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一、提升糧食安全

(一)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方案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能源與自然資源大量消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日益惡化。我國處於亞熱帶海洋氣候之高風險區,過去已呈現暖化、降雨型態改變、海平面上升、洋流與海溫改變、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及強度增加等影響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之情形。

  面對氣候變遷之當前重要課題,國際間已通過巴黎氣候協定,積極展開強化調適能力與降低環境與生態脆弱度之行動,我國並已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將氣候變遷之調適工作納入法規規範,同時與國際情勢及規範接軌。

  本會持續配合國內外情勢推動執行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方案及行動計畫,透過各項措施積極維護農業水土資源,調整農產耕作制度,有效活化農地生產,並經由科技研發抗逆境品種(原),整合農業資源,透過監控農、漁、畜產品市場,穩定糧食供應,以確保糧食安全,同時維護生物多樣性。

  農業係利用自然資源生產供應人類生活所需的糧食,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日益嚴峻,本會近年來陸續加入各項調適策略,並每年進行滾動檢討,執行對地綠色給付、大糧倉計畫、強固型溫網室設施、作物災害預警系統、農業保險等相關措施,逐步強化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建構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農業。

(二)積極辦理 APEC 降低糧損行動計畫

  本年 6 月在臺舉辦「2018 年 APEC 強化公私部門夥伴關係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以促進永續 APEC 糧食體系」高階政策對話會議暨「降低糧損與減少浪費創新展」,來自美國、中國大陸、日本、紐西蘭、泰國、越南、智利、菲律賓及我國等 15 個 APEC經濟體約百餘位公私部門代表出席。我國在會中倡議 APEC 經濟體應透過強化公私部門夥伴關係,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以建構 APEC 永續糧食體系,獲得熱烈迴響,並於本年 8 月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舉行之「APEC糧食安全週」相關會議中報告本次高階對話會議成果,獲智利、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巴紐、紐西蘭、ATCWG 主席及 OFWG 主席等讚許,相關成果列入「2018 年部長級會議主席聲明(APEC Ministerial Chair's Statement) 第 64 段」,肯定我國推動辦理本項計畫對區域糧食安全之貢獻。

(三)推廣強固型設施農業

  為降低氣候變遷衝擊,強化蔬果防災調適能力,提供高質化農產品及穩定產銷供應,自2017 年至 2021 年推動設施型農業計畫,輔導農民設置強化結構型溫網室目標 2,000公頃,依本會主管計畫補助基準補助比例為西部地區 50%,東部、離島及原住民地區60%,依設施類型每公頃最高補助 100 萬元至 780 萬元;結合農業設施保險,申請「結構型鋼骨溫網室」補助者,應配合參加農業設施保險至少 3 年,補助結構體保險費二分之一,每公頃最高 5 萬元,分擔農民經營風險;協助申請專案農業貸款,減輕投資成本壓力。

  輔導設置結構加強型溫網室設施 318 公頃,並結合有機或產銷履歷等驗證,帶動友善環境耕作,維持農村環境安全及競爭力。

(四)建立設施農業新技術

  為因應氣候變遷,推動設施農業栽培技術,持續建立跨場域物聯網智慧環控系統技術、發展移動式植株缺水及高度感測系統,並建立灌溉與養液供應調整模組化及異常警示等新技術,未來應用於智慧肥灌,建構各地區適地適種之設施作物栽培系統,以促進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

  為強化溫室抗風能力與使用壽命,本會農業試驗所完成目前常用之彈簧夾連結件及自攻螺絲造成破損之分析,藉此完成 3 種溫室創新連結件之研發,開發的連結件在溫室搭建上試用,可加快工期 30% 及降低成本20%,並進行抗電化學腐蝕測試,強化抗風能力及壽命;設計龍門自走式自動灌溉車,可量測植栽高度及針對設定盆栽介質高度進行客製化澆水;青蔥設施栽培技術方面,選擇抗風性良好之百吉網披覆於簡易錏管網室,試驗顯示可減少颱風災損 30~40%;因設施栽培苦瓜缺乏授粉媒介,應用蜜蜂授粉取代人工授粉,餵飼蜂糧技術之淨收益為人工授粉的 2.8 倍,為一般蜜蜂授粉的 1.8 倍。

(五)推動大糧倉計畫

  我國主要雜糧作物包括落花生、甘藷、食用玉米、薏苡等,本年雜糧種植面積 8 萬426公頃,產值約 135 億元,產量約 51 萬公噸,農戶數近 3 萬戶,產地集中於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及屏東等地區。

  本年度雜糧數量約 814 萬公噸,其中包括玉米 425 萬噸、黃豆 263 萬噸、小麥 126 萬噸,國產品約僅占進口量 6%。透過大糧倉計畫輔導建構雜糧代耕體系、推動集團產區導入契作契銷與農企業經營、鏈接加工產業,以及辦理行銷推廣活動等工作,完成輔導設置國產雜糧集團產區 47 處、4,280 公頃,建置 10 處大型理集貨加工處理中心、補助產銷機具設備 341 臺、辦理國產雜糧田間栽培示範與推廣 60 場次、成立雜糧技術服務團辦理田間技術與安全用藥講習 20 場次、開發國產雜糧加工品、辦理推廣行銷活動 94 場次,以及媒合企業採購國產雜糧與油料原料,期重建國產雜糧產業鏈並促進產業發展。

  本會種苗改良繁殖場配合推動大糧倉計畫,賡續辦理硬質玉米及高粱等雜糧種子籌供。計籌供硬質玉米 6 萬 2,000 公斤、高粱 6,500 公斤,以及大豆種子 2 萬 4,000 公斤、小麥種子 25 萬 6,000 公斤之調製倉儲;配合推動進口替代,推動種植硬質玉米等雜糧面積累計達 5,500 公頃,已為國內雜糧生產建立有利之發展條件。

(六)學校午餐及國軍副食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

  為確保食品安全,行政院提出「食安五環」具體政策,鼓勵從學校營養午餐做起,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於 107 學年度第 1 學期開始由全國各直轄市及縣(市)辦理,午餐生鮮食材採用四章一 Q 比率至 2018 年 12月份已達 54%。推動策略如下:

  1. 本會協助教育部將具國產可溯源標章(示)之農產品納入教育部修訂之「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參考範本)」,並協助學校食材採購驗收人員正確辨識四章一 Q 農產品。
  2. 本會訂定「中央補助地方政府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追溯生鮮食材獎勵金支用要點」,據以推動執行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追溯生鮮食材獎勵金。
  3. 辦理中小學自設廚房及供餐的團膳業者聯合稽查 535 家,稽查率達全國學校自設廚房之 23.61% 與供應學校午餐團膳業者之29.01%;抽驗學校午餐生鮮農漁畜產食材4,224 件,其中學校午餐生鮮蔬果抽驗農藥殘留 3,402 件,合格 3,195 件(合格率93.9%),畜產品抽驗動物用藥殘留 822件,合格 820 件(合格率 99.8%)。
  4. 輔導全國漁會及梓官區漁會供應四章一 Q食材,並邀請校園午餐秘書、團膳業者、家長會等關鍵人物到產地,瞭解漁村文化、與漁業生產過程,促進對國產水產品信心進而採用,本年成長至 12 家團膳 135 間學校。

  本會自 2017 年 9 月 21 日開始推動農民團體供應國軍副食產銷履歷、吉園圃及有機等三標章蔬菜,試辦初期供應比率 15.1%,同年 12 月底為 23%,截至本年 12 月底為39.7% 其中產銷履歷 32.1%、有機 3.3% 及吉園圃 4.3%),逐步穩定成長。另依據「漁民團體申辦國軍漁產類副食品供應業務輔導措施」,輔導中華民國全國漁會整合基隆、萬里、淡水、嘉義、梓官、林園、東港、花蓮及澎湖等 9 區漁會供應本年國軍漁產類副食品銷售量約 1,400 公噸,銷售金額達 1 億8千萬元。輔導漁會與吳郭魚養殖漁民契作50公噸,及辦理虱目魚相關產品之促銷共去化約 35 公噸,皆有利於強化產業體質及拓展漁產品行銷通路。

(七)加強食農教育與推廣

  為強化全民對食農教育概念之理解,並對國產農產品認識與支持,自2018年10月15 日起,推動每個月 15 日為食物日,帶動全民「三要一不要」(一要在地食材當季吃、二要揪人共食快樂吃、三要原型食物真好吃、不要浪費食物適量吃)的飲食習慣,強化對消費者、餐廳及通路之宣導,增進全民對食農教育之認知,透過美食廚藝節目及廣告宣傳總觸及人數 268 萬 5,000 人次。

  以「農業生產與環境」議題為推動重點,搭配健康飲食生活及飲食文化等概念,於 60 所學校推動食農教育課程、教案及體驗活動,發展符合不同學習階段學生之食農教育概念架構,避免僅限於校園農場,同時察覺農業價值,編製教材教案 154 套,食農教育課程1,268 節次,體驗活動 246 場次計 1 萬 312人次學童參與。另規劃針對不同對象、場域辦理食農教育宣導及培訓課程,並建立食農教育示範農村社區與農民團體,辦理食農教育內部訓練及活動計 105 場次,參與 6,591 人次。

  • 回上一頁
  • 108-04-30: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