一體設計且全使用本土木竹材,展現臺灣優美木竹材和精巧工藝結晶,並推廣6項創新技術林產品與業界媒合交流活動,增加林產品之附加價值。
4. 建構茶產業價值鏈
輔導製茶廠、茶企業及農民團體,從一、二級生產與加工,結合文創、休閒及文化等三級服務業,朝茶產業六級化發展。另結合交通部觀光局將亮點茶莊串接成亮點茶路,感受體驗臺茶文化新特色及新創意。
5. 輔導農村製酒產業
輔導20家農村酒莊,利用地區性農產原料釀製酒品,2017年製酒量18萬公升,產值1.81億元,創造旅遊人潮約132萬人次。選薦優質酒品參加2017年國際酒類競賽獲得3金、4銀質獎佳績,型塑農村酒莊優質形象。
6. 推廣畜產精品
輔導精緻、在地及特色化之豬肉產品及禽品行銷推廣。完成「鹿茸萃取製程及化粧品調製標準化流程技術與品質管理標準」與「鹿茸析萃及半成品製造流程技術」非專屬技術授權,並開發「麗‧皇后」生醫保養產品。
7. 推廣銀髮友善食品
2017年持續舉辦「銀髮友善食品評選活動」,共評選出16項銀髮友善食品,並與連鎖零售通路及電商平臺合作共同推廣,促進銀髮友善食品多元化發展,讓各界更重視長者友善飲食,促進高齡社會之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