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六、確保農產品安全

(一)強化農藥管理

  配合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本會採取強化綜合管理及鼓勵友善農業等策略,辦理12 項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示範工作,推廣安全性防治資材,並輔導農民經濟、合理及安全地使用農藥。2020 年推廣面積約1,000 公頃,區內約減少20% 農藥使用量。並舉辦「第二屆永續善農獎(IPM Award)」選拔,藉由表彰操作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以下稱IPM)優秀農民,形成農民間相互學習之正向傳播。另加速開發生物性防治資材與辦理生物農藥及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補貼,提升國內農業生產技術與農產品食用安全,邁向永續農業。

  汰除高風險農藥方面,針對國內使用量及取食暴露總量偏高之農藥陶斯松,經2019 年公告刪除部分取食量偏高之使用方法範圍,於2020 年2 月20日函請衛生福利部評估刪除該藥劑於米類、核果類等31 項容許量標準,以降低國人經取食途徑之暴露風險。另於2020年9 月17 日召開「研商高風險農藥清單評估原則會議」,決議針對已核准使用的農藥,將參採FAO/WHO 之降低高危害性農藥(highly hazardous pesticides, HHPs)風險指引,擬定高風險農藥優先評估清單,俾依新科學發現及使用變化,重新評估對人體及環境風險並進行必要之管制措施。

  提升農藥販賣業者素質方面,2020年督導縣市政府辦理農藥管理人員複訓講習136 場次,以提升農藥販賣業者專業素質與職能。此外,為推動管理人員使用農藥販賣管理(POS)系統之操作與落實定期陳報規定,於2020 年開辦農藥POS 系統實機教育訓練30 場次,參加人員計404 人,提升農藥業者使用POS 系統之熟悉度及安裝意願。推動農藥代噴制度方面,因應農事勞動需求,並考量農藥代噴業者經常性專業施作農藥,暴露風險高,自2000 年起,推動代噴農藥限由專業訓練合格農藥代噴技術人員操作,至2020 年,已完成2,189 名農藥代噴技術人員訓練,登記代噴業者計532 人。2020 年邀集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大學、東華大學及宜
蘭大學共辦理7 梯次空中施作類別農藥代噴技術人員訓練,及委託中華民國植物保護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辦理15場次代噴管理系統平臺教育訓練,累計635 人完成無人機農藥代噴技術人員訓練,其中435 人取得專業操作證,已有104 人登記於32 家代噴業。IPM 示範推廣方面, 輔導設施栽培蘆筍、甜椒、番茄及百香果之農民導入天敵取代部分農藥及搭配經濟、合理及安全地使用農藥及其他安全性防治資材, 面積達5 公頃, 區內農藥減量達35% 以上或完全不使用農藥。在農藥減量方面,IPM 組(5.5 kg/ha)較前一年慣行組(8.7 kg)可減少34% 農藥使用量。經濟效益評估IPM組較前一年慣行組產量增加62%,估算獲利增加50% 以上。

(二)加強動物用藥品管理

  2020 年計查核動物用藥品製造、販賣及使用處所3,429 場次,裁罰違法案件85 件,裁罰金額919.2 萬元。另配合司法機關查緝非法動物用藥品6 場次,檢驗疑似動物用偽藥、禁藥167 項次,經前述檢驗後移送偵辦22 件。核發動物用藥品製造、輸入許可證計170 張,另查核動物用藥品製造廠21場次,抽驗市售動物用藥品450 項次,合格率98%。於養畜禽場與肉品市場進行用藥監測,2020 年度計抽驗35,183件,合格率為99%。對於查獲違反用藥規定者,由縣市政府依法查處並追蹤輔導改善。

(三)加強農產品安全品質監測與管制

  針對農藥殘留高風險、高違規、高關注食用作物品項及高潛勢風險農產品,滾動調整抽驗品項與頻率。2020年於生產端(田間及集貨場)等抽驗農產品2 萬3,205 件辦理農藥殘留檢驗,合格率為97.44%。其中蔬果抽驗1 萬4,696 件,合格率96.65 %;茶葉抽驗2,761 件,合格率98.99 %;稻米抽驗5,685 件,合格率98.65%;不合格者均管制農民不得販售,並由各縣市政府辦理追蹤溯源合法安全用藥教育輔導及依法查處。

  另對於重金屬高污染潛勢地區所生產農產品之污染監測及管制方面,2020年採樣監測田間食用作物共602 件,其中16 件之鎘、鉛或無機砷含量超過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所定重金屬限量標準,不合格食用作物面積約2.86 公頃,已全數剷除銷毀,防止流入市面。

  在國內飼料及飼料添加物品質監測方面,2020 年共抽驗1,344 件,其中有14 件銅鋅超過限量標準、1 件檢出動物用藥品,已請業管縣市政府依飼料管理法或動物用藥品管理法相關規定裁處。為推動「食安五環」政策,提升水產品安全風險管理,擴大辦理養殖水產品用藥監測,抽檢未上市水產品2,202件,合格率99.09%;批發市場水產品抽檢2 萬6,344 件,合格率99.9%;對於未符合檢驗標準者,均移請縣市政府依相關規定裁處並加強列管輔導及改進。

(四)強化畜禽屠宰衛生檢查制度

  為維護國產肉品衛生安全,本會委託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招聘經訓練合格之屠宰衛生檢查人員682 名,在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及所屬分局監督下,至全國176 家畜禽屠宰場執行屠宰衛生檢查業務。2020 年共檢查家畜827 萬餘頭,家禽3 億8,307 萬餘隻。督導各縣市政府積極執行違法屠宰查緝工作,每月擇訂2 日全國同步查緝,由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及所屬分局派員會同辦理,計查緝2,919 場次,查獲違法屠宰58 件,銷毀家畜5 頭、畜肉54.30 公斤、家禽1,637 隻、禽肉36.65 公斤。

(五)推動各項農產品追溯標示制度

  推動農糧產品溯源標示制度,揭露生產者資訊,截至2020 年底各項作物經營面積達5 萬1,778 公頃,區隔國產品及進口農產品,促進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2020 年國產生鮮豬肉追溯標示牌累計覆蓋率已達86.60%,消費者利用標示牌上8 位溯源碼,即可查詢該豬隻拍賣日期、拍賣市場及來源畜牧場;賡續推動國產牛肉生產追溯制度,提供消費者查詢國產牛隻飼養場、屠宰場至分切場之資訊,提高國產與進口牛肉之辨識度。

  推動國產雞蛋及生鮮禽肉溯源制度,要求市售散裝雞蛋在裝載容箱外黏貼雞蛋溯源標籤,供查詢來源畜牧場資料;自2017 年全面推動以來,至2020年底國產雞蛋及生鮮禽肉溯源覆蓋率分別為100% 及85%。

  另依畜牧法第32 條第4 項之規定,要求各屠宰場對於經檢查合格之畜禽屠體內臟皆應標明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屠宰場編號及屠宰日期後,始得運出屠宰場。本會為配合衛生福利部「推動自願標示雞肉屠宰日期」試辦計畫,如業者於屠宰場有改包裝需求者,在屠宰場業者向屠宰衛生檢查人員提出改包裝作業申請後,依實際屠宰量及包裝形式核發足量之合格標誌供屠宰業者使用。

  為擴大水產品之可追溯性,強化生產者自主管理責任,將「鮮享在地」觀念導入國人膳食習慣,促進地產地消,提升國人對國產水產品的認同,並與資訊系統結合,便利消費者在販售場所掃描產品追溯條碼(QR Code),即可查詢到產品及生產者資訊,已輔導1,964 家取得QR Code,產量約5萬8,920 公噸。

(六)建立消費者可信任標章

  本會自 2016 年起,為增進消費者對各項標章之瞭解及信任,持續就法規、制度及圖示層面,精進我國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農產品及優良農產品 3 項驗證制度。

  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方面,配合「有機農業促進法」於 2019 年 5 月 30 日正式施行,積極宣導有機農產品「TAIWAN ORGANIC」新款標章,增進消費者辨識。2020 年我國有機農產品驗證家數計4,117 家,生產面積達1 萬789 公頃。

  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制度方面,因同時具有安全、永續、公開、可追溯等特色,本會自 2019 年起以驗證費用補助、環境獎勵等多元措施,擴大推動輔導農友申請驗證。2020 年驗證家數計3,311 家,生產面積達 3 萬 9,377 公頃。

  優良農產品驗證制度方面,著重確保通過驗證的農產品及加工品之原料,其衛生安全、品質規格及包裝標示符合要求。2020 年驗證家數計250 家,產值達642 億元以上。

  產銷履歷農產品及優良農產品驗證制度,配合2020 年12 月 25 日修正施行之「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進行認驗證體系管理及產品產製過程管理之調整精進。參考國際認證相關規範,於2020 年12 月25 日發布「驗證農產品認證機構許可及查核管理辦法」,後續將由本會許可之認證機構,依國際認驗證相關規範認證為驗證機構,落實認驗證制度依法管理及認驗證體系分立運作,以提升我國驗證制度之跨國接受度。該修正案施行後設有18 個月制度轉換緩衝期,本會將於緩衝期間加強相關人員與農友之教育訓練,以利驗證機構及農產品經營者順利銜接新制,強化驗證農產品品質,保障消費者安全及農民收益。

  • 回上一頁
  • 110-09-2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