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參、健全基礎環境
六、運用智慧科技發展創新農業
(一)推動農業科技產業聚落
為引進農業人才及科技農企業,引領產業轉型接軌國際,整合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本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及物流業者入駐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提供進出口通關、檢疫檢驗、倉儲運輸等服務,以優良投資環境打造成為兼具研發、生產及內外銷功能之農業科技產業聚落,截至2021 年底,已引進 113 家農企業進駐,帶動新臺幣 140 億 6,600 萬元投資金額及約 2,600人就業機會。
園區第一期 233 公頃進駐率已達 90.00%以上,第二期 165 公頃啟用 1 年時間即已達三分之一進駐及預租率,未來將持續提升軟硬體服務機能,落實新農業政策方向,招商引進智慧農業、節能循環農業等高附加價值企業進駐,打造臺灣唯一以「農業」為發展主軸的科技產業聚落。
另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占地 175 公頃, 溫室興建面積 95 公頃,迄 2021 年計 84 家業者進駐興建溫室,累計投資額 211 億元,其中84 家業者已營運生產,年度營業額逾36 億元。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占地近 400 公頃,已引進 113 家農企業投資進駐,帶動新臺幣 140 億6,600 萬元投資金額及約 2,600 人就業機會,為農業生技產業化重要據點
◎ 2021 年 11 月 2 日與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產學協會共同舉辦廠商聯誼會,會中頒發優勝獎座予參加綠美化活動之 14 家優勝廠商,公私協力打造自然環境共存共榮的綠色園區
(二)推動智慧農業
為促進農業智慧化發展,自 2017 年起以十大領航產業建構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體系, 至 2021 年導入智慧農業場域提升產值逾 14 億元、促成產業投入創新研發業界科專及業界參與計畫金額逾 6 億 1,000 萬元、促成農企業投資智慧農業軟硬體金額逾 19 億元,並建置 267 個示範場域,帶領產業積極投入。
其中,菇類產業研發完成國內第一臺菇類智慧化全自動製包機,每分鐘可穩定製造26 至 30 包太空包,較傳統製包生產模式,每條產線可節省 3 至 4 位人力,出貨品質具高效率且穩定,並改善傳統製包作業環境。另外,菇類產業更結合共通資訊平臺,運用數位分身技術,結合電腦的人工智慧,以及農業專家、種植達人的人類智慧,創造一個創新管理模式,將這些專家與達人的技術以數位化方式進行經驗傳承;養殖漁產業開發「多光源水產病原菌自動檢測裝置」則無需透過人工觀測,可自動進行病原菌檢測,且在 4 ∼ 9 小時內即可精準定量病原菌濃度,比一般傳統目視比色法需耗時約 30 小時快速。檢測結果可透過物聯網功能直接上傳至遠端伺服器,讓養殖業者在第一時間即能掌握與因應,可在疫病爆發前 20 小時提前預警,業者可即時進行預防性水質管理,進而阻止疫病爆發;家禽產業建置生產管理數位服務專家決策子系統,透過專家資料庫與系統整合運用,以及服務介面搭配運用,可幫助與教導較無經驗的飼養者進行管理,透過自然語言之應用於家禽產業,期望可告別過往單點控制的 APP 管理方式,改採用與系統互動的方式進行。
(三)推動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
2021 年完成 553 件農業技術授權簽約案,研發成果收入計 1 億 72 萬元,其中授權金達百萬元以上之案件計有「高穩定性豬第二型環狀病毒次單位疫苗技術」333 萬 3,000 元等 15 件。在技術行銷及媒合方面,10 月與經濟部、科技部等 10 個部會共同主辦「2021 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採實體與線上雙軌併展,結合 3D 技術及影音宣傳,共展出 35 項技術和 8 項技轉商品,媒合洽商 45 場次。另 11 月辦理「2021 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整合農漁畜 24 家農企業已技術授權商品化之具國際潛力技術 / 產品,除藉由亞太展官網線上展示,同時運用「亞太區農漁畜 365 商貿平臺」,讓國際買家 24 小時零時差輕鬆接洽我國農企業,協助我國優良農業科技拓展國際市場。
(四) 基礎研發設施改善
為擴大農民服務與強化研發升級,除爭取科研經費挹注試驗研究,並獲行政院支持中長程公共建設經費,2021 年起 4 年 14 億1,500 萬元,辦理因應氣候變遷之耐逆境育種設施建置中長程計畫,分別執行表型體分析中心、有益昆蟲種原庫、水產種原庫及多重環境逆境模擬溫室等多項因應氣候變遷耐逆境育種設施建置計畫,俾改善試驗機構設施老舊之困境,及建置升級育種設施、強化研發能量,提升農業科技水準,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增加農民收益,促使我國農業由「傳統生產」轉型為「新價值鏈產業」,帶動臺灣農業朝技術密集、高附加價值、低污染之加值產業邁進。
(五)提供農業數位資訊整合服務
- 推動農業開放資料應用
為增進政府施政透明度,本會持續蒐集彙整開放資料,提供民間介接應用。累計完成 1,551 項資料集及逾千萬筆資料、賡續維運 40 項「共通性資料存取應用程式界面」(Open API)。2021 年獲行政院最佳進步獎肯定,「動物認領養」與「農產品交易行情」亦獲得資料開放人氣獎。辦理 2021 年開放資料競賽及農業資料開放工作坊,吸引逾 60 組團隊提案, 透過資料挖掘、重組、混搭非農業資料等方式,發展具創意與實用價值之產品或服務。
透過智慧農業共通資訊平臺提供全國 3,916 所中小學之學童午餐進行農漁畜溯源產品資料介接服務,建立產地與學校食材流向追溯鏈管理機制;經統計與分析已取得之食材名稱、菜單內容、市場行情、藥檢等資料, 打造食材推薦系統(智慧菜單)的數位服務,成果已應用於桃園市桃食安心資訊平臺。 - 建置農業空間資訊協作平臺
本會「農業空間資訊協作平臺」整合作物現地調查行動應用程式(APP)、遙測影像作物判釋及電子地圖等技術成果,運用「照片定位模組」及「照片 AI 作物判釋模組」,提升農地現地調查效能,並提供本會辦理衛星影像與航照影像遙測判釋所需之地真資訊。如遇農業天然災害時,除適時啟動有人機緊急任務產製航照影像,同時運用本會創新研發之無人機(UAV)在地飛行暨平行製圖機制,及現地調查 APP 定位技術,整合災害申請案件、現地調查相片及影像判釋成果, 縮短災害救助審查時間。我國 2020年二期作至 2021 年一期作逢百年乾旱啟動停灌休耕補償作業,即運用相關技術製作「停灌休耕調查及判釋成果圖臺」,整合即時影像地圖、申報資訊、判釋成果及現地調查照片;調查範圍包含桃園、石門、新竹、苗栗及臺中等農田水利事業區域,產製航照正射影像 19 萬 4,000公頃、無人機正射影像 1 萬 7,400公頃,農田現地調查照片 7 萬 9,665筆及農田作物判釋 27 萬 1,000 筆地籍,以電子地圖提供辦理停灌補助審查作業依據,除加快查核時間, 並減少補償作物及面積認定爭議, 使農民儘早獲得補償金,彌補農民停灌損失。相關技術未來預計擴大應用於灌溉水路巡邏、農作物調查、森林巡護,以及外來入侵植物調查等地面調查相關應用,強化農地資源現地調查效率。 - 農業資訊現代化
為運用資訊技術協助農民掌握產銷資訊,本會持續提供「田邊好幫手」多元發布管道及手機 APP, 主動傳遞個人化農業訊息,如蔬果交易行情、農情報告及植物疫情等資訊,2021 年服務量逾223 萬人次; 另每日透過電子看板以影音、圖卡或跑馬文字等形式派送重要農業政策與措施、即時農業氣象、產銷、農民福利等資訊,至全國各級農漁會營業廳及農民服務中心、超市等地。此外,「農糧產銷資訊整合平臺」於 2021 年新增重要農產品進出口進階查詢功能,可分別以特定稅則號列及貿易國家為分析主軸,深入瞭解不同統計角度之貿易量與比重,並以堆疊直條圖方式呈現,提供農產品經營業者多元查詢服務。
為改善農務管理效率,就農糧產業開發「農務 e 把抓」田間作業行動管理系統,並積極推廣供農民、農企業與代耕業者使用,累計已導入 1 萬4,900 家農場、使用人數1 萬7,800 餘人、管理耕地面積達 10 萬 3,000 公頃,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競爭力。畜牧產業部分則推動豬隻飼養及經營管理資訊化,建構「豬場e 把抓」豬隻飼養管理系統,提供即時工作紀錄與異常提醒等功能,並可產製多樣化數據分析,累計已導入 600 場養豬場使用,提供養豬業者便利且有效率之管理工具。
在防減災資訊運用方面,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合作,於政府災害應變資訊網成立「農業災害情資網」,透過整合性的農業及氣象資訊,包括即時氣象及災害資訊、農地利用情形、農作物種植分布、即時災損影像,災害脆弱度及農損經濟衝擊分析等,提供災害發生前、中、後之情資研判,以建構完整農業防災通報機制。該系統於 2021 年各次農業災害應變作業中,主動發布預警通知及相對應之防災措施。
(六)發展循環農業
為系統性挖掘農業剩餘資材循環利用之潛力並落實產業運用,本會自2021 年度起推動「農業資源循環產業化推動與加值化應用」計畫,以落實研發成果產業化為目標, 已完成「綠竹板製作技術」、「雞糞加工肥料產製設備套組」等 22 項可供產業移轉運用之創新技術,其中 17 項已完成技術移轉。在循環技術應用的場域示範方面,2021 年度共計推動示範場域 5 處,包括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頭城農場、奇萊美地農場、東豐拾穗農場及行健有機專區示範場域等, 再利用剩餘資源超過 6,100 公噸,包括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以產業聚落將園區內產生廢棄物再利用高達 5,238 噸,再利用率為61.20%;其他 4 處示範場域共計利用農業剩餘資源 935.3 公噸。
配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污染防制方案」禁止露天燃燒農業廢棄物之政策, 2021 年辦理稻草現地處理守護健康宣導說明會計 60 場,稻草焚燒比例自 10 年前之 6.77%降至 0.78%。另與業者開發快速連續式炭化爐熱能回收系統,運用於花蓮縣富里鄉羅山社區,將桂竹林經營採伐之竹材製成竹生物炭及竹醋液,提供農田作物栽種土壤改良; 同時將炭化過程所產生熱能於熱水加溫供民眾使用。此外,建立養豬場厭氧污泥跨領域應用於石化業工廠廢水處理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