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陸、2020 年大事紀
一、2020年大事回顧
(一)成立農田水利署
本會農田水利署於2020 年8 月7 日奉行政院核准設立,並於同年10 月1 日正式掛牌成立。本會農田水利署成立與農田水利會改制密不可分,農田水利會改制以二階段方式辦理,第一階段修正「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於2018 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停止會長、會務委員選舉,並將臺灣地區15 個水利會會長、會務委員任期延長至2020 年9 月30 日。第二階段之農田水利法立法,立法院於2020 年7 月2 日三讀通過,行政院於9 月9 日訂定農田水利法施行日期為2020 年10 月1 日,與本會農田水利署成立同日施行,全國17 個農田水利會改制為本會農田水利署所轄17 個管理處,農田水利會正式升格為公務機關。
本會農田水利署成立及農田水利法施行,代表未來政府灌溉服務範圍不再侷限於原有31 萬公頃水利會灌區,將逐步擴大到全國68 萬公頃生產糧食農地,造福更多農民。經由農田水利法賦予公權力,由本會農田水利署取締污染灌溉水質、妨礙農田灌溉等行為,除確保農民用水權益及維護灌溉水質,農田水利事務可依法執行,對農民照顧更有保障。
農田水利法通過後,本會即積極研訂各項子法,11 項法規命令均已訂定發布,落實政府對水利會改制的承諾,充分保障水利會員工權益,資產專款專用於農田水利事業,基層灌溉服務、農田水利建設經費也將持續編列,讓農田水利設施更為完善。
本會農田水利署成立後,原全國17個農田水利會近3 千位同仁正式加入本會,造福所有不分灌區內外農民。藉由有效率整合農水資源,持續興設、維護、改善農田水利設施,並強化灌溉水質及設施之管理,農田水利基礎建設與本會各項農糧政策資源結合,有效改善農村農業生產環境,吸引青農返鄉,進而調整農村人口結構,形成正向循環,同時落實執行擴大灌溉服務,讓水資源這項公共財,發揮最大效益。
(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定我國(臺、澎、馬)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1997 年國內爆發口蹄疫疫情,當年撲殺約385 萬頭豬隻,每年外銷市場瞬間中斷,1 年內養豬戶銳減近5 千戶,加上對飼料、動物藥品、屠宰、加工、外銷、運輸、豬肉零售等相關產業之影響,估計1年內國家整體經濟損失高達1,700多億元,對產業造成極大衝擊並讓許多業者破產。
2016 年依據政府的施政重大方針,行政院於同年6 月提出撲滅口蹄疫之目標,本會立即邀集產、官、學、研等各界代表進行研商擬訂口蹄疫撲滅計畫,著手規劃及執行相關工作。經養豬業者持續落實口蹄疫疫苗施打及各項防疫措施,以及進行血清學監測,未發現口蹄疫病毒活動,本會爰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申請,臺灣本島、澎湖及馬祖(臺澎馬)在2017 年5 月獲OIE 認定為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而後臺澎馬經嚴格監控,確認產銷環境中已無病毒殘留,於2018 年7 月1 日起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經持續監測超過1 年且無疫情發生,符合不施打疫苗非疫區申請要件。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積極召開會議並依OIE 問卷規範填寫我國防檢疫資料,於2019 年9 月向OIE 遞件申請認定為不施打疫苗的口蹄疫非疫區,經嚴格審查,終於在2020 年6 月獲OIE認定,達成我國撲滅口蹄疫重要里程碑。
成功撲滅口蹄疫,仰賴產業界、學術界及政府機關共同努力,且我國動物防疫工作備受國際肯定,這是所有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本會將持續積極與各界聯手強化防檢疫措施,維持我國無疫情狀態,以維護得來不易的防疫成果。
(三)牛結節疹緊急防疫措施
2020 年7 月10 日金門地區牛隻確診為我國首例牛結節疹(LSD)案例,本會立即於同日成立「牛結節疹災害緊急應變小組」並陸續啟動相關防疫措施如下:
- 風險管制:禁止金門縣牛隻、屠體、內臟、生鮮產品輸臺;撲殺發病牛隻、消毒及病媒控制,至9 月2 日共撲殺269 頭。
- 疫苗注射:歐盟捐助我國1 萬劑LSD疫苗於7 月22 日轉運至金門,由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籌組注射團隊,7月23 日起執行注射,8 月4 日完成金門縣6,342 頭牛隻注射。
- 物資調度:支援金門縣防護衣3,000件、鞋套3,000 雙、手套1,000 雙,注射針頭( 筒)11,600 件, 黏蟲板2,000 份,作為杜絕病媒及防疫之用。
- 加強邊境及船舶管制措施:境管單位加強查緝走私、貨運及行李檢查作業;船舶噴藥滅蟲作業,累計21 艘船執行殘效噴藥作業。
- 臺灣本島及金門以外其他離島之訪視輔導:地方動物防疫機關輔導所轄養牛場加強生物安全控管,訪視結果均未發現感染案例。
全案於2020 年10 月1 日撤除牛結節疹災害緊急應變小組,成功將LSD 防堵於金門地區。
(四) 2020 年農業抗旱因應作為及調適策略
2020 年因全球暖化現象致太平洋高壓偏強,造成臺灣地區幾無春雨且梅雨季節提前結束,再加上豐水期(5 月至10 月)無颱風登陸,導致多數水庫出現蓄水不足情形,全臺面臨56 年來的大乾旱。本會農田水利署積極辦理巡查圳路、執行精確配水、實施分區輪灌、啟用備用水井等應變措施後,仍不敵嚴峻水情,由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宣布,桃竹苗地區2020 年二期作農田實施停灌補償措施,給予受影響農民最大的照顧。
為因應56 年以來最嚴峻的乾旱情境對農業生產影響,且考量雨水不足恐成為常態,因此,本會提出農業因應乾旱之短中長期調適策略,包含短期辦理加強農業節水技術教育訓練、推動節水示範場域及推廣管路灌溉設施,輔導農民相關節水作為;中期以實施加強引水蓄水設施,增加調蓄水源;調整大區輪作制度,減緩區域供水壓力;另調查作物生長缺水敏感時期,研議予以適時精準灌溉,減低缺水影響,並確保作物生長。長期部分,加強涵養山坡地水源,布建智慧灌溉系統,以適時適量灌溉,另外研發耐旱作物品種、加強耐旱技術與栽培管理,最後依據乾旱敏感度品項等級,滾動檢討修正農業保險補助,擴大農業保險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