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年報
序
因應氣候變遷加劇衝擊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及通膨等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受到國際重大動物疫病與部分農產品遭受不符合國際規範之市場風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確保農民有安心的農業經營環境,謹慎面對農民第一線問題,力求解方。2022年在各界齊心努力下,完成許多重大政策及措施,包含維持非洲豬瘟非疫區及傳統豬瘟拔針、精進稻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擴大灌溉服務面積、積極拓展並分散農產品出口國際市場,以降低依賴單一市場風險、有機友善及履歷驗證面積大幅成長、建立國產茶溯源管理制度、「食農教育法」完成立法、全面推動綠色照護及零飢餓政策等,從全方多元面向提升產業競爭力,兼顧農業永續發展。相關重要成果如下:
完善福利 照顧農民福祉
持續精進三保一金農民福利體系,為鼓勵退伍青年返鄉務農,自2022年1月25日起,退伍青農可參加農民健康保險。在農保保費維持不變下,加倍農保月投保金額,提高生育給付及喪葬津貼,全面提升農民權益。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將「職業病」納入給付範圍,已逾31萬人加保,加保率達58.9%。農民退休儲金自2021年1月1日施行,設立個人專戶,提繳人數約9.4萬人,覆蓋率25.4%;配合整體農業政策,擴大推動政策性保險,2022年新增水稻及高粱收入保險、紅豆及高雄蓮霧等保單,共已開發27種品項、42張保單,覆蓋率達51.8%。另提供農漁民享有19種低利貸款,放貸276億元逾2.6萬戶受益,以減輕營農資金負擔。
全面推動綠色照顧計畫,並以「擴大服務」、「響應惜食」及「公私協力」三大策略實踐零飢餓政策,迄今輔導成立189處綠色照護據點及100個綠照社區,160家農漁會設立惜食專區,提供價格親民之國產食材,並修法擴大救助糧申請對象,企業偕同參與關懷弱勢,共同建構永續、具韌力之糧食系統。
強化體質 健全基礎環境
因應極端氣候加劇,降雨量豐枯期懸殊,為完善農田灌排水設施,每人每年補助金額最高可達40萬元,截至2022年擴大灌區面積逾3.2萬公頃,約4萬農民受益。調整稻米產業結構轉型並兼顧維護多元生態環境價值,採堆疊加值方式擴大推動綠色環境給付,全面解除基期年限制,並增納瀕臨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給付,成功營造427處棲地、面積逾800公頃。
防範重大動物疫病,包含臺灣積極防堵非洲豬瘟入侵,仍維持非疫區、傳統豬瘟及羊痘拔針,未來將停打豬隻及羊痘疫苗,並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為豬瘟及羊痘非疫國。全球高原性禽流感逾7,500案例,其中H5N1占95.8%,迄今我國案例78場(約占0.9%),相較於日、韓(約占3%)我國疫情相對穩定,持續執行各項監測計畫,防堵禽流感病毒入侵,降低經濟損失。推動化學農藥十年減半及動植物醫師制度,建立13種作物IPM模式及操作指引,結合環境友善資材補助,推廣面積達2萬5,000公頃,較前一年增加56%。2022年1月起實施農藥購買實名制,階段性完成高危害性劇毒農藥退場機制。聘任100位儲備植物醫師於基層農會及植物教學醫院等機構,即時提供客製化診療服務,「植物醫師法(草案)」業經立法院於2022年11月24日審查完畢,決議送院逕付二讀。全方位推動寵物管理制度,2022年辦理修正「動物保護法」強化寵物分級管理與動物保護,本會成立寵物管理科,規劃寵物事業管理政策及法規擬定,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營造友善幸福的寵物產業。
創新升級 提升產業競爭力
透過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水資源競用區大區輪作制度及水稻收入保險,三大政策相輔相成,促進稻米產業結構升級,同步鼓勵轉作國產雜糧,提升雜糧自給率。建立農漁畜全國冷鏈物流體系,2022年9月已於屏東成立全國首座外銷導向之國際保鮮物流中心正式啟用;已協助完成217處農民團體、20家區漁會及146場家畜禽肉品、乳品及蛋品冷鏈設施設備升級。投入百億基金協助養豬產業轉型升級,包含建構新式整合型豬舍、自動化省工設備及推廣異地分齡飼養模式;家禽轉型升級每場最高補助1,000萬元,擬訂短中長期計畫以穩定雞蛋供需、全力協助增(復)養、強化禽舍自主防疫及雞糞循環再利用,提升禽場生產效率並降低農民損失;強化漁業基礎建設,改善漁港及養殖漁戶環境,整建前鎮漁港深水碼頭及完善南方澳等漁港基礎建設,促進產業發展。
提升農事效率,紓解農業缺工,推動農業省工機具及設備現代化,累計投入48億元、補助省工農機18.3萬臺,服務面積達70萬公頃,節省農業勞動力80萬工作人天。自2021年以來我國農產品輸中受限,為分散單一市場風險,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如釋迦、柑橘類、石斑魚等,2022年輸銷其他國家相較於2021成長率分別為156%、11%及441%,出口金額顯著成長,成績亮眼。
淨零減碳 促進農業環境永續
「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5月4日制定公布,依據六大方針全面推動,建置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累計彙集105項在地特色農產品、209項教案、515個教材、100個場域,26.4萬人次瀏覽。擴大推動食農(魚)教育,食米、有機及雜糧等推廣活動,參與人數達5萬人次。確保農產品安全,推廣有機友善、產銷履歷,截至2022年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約1.9萬公頃,亞太鄰近國家名列前茅;產銷履歷面積累積達7.9萬公頃,產值約288億元,驗證面積成長38%。森林資源永續經營及林業多元輔導,調整獎勵造林政策並推動臺灣山茶、森林蜂產品、段木香菇、木耳與臺灣金線連等林下經濟品項,年產值逾3,000萬元。
「農業為本,綠能加值」為主軸,優先推動農業設施屋頂型太陽光電,再逐步發展地面型漁電共生,截至2022年農業設施設置太陽光電累積設置容量達2,749MW。本會配合國際淨零倡議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以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等四主軸19項策略59項措施,推動農業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增進自然碳匯效益及農業碳權抵換。本會主動徵詢企業意願,規劃涵蓋淨零永續、生態保育、暖心農村,三大領域9項類別的農業永續ESG專案,透過公私協力,共創雙贏互利,期提前在2040年達成農業部門淨零目標。
本會持續並積極辦理各項農業施政,遵循陳院長建仁「打造溫暖堅韌臺灣」施政理念,全面推動綠色照護及農村送暖措施,強化農水路、畜禽舍、農村漁港基礎建設,精進設施設備現代化,因應疫後振興。2023年全面啟動農業淨零排放措施、加速推動農業保險、落實農民福利政策,照顧實際從農者;完成冷鏈物流建置、加速家禽產業升級、拓展多元外銷市場,致力供應國人充足安全糧食,建立個暖農民、固農村及強農業的韌性農業。