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肆、提升產業競爭力
八、發展初級加工與冷鏈系統及多元行銷通路
(一)推動農產品初級加工管理
推動農產品初級加工制度為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之決議,屬蔡總統推動之「新農業」重要政策,主要目的為強化農產品衛生安全,協助小農取得合法加工場證,順暢產品上市通路,促進農業升級。本會於2019 年12 月25 日修正公布「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作為法源依據前,即著手研擬執行法規,並與經濟部及衛生福利部等召開多次跨部會協商會議,辦理超過30 場次農民、專家、縣市政府座談會及公民會議,以完善法規。具體執行成果如下:
- 訂定發布「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及公告「農產品初級加工場適用之特定品項加工產品及其加工方式」。
- 辦理全國法規說明會8 場次,計637人參加;辦理農糧類、水產類加工技術及食品安全衛生教育訓練18 場次,計941 人參訓。
- 組成專業輔導團隊逐場輔導,進行場域配置、加工製程、作業流程及衛生安全等改善輔導計16 場次,以符合GHP 規範。
- 輔導14 場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完成登記,並成功上架全國性通路販售,連結農業一級生產、二級加工至上架通路販售,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實質增加農民收益。
(二)推動農業區域加工中心
- 設置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
本會經遴選具一定規模、產能、位於農作物主產區且配合政策之農產加工廠為對象,輔導設置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協助擴大產能及建置符合衛生安全法規廠房,以滿足農民代工需求、促進農產品加值等措施,建立產銷垂直供應體系,穩定農產品產銷,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2020 年計輔導雲林縣虎尾鎮農會及臺東縣鹿野地區農會完成2 處廠房規劃、建置加工設施(備)並導入ISO22000 與產銷履歷加工驗證,規模化提升產能及效率並提高倉容,強化代工及加工量能,結合農民、農業產銷班及農民團體擴大契作面積達180 公頃及使用加工原料量約550 公噸。 - 設置區域漁產品集貨加工處理中心
2020 年協助嘉義、梓官、興達港、林園、花蓮及永安等6 個區漁會加工處理廠(場)購置加工及其周邊相關設備(施),協助當地漁民就近即時處理魚貨,生產冷凍加工產品,推動多元行銷通路及分散市場;漁會可以平穩價格收購加工,配合冷凍倉儲,調節產銷量能。另輔導新港區漁會興建加工廠,完成後可協助當地所產之魚貨行銷各地。 - 設置區域雞蛋洗選集貨中心
輔導農民團體組織透過合作社、產銷班方式組成區域雞蛋洗選集貨中心,截至2020 年底輔導彰化縣芳苑鄉農會、中華民國雞蛋運銷合作社及嘉義縣水上鄉農會設置雞蛋集貨物流中心,以自動洗選機、包裝機、洗箱機等設施(備),調節區域雞蛋產銷,穩定雞蛋產銷秩序及提升蛋品品質。
(三)建構農產品加值打樣體系
為發展六級化農業,推動農產品生產到初級加工一元化管理制度,強化農產品安全體系,本會於所屬試驗改良場所及國立中興大學設置10 處「農產加值打樣中心」。同時為串接各地農產加工服務能量,於經濟部中臺灣創新園區成立「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建置中心服務網頁與免付費服務電話(0800-037038), 提供農民一站式農產加工諮詢服務。2020 年累計提供農民加工諮詢服務3,126 人次、加工打樣服務1,169 件。
(四)提升農產品到貨品質
為提升蔬果到貨品質, 建立完善採後處理,本會輔導產銷班、農民團體及具通路農企業等,於蔬果產銷供應鏈等相關計畫協助改善產銷設備(施),包括壓差預冷設施、冷藏庫、分級包裝設備、取得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G.A.P)驗證等,另輔導建立大型蔬果理集貨場,規劃符合國際標準之作業流程,提升農產品品質穩定性與規格化,並確保品質及延長儲架時間,開拓國內外市場。
魚市場為漁產品生產鏈中不可或缺之重要一環,為完善漁產品供應鏈衛生安全管理,持續輔導魚市場改善硬體設備,管制各個面向可能造成之污染,期從源頭提升漁產品品質及衛生,確保國產漁產品內外銷競爭力。2020 年包括改善馬公第三魚市場魚貨不落地及臨時理貨區遮陽棚設施,並續辦南方澳第一魚市場新建工程。
(五)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交易體系
為建立國內農、漁、畜產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與營運能力,升級產銷品質與減少耗損,發揮調節供貨的功能,協助穩定國內農產價格,進而提升農產價值與安全,增加外銷品項與拓展國際市場,本會向行政院爭取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110 年-113 年),目標為智慧生產並輔以冷鏈新技術,從生產、流通、加工到銷售,應用冷鏈相關技術健全農產供銷環境、提升配送物流品質,發展新型態農產運銷服務模式。
2020 年持續輔導臺南市政府辦理新化果菜市場遷建工程及臺北果菜市場、臺中花卉市場及高雄市阿蓮區農會等9個單位改善冷鏈設施,有助提升農產品品質及農民收益。
為增加我國農產品內外銷多元通路,降低農產運銷過程的耗損與風險,本會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打造國際保鮮物流中心,建構從採後處理、加工、包裝、冷鏈倉儲、物流配送之一系列冷鏈保鮮物流系統,確保農產品從產地到消費端維持高品質,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而為提升國產農產品網路銷售比例,本會輔導農民研習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趨勢、上架規範、產品分級包裝及網路行銷等課程,培訓超過200 人次;執行「農產電子商務包裝品牌輔導專案」,輔導10 家小農成為電子商務品牌經營者。辦理「臺灣農產嘉年華」網路購物活動,共72 家電商平臺參加,銷售金額超過12 億元。加強媒合電商業者與供貨農民、農民團體,建立網購供應鏈,帶動更多農民及農產品進入農業電子商務,增加行銷通路管道。
(六)推動農產品國際行銷
2020 年輔導國內公(協)會及農民團體海外參展7 場次、辦理海外農產品宣傳與通路拓銷活動36 場次、海外貿易商邀訪1 場次,經營香港與新加坡農產品海外長期展售據點2 處及辦理「TGA(Taiwan Good Agriculture)農產外銷業者品牌輔導專案」計畫,並推動成立水果、蔬菜及養殖水產品之策略聯盟與外銷平臺,穩固主要市場並拓展新興通路。
為提升農產品外銷蔬果競爭力,實施外銷蔬果三級品質管理制度,成立外銷作物生產供應鏈平臺,區分生產穩定供貨區、團體供貨認養區、個人供貨認養區等3 區,並邀集產地及外銷業者篩選具外銷潛力農糧作物計23 品項,協助建構完善蔬果產銷設施(備)。
2020 年因受全球COVID-19 疫情影響,農產品外銷金額49 億1,193 萬美元,較去年減少11.95%,惟尚有美國、加拿大及新南向國家澳大利亞與新加坡分別成長7.52%、3.20%、1.80% 與3.87%,我國重要出口品項如稻米、豬肉及其加工品、釋迦、芒果、鬼頭刀、香蕉及蝴蝶蘭等出口皆成長。
為擴大我國優質農產品外銷,辦理「第27 屆臺美農產品檢驗檢疫技術工作小組諮商會議」,與美方諮商我國附帶栽培介質嘉德利亞蘭及拖鞋蘭、鳳梨鮮果實、加工肉品輸美等農產品外銷檢疫技術議題,以及「第7 屆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PS)聯合管理委員會議」,與紐方諮商我國鳳梨、番石榴及加工肉品輸紐,並洽談雙方電子檢疫證技術合作。
(七)建立農產品直銷與多元通路
為協助農民拓展多元行銷通路,於臺北都會區輔導設置「臺北希望廣場」、「圓山花博廣場」等2 處定期定點假日農民市集,每週六、日提供直轄市、縣市政府配合農 品 期推薦農民辦理展售促銷活動,提升農民效益。2020 年臺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計辦理51 場次,銷售金額2 億8,329 萬元;花博圓山廣場辦理42 場次,銷售金額1 億5,648 萬元。
為提供消費者新鮮、安全、友善、高品質及具地方特色之農 品,本會農糧署於2013 年起輔導設置「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另為結合農村社區加強農特產品銷售之推動,於2015 年起輔導辦理社區小舖,透過各級農會結合農村社區,規劃設置場域或利用舊有建築物,或運用農會超市、展售中心等場所,成為行銷或推廣與銷售該社區農特產品據點,2020 年新設置與持續輔導計80 處,總營業額達4 億元,有效促進農產品地產地消,活絡農村地方產業經濟發展。
為擴大林業合作商機,本會林務局持續維護「臺灣木材網」,提供國產木竹材產銷資訊公開透明且方便運用之多元化媒合服務,2020 年媒合累計1 萬1,743 立方公尺國產木材交易。
(八)推動農業精品
本會輔導農會、農村社區及相關團體,運用在地農業資源,開發農村經濟事業與農村旅遊商品,並建置通路。2020 年計精選83 家農會、8 家漁會及15 位青年農民,合計190 項農漁會百大精品;累計選拔226 項農村好物,鼓勵農村社區創新研發特色產品。開發農業旅遊伴手好禮138 項,除提升農產附加價值,並增益農村經濟。
農糧產品部分,建立農村酒莊及酒品評鑑制度,逐步提升酒莊營運成效及酒品品質,自2007 年起選薦國內優質農村酒莊及酒品參加國際酒類競賽。2020年計輔導12 家通過農村酒莊評鑑,運用地區性農產原料釀製風味酒品,年製酒量19 萬公升;國際酒類競賽方面,累積獲得27 金、47 銀、2 銅佳績,成績卓然名揚國際,形塑農村酒莊及酒品之優質形象。為於特殊節令期間行銷推廣優質農業精品,舉辦「2020 安全安心農業精品展銷會」,透過豐富之展館活動及展示,讓消費者更加認識產銷履歷及有機標章的意義與特色。
水產精品部分,則輔導基隆區漁會等11 個漁業(民)團體開發符合地區性或季節性特色之水產品,以精緻化包裝創造臺灣水產品優質形象,提高魚貨價格,增加漁村工作機會及漁民收益,進而永續漁村轄區團體發展漁產品行銷,使漁村社區及漁民皆可受益。同時持續辦理主要烏魚子產區包括新竹、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等6 地區之烏魚產業文化活動,以延續發展產業文化特色及漁村經濟發展。另參與「2020 臺灣國際食品暨設備展 - 漁䲜館」等大型展銷活動,媒合國內外買家洽談採購,共同支持國產水產品。
為推廣銀髮友善食品,本會2020 年共評選出150 項使用優質在地農漁畜產品加工加值之銀髮友善食品,以因應長者飲食需求,促進高齡社會之健康發展。另輔導羽毛輸出公會建置「臺灣國產羽絨追溯系統」,勾稽國產生鮮禽肉溯源平臺,確保羽絨原料來自臺灣生產並合法屠宰之水禽,提升國產羽絨品質與安全。
為加強農會百大精品行銷宣導,運用資通訊優勢引動消費能量,本會於農業易遊網(https://ezgo.coa.gov.tw/)提供產品型錄及電子書下載服務;輔導各級農漁會於實體和虛擬賣場設置專區販售農漁會百大精品及農遊伴手,方便民眾採購,包含新北市農會線上採購平臺「真情食品館」、板橋區農會、池上鄉農會及沃田旅店等,均有建立銷售點。另協助拓展農村好物行銷通路,於2020年新增安永鮮物及新光三越等知名通路,持續經營農村好物品牌。推動農村好物標章授權機制,落實好物產品管理、深化共同品牌影響力。
林產部分,本會林務局也致力打造臺灣木材品牌,讓消費者看見國產木竹材,提升市場占有率,開啟人工林之造林、利用、再造林的永續循環,並導入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永續經營的相關規範準則,以確保經濟、社會、環境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