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五、提升糧食安全

(一)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方案

  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日益增加,本會擬定農業6 大調適策略,包含1. 維護農業生產資源與環境,穩固韌性農業基石;2. 發展氣候智慧農業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量能;3. 調整農業經營模式並強化產銷預警調節機制,穩定農產供應;4. 建構災害預警及應變體系,降低氣候風險與農業損害;5. 強化農業災害救助與保險體系,提高風險管理能力;6. 定期監測與加強管理保護區域,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搭配18 項調適措施及27 項行動計畫,據以落實推動。

  奉行政院核定之「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107-111 年)」,本會主政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領域,與水資源、土地使用、海洋與海岸、災害等領域共同合作,持續執行氣候變遷調適工作。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條件,本會持續強化調適能力,維護農業環境資源,降低農業生產環境脆弱度;傾注更多科技研究與應用能量,發展氣候智慧農業科技,建構韌性農業體系;強化農業氣象災害應變能力並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降低與分散農業生產風險;監測與加強管理保護區域,維護生物多樣性。並持續加強機關橫向連結、整合調適資訊與資源,同時培育農業調適人才、推廣調適工作,以提升氣候變遷調適的執行效能,建構適應氣候風險的強韌永續農業、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二)推動APEC 糧食安全相關倡議

  2020 年10 月「APEC 農業技術合作工作小組(ATCWG)」第24 屆年會在臺舉辦,受到COVID-19 疫情影響,首次採線上召開,計有18 個經濟體派員參加,共商如何在疫情之下,強化區域農業技術合作,達成維護區域糧食安全及減緩氣候變遷等永續目標;本會亦參加「APEC 糧食安全部長政策對話會議」,與各會員共同發表APEC「糧食安全部長會議宣言」,宣示加強區域合作交流,降低食品貿易障礙,強化運用數位科技與創新,維護亞太區域糧食安全。

  2020 年11 月我國亦召開「APEC智慧農業研發及推廣」線上研討會,計有來自14 個經濟體約90 人參加,與會者分享近年推動智慧農業之相關措施與成果,並針對如何擴大應用智慧農業,促進農業生產技術轉型升級交換意見,共同維護區域糧食安全。

(三)推廣強固型設施農業

  為降低氣候變遷衝擊,強化蔬果防災調適能力,提供高質化農產品及穩定產銷供應,本會自2017 年至2021 年推動設施型農業計畫,輔導農民設置強化結構型溫網室,西部地區補助比例為二分之一,東部、離島及原住民地區補助比例則為6 成,每公頃最高補助100 萬元至780 萬元;導入環控智能化設備,輔導農民自動化省工栽培;結合農業設施保險,申請「結構型鋼骨溫網室」補助者,應配合參加農業設施保險至少3年,結構體保險費補助比例為二分之一,每公頃最高5 萬元,分攤農業經營風險;協助申請專案農業貸款,減輕成本投資壓力。

  2020 年輔導設置結構加強型溫網室設施532 公頃,導入智能化環控及自動化設施(備),優化溫網室生產環境,輔導蔬菜及果樹溫網室栽培,並加強推廣果樹採用鋼骨結構溫網室栽培,結合有機或產銷履歷等驗證,帶動友善環境耕作,減少農藥使用,改善農產品品質及穩定供貨,維持農村環境安全及競爭力。輔導臺灣農業設施協會辦理2 場次溫室新技術交流研討會,整合農業設施領域的人才及資源,強化業者設計開發能力及設施結構安全性,並編撰溫室安全構造手冊及委託辦理溫室構造模擬分析及安全性測試,提升農業設施安全性。

(四)推動農業創新技術

  因應氣候變遷及提升篩選種原效率,並兼顧維護遺傳資源歧異度,本會國家作物種原庫導入次世代定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配合性狀調查,針對種原數量龐大的番茄及大豆,建立以少數種原材料涵蓋整個種原保存遺傳歧異度的核心種原(core collection),提升新品種育成之速度及廣度。番茄種原由4 千餘份精簡為292 份,大豆種原由2 萬餘份精
簡為226 份。

  本會也積極推動智慧農業研發成果落地應用,建置葡萄、文旦、小果番茄、番石榴、香蕉、釋迦、水蜜桃等7 種果樹作物計20 個示範場域,針對穿戴式省力機具應用於葡萄疏果可節省工時約56%,實際工作時間可由8 小時縮短為4.5 小時。

  另本會整合所屬機關構、大專院校及法人之創新技術,積極推動研發成果產業應用,舉辦2020 亞洲生技大展- 農業科技館、2020 臺灣醫療科技展- 農業健康館、2020 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永續發展館,2020 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 臺灣農業技術形象館。其中,2020 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永續發展館展示本會30 項亮點技術,23 項技術已順利授權(成功率達76.67%)。

(五)推動大糧倉計畫

  我國主要雜糧作物包括大豆、落花生、甘藷、食用玉米、薏苡等,2020 年雜糧種植面積約7 萬9,200 公頃,產值約140 億元,產量約52 萬公噸,農戶數近3 萬戶,產地集中於彰化、雲林、
嘉義、臺南、高雄及屏東等地區。為減少水稻面積及活化休耕地,推動「大糧倉計畫」,2020 年從生產、加工、行銷至食農教育進行輔導,執行成果包括:成立雜糧技術服務團,辦理田間栽培管理、安全用藥及機械操作等講習與示範觀摩66 場次;輔導設置國產雜糧集團產區57 處共計4,566 公頃;建置14 處集貨採後處理中心;補助購置產銷機具262 臺,建立雜糧代耕體
系;輔導雜糧產銷履歷面積7,486 公頃,及1 處雜糧產地註冊產地證明標章,建立國產與進口品市場分流區隔;開發國產雜糧加工品雜糧麵包、豆奶拿鐵等53項創新產品;推動國產豆奶進入校園供應學童飲用;辦理創意行銷活動145 場次,創造超過2 億元行銷效益,並聯合生產者、通路業等組成雜糧國家隊進行共同行銷;輔導於大型超商、農民市集等設置國產雜糧專櫃(區),便利民眾選購;遴選國產雜糧十大經典體驗路線,帶動農業旅遊人數,並製作推廣文宣(含繪本、專書及桌遊)5 式,深植國產雜糧認同感。

(六)學校午餐及國軍副食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

  行政院2016 年提出「食安五環」政策,將具標章(示)之農產品納入「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參考範本)」,具體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並自2018 年起於一般性教育補助款編列經費補助各縣市政府,由本會訂定「中央補助地方政府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追溯生鮮食材經費支用要點」,作為辦理前開補助經費之依據。至2020 年全國各縣市之午餐食材具標章(示)之登錄筆數占比已達60.71%。

  藉由獎勵補助與查核監督,辦理共識營、教育訓練,建立縣市稽核人員查核能力與技巧及提升業者食材驗收能力,以查核機制確認學校午餐國產生鮮產品實際供應情形,避免三章一Q 生鮮畜禽食材誤用或混摻,2020 年檢驗藥物殘留計807 件,合格率達99.80%。

  水產品部分,輔導中華民國全國漁會及梓官區漁會供應三章一Q 食材,並針對水產品單價高與各校採用率較低等問題,邀請校園午餐秘書、團膳業者、家長會等關鍵人物到產地,實際瞭解漁村文化與漁業生產過程,提升對國產水產品採用信心,已有150 所學校採用。

  為確保國軍食材安全, 本會並自2017 年9 月起推動國軍副食使用農民團體供應之產銷履歷、有機等可溯源且經認驗證之蔬菜,供應比例自試辦初期之23.18%, 逐步提升至2020 年之46.16%;雞蛋使用CAS 鮮蛋及洗選鮮蛋,均可追溯來源畜牧場;另漁產部分,依據「漁民團體申辦國軍漁產類副食品供應業務輔導措施」輔導中華民國全國漁會整合基隆、萬里、淡水、嘉義、梓官、林園、東港、花蓮及澎湖等9 區漁會直接供銷,縮短漁產品運銷流程,減低成本及穩定魚價,同時達到照顧國軍官兵及漁民雙重政策性目標。2020 年國軍漁產類副食品銷售量約1,200 公噸,銷售金額達1 億8,000 萬元。

(七)加強食農教育與推廣

  本會以「建置優良農業生產與環境」為推動重點,搭配健康飲食生活及飲食文化等概念,發展系統性食農教育體系,輔導100 個單位發展農漁產教案教材課程333 套,辦理體驗活動589 場次,計3 萬8,938 人次參與;辦理「推廣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表揚對推廣食農教育具有貢獻之團體,期更多力量投入食農教育之推廣,帶動全民身體力行「食農教育」。另建置「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臺」,提供食農教育相關資訊查詢功能,同時新建「臺灣農產地圖」單元,介紹各地農特產業,包括甘藷、鯖魚、豬等30 項農漁畜產品,2020 年網頁瀏覽量計41 萬8,577 人次。

  農糧方面,2020 年食米教育延伸推廣計畫,以「國產稻米」為主要素材,推動52 處食米學園,約8 千名學生參與;辦理「2020 非米不可創意米食競賽」,推廣國產米及米穀粉;推動有機食農教育,於全國40 個社區團體與企業、53所學校,進行385 場次活動,參與人數達1 萬2,676 人次。

  漁業方面,辦理水產品通路行銷及產地參訪推廣活動37 場次;另辦理20所國小全臺巡迴「2020 鱻旅奇緣-漁味‧ 尋記」食魚文化推廣講座,藉由學童將所學知識與家人分享,並鼓勵學校午餐及家庭餐桌多多選用優質國產魚類。

  畜牧方面,為加強國人對國產畜禽產品正確認知及對其高品質之認同,2020 年辦理禽品食農教育4 場次以上;推廣國小學童「每天2 份奶」活動38 場次,扎根教育學童飲用國產鮮乳;辦理國產豬肉地產地消推廣活動30 場次,舉辦國產豬創意料理競賽,建立國產畜禽產品優質形象。

  • 回上一頁
  • 110-09-27: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